鎮陰煎

鎮陰煎

ZHEN YIN JI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白喉全生集》

熱性指數

36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極熱 (5.14)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1%
腎經 20%
肝經 16%
脾經 11%
肺經 11%
胃經 11%
大腸經 3%
膀胱經 3%
心經
腎經
肝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大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鎮陰煎方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血:熟地黃為補血要藥,具有滋陰養血、補益精血之功。鎮陰煎旨在滋陰降火、養血柔肝,熟地黃能有效補益陰血,為方中補陰血之首要藥物。
  2. 緩和藥性:方中其他藥物如黃柏、知母等屬寒涼之性,而熟地黃性溫,可緩和藥性,防止過於寒涼傷胃,避免藥物副作用。此外,熟地黃能促進其他藥物吸收,提高療效。

鎮陰煎中包含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除濕: 澤瀉性寒,味甘,入膀胱、腎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瀉火之效。鎮陰煎以滋陰降火為主,但亦需兼顧濕熱之邪,故以澤瀉佐以利水滲濕,使陰虛之火得以清泄,防止濕熱內蘊。

2. 協同作用: 澤瀉與方中其他藥物如知母、黃柏等寒涼藥物共同作用,起到清熱瀉火、滋陰降火的協同作用。澤瀉的利水滲濕之功,亦可促進其他藥物的吸收和發揮作用,使藥效更佳。

鎮陰煎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引血下行,清熱解毒: 川牛膝性微寒,入肝腎經,具有引血下行、清熱解毒之效。對於熱毒壅盛,血瘀不通之證,可引血下行,將熱毒引導排出,達到清熱解毒之目的。鎮陰煎主治陰虛火旺,內熱熾盛,故川牛膝可輔助清熱解毒,緩解熱證。
  2. 活血通絡,祛瘀止痛: 川牛膝還具有活血通絡、祛瘀止痛之效。對於血瘀不通,經絡阻滯所致的疼痛,可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達到止痛之效。鎮陰煎中,川牛膝配合其他藥物,可改善血瘀,緩解疼痛,促進疾病恢復。

鎮陰煎中加入附子,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回陽救逆:附子性溫熱,能回陽救逆,溫煦脾腎,對於脾腎陽虛所致的虛寒證,如肢體冰冷、面色蒼白、神疲乏力等,有很好的溫補作用。鎮陰煎主治陰寒內盛、脾腎陽虛所致的腹痛、泄瀉、崩漏等症,附子可以溫補脾腎陽氣,從根本上解決寒邪內盛的問題。
  2. 助藥力:附子性燥烈,可以引導其他藥材的藥力深入病竈,發揮更好的療效。鎮陰煎中其他藥材如生地黃、當歸等,性寒涼,附子可以溫陽助其藥力,使藥效更加協調平衡,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鎮陰煎方中含有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熄風定驚:白僵蠶性寒,味甘,入肝、脾經,具有清熱解毒、熄風定驚之效。對於因熱毒內蘊、肝風內動導致的驚癇、抽搐、意識不清等症狀,白僵蠶能起到清熱解毒、鎮靜安神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有助於緩解患者的症狀。
  2.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白僵蠶亦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功效,對於因血瘀阻滯、經絡不通導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白僵蠶能起到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有助於改善患者的症狀。

鎮陰煎中加入金銀花,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的功效。金銀花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

鎮陰煎常用於治療陰虛火旺、內熱熾盛所致的潮熱盜汗、口燥咽乾、舌紅少苔等症。金銀花可以清熱解毒,降火除煩,輔助鎮陰煎滋陰降火,達到平衡陰陽、恢復健康的效果。

鎮陰煎中加入肉桂,是利用其辛熱性來溫陽散寒,並兼具活血通絡的作用。

  1. 溫陽散寒: 肉桂性熱,入腎、心、脾經,能溫補腎陽,驅散寒邪。鎮陰煎主要用於治療腎陽虛所致的陽虛寒證,如腰膝冷痛、陽痿早洩、畏寒肢冷等。肉桂的溫陽作用可以改善這些症狀。
  2. 活血通絡: 肉桂能溫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緩解寒邪凝滯所致的疼痛和麻木。對於腎陽虛導致的腰膝冷痛,肉桂可以起到溫通經絡、緩解疼痛的作用。

因此,鎮陰煎中加入肉桂,是根據其溫陽散寒、活血通絡的藥理作用,來治療腎陽虛寒證的合理選擇。

鎮陰煎方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調和諸藥之功,能緩解其他藥物之偏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藥物相互拮抗或產生不良反應。
  2. 保護脾胃: 甘草能健脾益氣,保護脾胃功能,防止其他藥物對脾胃造成損傷,維持消化吸收功能,促進藥物有效吸收,達到最佳療效。

