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三奇湯中包含金銀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金銀花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三奇湯主要針對熱毒壅盛、氣血瘀滯所致的疾病,金銀花可以清熱解毒,消散熱毒,有助於改善患者的症狀。
- 抗菌消炎: 金銀花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以抑制多種細菌的生長繁殖,有助於控制感染,促進傷口癒合。三奇湯中加入金銀花,可以加強其清熱解毒、抗菌消炎的效果,提高治療效果。
三奇湯中包含赤芍,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涼血止痛:赤芍性寒,味苦酸,入肝經,具有涼血止痛、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緩解因血熱瘀阻引起的疼痛,例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
- 活血化瘀:赤芍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消散瘀血,促進傷口癒合,配合其他藥材,可達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效果。
因此,赤芍在三奇湯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互配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三奇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一、 調和藥性: 三奇湯藥性偏寒涼,甘草性甘平,能調和藥性,避免寒涼過度傷及脾胃,使藥物更溫和有效。
二、 緩解毒性: 甘草具解毒作用,能緩解三奇湯中其他藥物可能產生的毒副作用,例如川芎和白芷的麻痺作用,以及石膏的寒涼性質,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總之,甘草在三奇湯中起著重要的調和與緩解作用,使藥物更安全有效,達到治療目的。
三奇湯的組成中包含穿山甲,主要原因有二:
一、活血通絡:穿山甲性味辛、微寒,入肝、胃經,具有活血通絡、消腫止痛的功效。其甲片可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對於氣血瘀滯所致的病症,如跌打損傷、筋骨疼痛等,有著良好的治療效果。
二、消腫排膿:穿山甲亦有消腫排膿的作用,對於膿腫、瘡瘍等病症,可促進膿液排出,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三奇湯中加入穿山甲,旨在利用其活血通絡、消腫排膿的特性,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三奇湯中加入白蒺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白蒺藜味辛、苦,性溫,入肝經,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疼痛、月經不調等症狀,白蒺藜可以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 清熱利濕,消腫散結:白蒺藜還具有一定的清熱利濕、消腫散結的功效。對於濕熱蘊結、痰濕阻滯所致的濕疹、瘡瘍、瘰癧等症狀,白蒺藜可以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三奇湯中加入白蒺藜,可以與其他藥物相互配合,發揮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疾病。
三奇湯中加入白僵蠶,主要是針對其解痙止搐之功效。白僵蠶為蠶蛾感染白僵菌後形成的蟲體,其性寒,味辛,入肝經。其主要作用在於舒筋活絡、定驚止痙,對於因風寒、濕邪、熱邪或蟲毒所致的痙攣抽搐、肢體麻木、口眼歪斜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因此,三奇湯中加入白僵蠶,可加強其祛風散寒、化痰止痙的功效,用於治療相關病症。
三奇湯中包含連翹,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連翹性寒,味苦,歸肺、心經,擅長清熱解毒,尤其對溫熱病邪引起的發熱、咽喉腫痛、瘡瘍腫毒等症有良好療效。三奇湯以清熱解毒為主,連翹的加入可有效驅散體內的熱毒,促進病症的消退。
- 疏散風熱:連翹亦具有疏散風熱之功效,可用於治療風熱感冒,症見發熱、頭痛、鼻塞、咳嗽等。三奇湯中包含連翹,可幫助疏散體內的風邪熱邪,改善患者的症狀。
三奇湯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調和氣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三奇湯多用於氣血不足、血瘀經閉、痛經等症,而當歸恰好能補血活血,調和氣血,改善上述症狀。
