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山甲內消散方中加入當歸,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當歸性溫,味甘辛,歸肝、心、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補血養血的功效。山甲內消散主治癰疽、疔瘡、瘰癧等疾病,這些疾病往往伴有局部紅腫、疼痛等症狀,當歸可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促進炎症消退。
- 補血益氣,增強抵抗力:當歸能補血養血,改善氣血循環,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利於患者抵抗感染,促進傷口癒合。山甲內消散中多用於治療耗傷氣血的疾病,而當歸的補血作用可以改善患者氣虛血虧的狀況,提高治療效果。
山甲內消散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諸藥,緩解藥性過於偏寒或偏熱,使藥物更平和地作用於人體。山甲內消散中,山甲、皁角刺等藥性較為偏寒,而甘草的加入能起到調和藥性,避免寒性過強,防止對脾胃造成損傷。
-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補氣益脾、緩急止痛、解毒生津等功效。它能增強藥物的療效,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其治療作用。例如,甘草能增強山甲的消腫散結作用,使藥效更顯著。
山甲內消散中加入大黃,主要考量其瀉熱通便之效。
- 瀉熱:山甲內消散主治癰疽瘡瘍,常因熱毒蘊結而生。大黃苦寒,善於清熱解毒,能瀉去體內積熱,使熱毒消散,有利於瘡瘍的消退。
- 通便:大黃能瀉下通便,促進腸道蠕動,排出毒素。癰疽瘡瘍常伴有便祕,大黃能通暢大便,減少毒素在體內積聚,有利於傷口癒合。
因此,山甲內消散中加入大黃,既可瀉熱解毒,又可通便排毒,有助於治療癰疽瘡瘍。
「山甲內消散」方劑中包含「穿山甲」的主要原因如下: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穿山甲性味辛、鹹,入肝、胃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效。對於因血瘀引起的內傷積聚,如胸脅疼痛、癥瘕積聚等,穿山甲能有效疏通經絡,消除瘀血,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 通經下乳:穿山甲能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對於乳汁不通、乳房腫脹等症狀,穿山甲能有效疏通乳腺,促進乳汁分泌,達到通經下乳之效。
方劑「山甲內消散」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化痰散結: 白僵蠶性寒,味甘鹹,具有化痰散結、解毒止痛的功效。其能有效消解痰濁瘀滯,對於因痰凝氣滯而導致的乳癰、瘰癧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 清熱解毒: 白僵蠶亦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功效,可以配合其他藥材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對於山甲內消散治療的乳癰、瘰癧等疾病具有輔助作用。
「山甲內消散」方劑中使用「黑牽牛」,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消腫散結:黑牽牛性寒,入肝、脾經,具有消腫散結、通便瀉下的功效。方中以其配合山甲、皁角刺等藥物,可有效消散乳房腫塊,達到治療乳腺疾病的目的。
二、活血化瘀:黑牽牛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進一步幫助腫塊消散。
山甲內消散方劑中加入木鱉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消積化滯: 木鱉子味苦甘,性寒,入脾胃經,具有消積化滯、潤腸通便的功效。方中加入木鱉子,可助於消解積滯,促進腸胃蠕動,緩解便祕等症狀,進一步促進藥物吸收,提升療效。
2. 清熱解毒: 木鱉子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功效,可輔助清除體內熱毒,減輕炎症反應,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目的。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山甲內消散」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症狀
根據古代醫書記載,「山甲內消散」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症狀:
- 魚口、便毒、騎馬癰、橫痃初起未成膿者: 這些都是發生在腹股溝區域的瘡瘍類疾病,通常表現為紅腫、疼痛,尚未化膿。
- 中脘疽,色紫堅硬者: 發生於中脘穴(胃部)的瘡瘍,患處顏色紫暗,質地堅硬。
- 臍腹生疽,色紫堅硬: 發生於臍腹部的瘡瘍,症狀與中脘疽類似。
治療原理分析
「山甲內消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活血化瘀,消腫散結:
- 方中當歸能補血活血,穿山甲善於走竄,能通行經絡,消腫散結,兩者合用可加強活血化瘀的功效。
- 木鱉子能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有助於消除瘡瘍的腫脹。
- 以上藥物共同作用,可以改善患處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從而減輕腫脹和疼痛。
通腑瀉熱,排毒消癰:
- 大黃具有通便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可以將體內的熱毒通過大便排出。
- 黑牽牛能燥濕祛濕,配合大黃可加強通腑瀉熱的作用。
- 通過排出體內毒素,有助於控制炎症,防止瘡瘍進一步發展。
化痰軟堅,殺蟲療瘡:
- 白僵蠶具有化痰軟堅、殺蟲療瘡的作用,可以幫助消散瘡瘍中的痰濕和毒素。
- 與其他藥物配合,可以增強療效,促進瘡瘍的消退。
調和氣血,扶正祛邪:
- 甘草能和中緩急、解毒潤肺,可以調和諸藥,緩解藥物的峻烈之性,同時也有扶正祛邪的作用。
總結
綜合以上分析,「山甲內消散」通過活血化瘀、消腫散結、通腑瀉熱、排毒消癰、化痰軟堅、殺蟲療瘡、調和氣血等多重作用,達到治療 魚口、便毒、騎馬癰、橫痃、中脘疽、臍腹生疽 等症的目的。其主要針對 初起未成膿、色紫堅硬 的瘡瘍,通過促進氣血運行、排出毒素、消散結塊來達到治療效果。
古文依據
以上分析主要基於以下古文內容:
- 《外科正宗》:「治魚口、便毒、騎馬癰、橫痃等症,初起未成膿者。」
- 《外科心法要訣》:「色紫堅硬,宜服山甲內消散。」
- 《驗方新編》:「治臍腹生疽,色紫堅硬,初起用此。」
- 《瘍醫大全》:「山甲內消散,魚口便毒,騎馬癰橫痃,初起未成膿者。」
- 《吳氏醫方彙編》:「山甲內消散,治魚口、便毒初起,未成膿者。」
- 《靈驗良方彙編》:「山甲內消散,治魚口、便毒、橫痃、騎馬癰等症,初起未成膿者。」
- 《醫宗說約》:「山甲內消散,治魚口便毒,騎馬癰,橫痃等症,初起未成膿者。」
- 《外科備要》:「山甲內消散,治臍腹生疽,色紫堅硬,初起用此。」
這些古文均明確指出了「山甲內消散」的主治病症及適用階段,為上述分析提供了依據。
傳統服藥法
當歸梢3錢,甘草節3錢,大黃3錢穿,山甲(炒)3大片,僵蠶1錢,黑牽牛1錢,土木鱉3個。水、酒各1碗,煎8分,空心服,滓再煎服。大便行3-4次,方吃稀粥,淡味飲食為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山甲內消散, 出處:《外科正宗》卷三。 組成:當歸梢3錢,甘草節3錢,大黃3錢,穿山甲(炒)3大片,僵蠶1錢,黑牽牛1錢,土木鱉3個。 主治:魚口、便毒、騎馬癰、橫痃初起未成膿者。中脘疽,色紫堅硬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