甘草在鎮陰煎中起著重要的調和作用,不僅使藥性更加協調,更保護了脾胃,使藥效發揮得更加充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鎮陰煎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鎮陰煎乃治療白喉虛寒證之方劑,其主症特徵如下:

  1. 局部症狀:白喉見於關內(咽喉部),色澤明潤成塊,甚或凹陷,周圍不紅不腫,疼痛輕微。
  2. 全身表現:舌苔白滑,二便正常或伴溏泄,時有寒熱往來,兩顴泛紅(虛陽浮越),嘴唇乾燥裂開(陰寒內盛,津液不布)。
  3. 病機關鍵:此證屬下元虛寒、陰盛格陽,虛火上浮,真寒內伏,故雖有喉痹燥裂等似熱之象,實為陰寒內盛所致。

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藥物組成與配伍分析

  1. 熟地黃(1-2兩)

    • 重用熟地滋補腎陰,填精益髓,奠定滋養下焦之基。其用量獨大,意在固本培元,以潛藏浮越之虛陽。
  2. 肉桂(1-2錢)、制附子(5分-3錢)

    • 肉桂溫補命門之火,引火歸元;附子大辛大熱,溫腎助陽,驅逐內寒。二者協同,直入下焦,提振元陽,破解陰寒內盛之局,使浮越之火得以歸位。
  3. 牛膝(2錢)

    • 性善下行,導熱下趨,助肉桂、附子引浮火下行,兼能補肝腎、強筋骨。
  4. 澤瀉(1錢半)

    • 利水滲濕,防熟地之滋膩,並疏通下焦水道,使陰寒之邪從小便而解。
  5. 炙甘草(1錢)

    • 和中調藥,緩和附子、肉桂之峻烈,兼補脾益氣。

加減法之原理

  • 嘔惡者加乾薑、炒黃芩:乾薑溫中止嘔,黃芩炒用減其寒性,防格拒,兼清上浮之鬱熱。
  • 氣脫懶言加人參:急補元氣,固脫復脈,以救垂危之陽。

治療原理與方義

此方以**「養陰涵陽,溫腎引火」**為核心:

  1. 滋陰培本:熟地填補真陰,為浮陽提供歸附之基。
  2. 溫陽祛寒:肉桂、附子溫補腎陽,驅散內寒,從根本上糾正陰盛格陽之病機。
  3. 引火下行:牛膝導火下潛,澤瀉利水助陽氣流通,使上焦浮火得降,下元陽氣得復。
  4. 標本兼治:既治虛寒之本,又緩喉痹之標,針對「真寒假熱」之複雜病證,體現「甚者從之」的反治法則。

煎服法之深意

  • 速煎冷服:治「格陽喉痹」時冷服,乃「熱因寒用」之法,以防熱藥格拒不受,反佐取效。

總結

鎮陰煎通過滋陰溫陽、引火歸原,巧妙處理陰盛格陽之證。其組方嚴謹,溫補下元為主,兼顧中焦,佐以引導疏利,充分展現中醫「治病求本」與「調和陰陽」的辨證思維。

傳統服藥法


熟地1-2兩,牛膝2錢,炙甘草1錢,澤瀉1錢半,肉桂1-2錢,制附子5-7分或1-2-3錢。
兼嘔惡者,加乾薑,炒黃芩12錢;如氣脫懶言,脈弱極者,宜速加人參,隨宜用之。
上用水2鐘,速煎服;格陽喉痹,冷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鎮陰煎具有溫陽散寒、清熱解毒的功效,因此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患者有高血壓、心臟病等疾病,在服用鎮陰煎之前,應該先諮詢醫生的意見。

相關疾病


大便溏白喉手腳冰冷忽冷忽熱舌苔白膩嘴唇焦裂

相同名稱方劑


鎮陰煎, 出處:《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組成:熟地1-2兩,牛膝2錢,炙甘草1錢,澤瀉1錢半,肉桂1-2錢,制附子5-7分或1-3錢。 主治:陰虛於下,格陽於上,真陽失守,則血隨而溢,以致大吐大衄,六脈細脫,手足厥冷,危在傾刻,血不能止者。

鎮陰煎, 出處:《白喉全生集》。 組成:熟地黃4錢,澤瀉5分,懷牛膝5分(鹽水炒),制附片3錢,僵蠶2錢,銀花1錢5分,肉桂4分(去粗皮),炙甘草1錢,煨薑1片。 主治:白喉虛寒證。白見于關內,色明潤成塊,甚或凹下,不紅不腫,不甚疼痛,飲食稍礙,舌苔白滑,二便如常,或自溏泄,間或寒熱往來,兩顴作紅,嘴唇燥裂。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