- 與其他藥材相配,增強療效:三奇湯中其他藥材,如川芎、赤芍等,也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當歸與這些藥材配伍,可以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活血化瘀、補血調經的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三奇湯中包含蜈蚣,其主要原因在於蜈蚣性味辛、溫,具有通絡止痛、解毒散結之功效。
1. 通絡止痛: 蜈蚣善於走竄,能疏通經絡,對於風濕痹痛、肢體麻木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2. 解毒散結: 蜈蚣具有較強的解毒作用,對於毒蛇咬傷、疔瘡腫毒等症狀也有不錯的效果。
三奇湯的組成以蜈蚣為君藥,搭配其他藥材,能夠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三奇湯由柴胡、枳實、皁刺組成,其中皁刺的使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皁刺味苦性寒,具有行氣止痛、疏肝解鬱的功效,可以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胃脘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皁刺還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可以治療熱毒蘊結所致的癰腫、瘡瘍等。
綜上所述,皁刺在三奇湯中起到疏肝理氣、行氣止痛、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與柴胡、枳實相配伍,共同治療肝氣鬱結、氣機不暢、胸脅脹痛、胃脘痛等症狀。
三奇湯中包含大黃,其原因主要有二:
- 瀉熱通便: 大黃味苦寒,性急,善於瀉熱通便,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三奇湯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腹痛便祕等症,大黃在此發揮清熱瀉下的作用,可迅速消除腸道積熱,緩解便祕症狀。
- 活血化瘀: 大黃除了清熱瀉下外,還具備活血化瘀的功效。三奇湯中常與其他活血化瘀藥材配伍,共同達到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三奇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楊梅瘡未破、疳瘡、腫毒、便毒、四肢腫毒」,均屬瘡瘍腫毒範疇,且多與濕熱毒邪蘊結、氣血瘀滯相關:
- 楊梅瘡(梅毒)未破:瘡毒內蘊,尚未潰爛,需解毒斂瘡、托毒外出。
- 疳瘡(多發於黏膜或皮膚糜爛):濕熱腐蝕肌膚,需收斂生肌。
- 腫毒、便毒(腹股溝淋巴結炎)、四肢腫毒:熱毒壅滯,氣血不暢,需解毒散結、緩解腫痛。
───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御米殼(罌粟殼,蜜炙):
- 性味酸澀平,蜜炙增強潤緩之效。
- 功能「斂肺澀腸、止痛」,此方取其「收斂瘡毒、緩解疼痛」之功,防止瘡毒擴散,兼能減輕患處痛楚。
酸石榴皮(蜜炙焦):
- 性酸澀溫,蜜炙焦加強收斂止血之性。
- 擅「澀腸止瀉、止血斂瘡」,針對瘡瘍糜爛流水,能收濕斂瘡、促進瘡面癒合。
阿膠(蛤粉炒):
- 甘平質潤,蛤粉炒後減其滋膩,增其清熱化痰之效。
- 功能「滋陰潤燥、止血解毒」,在此方中補益受損氣血,助生新肌,兼解毒(古人認為阿膠能解熱毒)。
配伍核心:
- 收斂固托:御米殼、石榴皮協同收斂瘡毒,防止潰爛蔓延。
- 解毒生肌:阿膠滋養修復,助瘡毒斂口;石榴皮燥濕殺蟲(疳瘡多與濕蟲相關)。
- 調和藥性:烏梅甘草湯送服,烏梅酸斂助收澀,甘草解毒和中,緩和諸藥峻性。
治療原理:
以「收斂固托」為主,佐以「解毒生肌」,適合瘡瘍未潰或潰後久不收口,屬正虛毒戀之證。然須注意,此方偏於斂澀,若熱毒熾盛未消,恐需搭配清熱活血之品。
傳統服藥法
御米殼2兩(塗蜜炙),酸石榴皮1兩(塗蜜炙焦),阿膠0.5兩(蛤粉炒,去粉)。
上為細末。
每服半錢,乳食前用烏梅、甘草湯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因此,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三奇湯, 出處:《辨證錄》卷五。 組成:玄參1兩,乾葛3錢,天花粉3錢。 主治:春月傷風汗多,微發熱惡風,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下。
三奇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五七引《海上方》。 組成:烏梅3個(拍碎),白餳2塊,米囊皮3個(去瓤,蜜炙,爲粗末)。 主治:咳嗽。
三奇湯,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一。 組成:禦米殼2兩(塗蜜炙),酸石榴皮1兩(塗蜜炙焦),阿膠半兩(蛤粉炒,去粉)。 主治:小兒白痢。
三奇湯, 出處:《衛生寶鑑》卷十一。 組成:桔梗3兩(蜜拌甑蒸),甘草2兩(半生半炒),訶子大者4個(去核,兩個炮,兩個生)。 主治:感寒語聲不出。
三奇湯, 出處:《便覽》卷四。 組成:金銀花2錢,赤芍1錢,甘草節1錢,穿山甲(蛤粉炒)1錢,白蒺藜(去刺,炒)2錢,白僵蠶(炒)1錢半,連翹1錢半,當歸尾1錢半,蜈蚣1條(去頭足尾,焙),皂角刺1錢,大黃3錢。 主治:楊梅瘡未破,疳瘡,腫毒,便毒,四肢腫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