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效便毒方

神效便毒方

SHEN XIAO BIAN DU F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4.7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4%
胃經 21%
脾經 17%
肺經 13%
心經 10%
大腸經 4%
肝經
胃經
脾經
肺經
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神效便毒方」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活血化瘀,潤腸通便: 當歸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腸道蠕動,有助於排出毒素,緩解便祕,達到通便排毒的效果。
  2. 補血養血,滋陰潤燥: 當歸為補血藥,能補益氣血,滋陰潤燥,對於因氣血不足、陰虛燥熱引起的便祕,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總體而言,當歸在「神效便毒方」中能起到活血化瘀、潤腸通便,以及補血養血的功效,有助於改善便祕,促進排毒,達到治療目的。

「神效便毒方」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一、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百藥之功效。方中可能含有較為峻烈或偏寒偏熱的藥材,甘草可以緩解其副作用,使藥性更趨和緩,降低藥物對人體的刺激,增強藥效發揮。

二、 補脾益氣: 方劑中若有耗氣傷脾的藥材,甘草可補脾益氣,緩解藥物對脾胃的負擔,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

總之,甘草在「神效便毒方」中起到調和藥性、保護脾胃的重要作用,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神效便毒方」中包含木鱉子,主要原因如下:

  1. 瀉下通便: 木鱉子性寒,味苦,具有瀉下通便之效。其能潤腸通便,對於便祕、積滯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解毒消腫: 木鱉子亦具解毒消腫之效,能清除體內毒素,對於熱毒積聚、瘡瘍腫毒等症狀,有一定療效。

因此,將木鱉子納入「神效便毒方」中,可藉其瀉下通便及解毒消腫的功效,達到清熱解毒、通利大便的效果,以治療相關病症。

「神效便毒方」中包含穿山甲,主要原因如下:

  1. 通便排毒: 穿山甲性味辛、溫,入肺、胃經,具有通經活絡、消腫排膿的功效。其可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排出體內毒素,緩解便祕,因此被列入「神效便毒方」中,以達到通便排毒的效果。
  2. 消腫散結: 穿山甲亦可消腫散結,對一些由毒素積聚引起的腫塊或膿腫有一定的療效。在「神效便毒方」中,穿山甲可配合其他藥物,發揮其消腫散結的功效,幫助治療疾病。

「神效便毒方」中加入「皁刺」的原因,主要在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皁刺,又名皁角刺,性寒,味苦,入肝、胃經。其藥性可疏散風熱、清熱解毒,對於外感風熱、咽喉腫痛、疔瘡腫毒等症狀具有一定療效。此外,皁刺亦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等症。

因此,在「神效便毒方」中加入皁刺,可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相關的疾病。

神效便毒方中包含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解毒消腫: 白僵蠶性寒,味辛,具有解毒消腫之功效,可用於治療毒蛇咬傷、疔瘡腫毒等疾病。
  2. 通經活絡: 白僵蠶能通經活絡,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毒素排出,有利於清除腸道積滯,緩解便祕。

神效便毒方以白僵蠶為藥材,正是利用其解毒消腫、通經活絡的功效,達到治療便祕和毒素積累的療效。

神效便毒方是一種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蜈蚣,這是因為蜈蚣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具有多種醫療功效。蜈蚣性味辛、寒,能夠通經活絡、散瘀止痛,對於一些由氣滯或血瘀引起的症狀具有調理作用。此外,蜈蚣還被認為能解毒、消腫,對於一些外毒或內毒的情況有顯著療效。這使得蜈蚣成為便毒方的關鍵成分之一。

在神效便毒方中,蜈蚣的效用主要體現在其對腸道的調理上,據說可以幫助改善便祕和腸道不適的情況。它能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於排出體內毒素。同時,蜈蚣的抗炎特性也可能有助於減輕腸道炎症。然而,由於蜈蚣的性質較為蛇蠍,其使用需謹慎,必須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以確保安全與效果。透過正確配方,神效便毒方能發揮陰陽調和的效果,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神效便毒方】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便毒」,即古代所指下腹部或會陰部之腫毒瘡瘍,多因濕熱毒邪蘊結、氣血瘀滯所致,臨床表現為局部紅腫熱痛,甚則化膿潰爛。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分析

  • 當歸尾:活血祛瘀,通絡散結,專治瘀血腫痛。
  • 甘草節:清熱解毒,調和諸藥,兼緩峻烈之性。
  • 木鱉子(有毒):散結消腫、攻毒療瘡,為治癰疽瘰癧要藥。
  • 穿山甲(炒黃):穿透走竄,活血消癥,善排膿透毒。
  • 皂角刺:銳利透達,破瘀排膿,引藥直達病所。
  • 直僵蠶:化痰散結,解毒鎮痛,協同攻毒。
  • 蜈蚣(炙):搜風攻毒,通絡散結,以毒攻毒,治惡瘡癰腫。
  • 大黃、朴硝:瀉下通腑,清熱解毒,使邪熱從二便出。
  • 酒、水同煎:酒性辛溫,助藥勢通行血脈,增強活血透邪之效。
  • 蔥湯漱口、內服:蔥白辛溫通陽,助藥力外透,兼解毒。

2. 組方邏輯

  • 攻毒散結為主:木鱉子、蜈蚣、穿山甲、皂角刺等皆具峻烈之性,直折毒邪,破血消腫。
  • 通腑瀉熱為輔:大黃、朴硝蕩滌腸胃,使濕熱毒邪從下而解,符合「六腑以通為用」之理。
  • 活血透膿並行:當歸尾、僵蠶活血通絡,穿山甲、皂角刺促膿成潰,體現「腐去新生」之法。

3. 治療機理
此方以「瀉、透、消」三法並施:

  • :通過大黃、朴硝瀉下,清除內蘊熱毒,減輕局部腫脹壓力。
  • :穿山甲、皂角刺、蜈蚣等穿透藥力,使深伏之膿毒外達。
  • :活血散結藥促使氣血流通,消散瘀滯,終致「膿出毒泄」而癒。

4. 服後反應解析
「巳時(上午9-11時)必瀉下膿血惡物」:此時氣血流注脾胃,借其樞轉之力,助藥效發作,瀉下毒穢,符合中醫「因時用藥」思想。瀉後需調理脾胃,故曰「再服和中解」,防攻伐傷正。

總結:此方集攻毒、瀉熱、活血、透膿於一體,針對便毒「熱毒壅盛、氣血瘀滯」之病機,以峻藥猛攻見長,體現中醫「急則治標」之策。

傳統服藥法


當歸尾2錢,甘草節5分,木鱉子1個,穿山甲1錢(炒黃),皂角刺5分,直僵蠶1錢,蜈蚣1條(炙,去頭足,為末,調入湯中)。上酒、水各1盞,煎至1盞,以大黃末3錢、樸消2錢、蜈蚣末3味,置盞內將熱藥衝入和勻,通口空心服,用蔥湯漱口,再吃蔥湯尤妙。後時服藥,巳時必瀉下膿血惡物,走十數次方效,再服和中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淋巴腺炎

相同名稱方劑


神效便毒方, 出處:《醫統》卷八十一。 組成:當歸尾2錢,甘草節5分,木鱉子1個,穿山甲1錢(炒黃),皂角刺5分,直僵蠶1錢,蜈蚣1條(炙,去頭足,爲末,調入湯中)。 主治:便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