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化癖膏方中加入香油,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潤滑消積:香油性滑,可潤滑腸道,促進食物消化吸收,有助於化解積滯,改善消化不良等症狀。
- 活血化瘀:香油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消除瘀血,減輕疼痛和炎症。
香油在化癖膏中起到潤滑腸道、促進消化、活血化瘀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能更好地發揮治療效果。
「化癖膏」方中含有「鉛丹」,主要考量其燥濕、解毒、收斂等功效。鉛丹性燥,可燥濕化痰,用於治療濕痰凝滯、癖塊積聚的病症。同時,鉛丹亦具解毒之效,能解外邪毒氣,並止痛消腫。此外,鉛丹的收斂作用能固澀止瀉,有助於治療脾胃虛寒、泄瀉不止等症。
然而,鉛丹為重金屬,長期服用或過量使用會產生毒副作用,需謹慎使用,並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化癖膏中包含烏頭,主要是因為烏頭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消腫的功效,能夠有效治療因寒邪客於經絡而引起的疼痛、麻木、腫脹等症狀。
化癖膏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筋骨疼痛等,而烏頭的溫熱性質有助於驅散寒氣,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並且其消腫止痛的作用也能促進傷口癒合。
然而,烏頭藥性猛烈,毒性較大,因此必須由專業醫師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謹慎使用,切不可自行配藥服用。
化癖膏中加入甘遂,乃取其峻下逐水之功。甘遂味苦性寒,入脾、胃、膀胱經,具有瀉水逐飲、消腫散結之效。此方針對頑固性積聚、水腫、痰飲等病症,甘遂能快速將積聚之物排出體外,達到化痰消積、利水消腫之效。
然而,甘遂性峻猛,不可輕易使用,需在醫師指導下,配合其他藥物,才能發揮其功效,避免藥物毒性。
化癖膏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當歸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消除瘀血,緩解疼痛。對於化癖膏所針對的各種瘀血積聚、腫痛之症,當歸能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
- 補血養血,滋潤血脈: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養血、滋潤血脈的功效,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有助於改善氣血運行不暢的情況,從而達到治療化癖的目的。
化癖膏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化癖膏中多用性較強的藥物,如半夏、陳皮等,甘草能減緩藥性,使藥效平和,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大的刺激。
- 緩解副作用: 甘草能解毒,緩解藥物對人體的副作用。化癖膏治療癖症,部分藥物可能會有燥熱或傷胃的副作用,甘草能保護脾胃,防止藥物過於傷身。
化癖膏中加入穿山甲,主要是基於其具備以下兩點功效:
- 通經活絡:穿山甲性味辛溫,入肝、胃經,具有通經活絡、消腫止痛之效。古人認為其能「通達關節,無往不利」,因此用於治療因氣血瘀滯導致的各種頑固性病症,如跌打損傷、骨折、腫痛等,有助於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腫止痛。
- 消腫散結:穿山甲具有破瘀散結、消腫生肌之功效。化癖膏常用於治療因痰溼、瘀血等因素導致的腫塊、瘰癧等疾病,穿山甲能有效疏通經絡,散結消腫,促進組織修復。
化癖膏方劑中添加木鱉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消積化滯:木鱉子味苦性寒,入脾胃經,具有消積化滯、潤腸通便的功效。對於因飲食積滯、脾胃不和所致的癖塊、積聚等症狀,木鱉子能起到很好的化解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療效。
- 活血化瘀:木鱉子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消散瘀血,緩解疼痛,進一步促進癖塊消散。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化癖膏」主治功效分析
綜觀以上古籍文獻,可以歸納出「化癖膏」的主要治療方向為消癥散結、活血化瘀,以及清熱解毒、攻逐水滯,主要針對腹部出現的癖塊、痞積等病症。以下將詳細分析其治療原理:
一、 癥瘕痞積的形成與治療思路:
古人認為,癖疾的產生多與氣血運行不暢、臟腑功能失調有關,導致痰濕瘀血等病理產物積聚於腹部,形成可觸摸的塊狀物。這些積塊可能堅硬如石,或如活鱉般遊走不定。故此,「化癖膏」的治療思路並非單純的攻逐,而是攻補兼施,力求達到:
活血化瘀,疏通經絡: 方中多味藥材如穿山甲、三稜、莪朮、當歸、紅頭等,均具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的作用。它們能促進血液循環,消除局部瘀滯,使積塊逐漸縮小。穿山甲更能消癥散結,針對堅硬的腫塊有其特殊功效。
攻逐水滯,消積導滯: 甘遂、木鱉子等藥材則以利水消腫、攻逐水滯見長,能將體內停滯的水濕之邪排除,加速積塊的消散。木鱉子亦可消積導滯,促進腸胃蠕動,助於排除積聚之物。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鉛丹、甘草等藥材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它們能清解因瘀熱所致的炎症,緩解疼痛不適。香油亦有潤燥止痛、清熱解毒的作用,可保護局部皮膚。
調和諸藥,養血補虛: 甘草能調和諸藥,使方劑藥力更為協調,減輕攻伐之性。養歸則能養血調經,並兼補肝腎,在攻邪的同時顧護正氣。
二、 古籍記載的應用與佐證:
《仁術便覽》:此書載錄的方劑,雖然成分與「化癖膏」略有出入,但同樣使用了具有活血化瘀、攻積導滯的藥材,如大黃、木鱉仁、穿山甲、三稜、莪朮等,並強調藥油的炮製方法,反映了古人對藥物劑型和炮製的重視。
《種福堂公選良方》:明確指出「化癖膏」用於治療「塊如活鱉能行動,諸藥不效者」,可見其針對性較強,對一般方法難以消除的痞塊有較好療效,並提出內服靛花配合使用,進一步加強了治療效果。
《壽世保元》:其中「神仙化癖膏」一方,組成與「化癖膏」較為接近,皆以香油、黃丹為基底,並加入穿山甲、三稜、莪朮、木鱉子等藥物,再次印證了此類方劑的治療思路。
《古今醫鑒》:此書亦有載錄「化癖膏」,並強調了藥油的熬製手法,以及敷藥方法,且提出「勿犯婦人手及雞犬見之」等注意事項,反應了古人對於用藥的謹慎。
《魯府禁方》:其中不僅有「化癖膏」,還收錄了「痞疾丸」,且多用消積導滯、破血逐瘀之品,可見此病證治療的多元性。另有「黃閣化癖膏」與「神仙化癖膏」組成類似,強調了此類方劑的廣泛應用。
《濟世全書》:不僅有「化癖膏」的詳細組成,還描述了與脾胃功能失調的病機,並結合內服藥物進行治療,再次說明對此類病症的辨證論治。
三、 綜合分析:
綜合來看,「化癖膏」的治療原理主要在於其多種藥材的協同作用,通過活血化瘀、消癥散結、攻逐水滯、清熱解毒等多重途徑,以期達到消除腹部癖塊、痞積的目的。方中藥物多為攻伐之品,故常採用外敷的方法,避免損傷正氣,同時輔以內服藥物,以加強療效。由於方中藥性較為峻猛,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傳統服藥法
真香油1斤,好黃丹半斤,川烏5錢,甘遂5錢,當歸5錢,甘草5錢,蜣螂20個,穿山甲5錢,木鱉子5錢(仁)。
上先將油入鍋內,用前七味熬焦,去滓,入黃丹熬成珠,離了火,入後藥:蘆薈5錢,阿魏5錢,硇砂5錢,硼砂5錢,皮消5錢,麝香5錢,水紅花7錢,此七味為細末,入內隨用,每1個,重3錢。
頭貼時,先用皮消水洗患處極淨,然後貼上,三日覺肚皮癢,七日覺疾甚痛,即其驗也。
忌生冷油膩等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化癖膏性質溫熱,孕婦慎用。
- 化癖膏不宜長期使用,以免引起副作用。
- 化癖膏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化癖膏, 出處:《種福堂方》卷二。 組成:靛花3-5匙。 主治:癖塊如活鱉能行動,諸藥不效者。
化癖膏, 出處:《魯府禁方》卷三。 組成:黃狗腦子3個,皮消半斤,麝香3分,珍珠1錢。 主治:癖塊。
化癖膏,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三引範任庵方。 組成:真香油1斤,好黃丹半斤,川烏5錢,甘遂5錢,當歸5錢,甘草5錢,蜣螂20個,穿山甲5錢,木鱉子5錢(仁)。 主治:癖疾。
化癖膏,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禹縣方)。 組成:大黃2兩,白芷2兩,三棱2兩,莪朮2兩,木鱉2兩,蜈蚣12條,山甲2兩,巴豆30個,全蠍12個,大麻子2兩,黃連2兩,胡黃連2兩,血竭1兩,蘆薈3兩,輕粉1兩,阿魏3兩,草蔻5兩,麝香2錢,冰片3錢,香油10斤,黃丹5斤4兩。 主治:男婦寒積食積,氣血痞塊,腹脹發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