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擒虎散中包含沒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沒藥性溫,味苦,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效。擒虎散主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而沒藥的活血化瘀作用能有效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 生肌止痛:沒藥還有生肌止痛的功效,能促進傷口癒合,減少疼痛。擒虎散中常與其他具有消腫止痛功效的藥物配伍,共同發揮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等症的作用。
總之,沒藥在擒虎散中起到活血化瘀、生肌止痛的作用,是治療跌打損傷的重要藥物之一。
擒虎散方中包含當歸,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活血化瘀,舒筋止痛:當歸性溫,味甘辛,歸肝、心、脾經,具有活血化瘀、養血調經、潤腸通便等功效。擒虎散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而當歸的活血化瘀作用能有效消散瘀血,促進傷口癒合,並舒筋止痛,緩解疼痛。
二、補血益氣,增強體質:當歸具有補血益氣的功效,能改善因跌打損傷導致的氣血不足,增強人體抵抗力,促進傷口癒合,加速恢復健康。
因此,當歸在擒虎散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能有效治療跌打損傷,促進康復。
擒虎散中加入黑牽牛,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 瀉下通便,消腫止痛:黑牽牛性寒,味苦,入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濕熱鬱結、氣血不通所致的疼痛,可起到緩解作用。
- 清熱解毒,驅除蟲積:黑牽牛亦有清熱解毒、驅除蟲積的功效。對於因蟲積或毒邪入侵所致的腹痛、腹脹、便祕等症,可起到治療作用。
因此,在擒虎散中加入黑牽牛,可以發揮其瀉下通便、消腫止痛、清熱解毒等功效,有助於治療相關疾病。
擒虎散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火解毒: 大黃性寒,味苦,入肝、大腸經,具有瀉火解毒、清熱通便的功效。擒虎散用於治療熱毒熾盛、血脈瘀阻所致的各種熱症,大黃能清熱解毒,化瘀通絡,使熱毒得以排出,血脈暢通。
- 通腑導滯: 大黃具有通便作用,可以促進腸胃蠕動,清除腸道積滯,防止熱毒在體內積聚。擒虎散中,大黃配合其他藥物,可以起到通腑導滯、消腫止痛的作用。
擒虎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性平味甘,具有調和諸藥之功效,可緩解其他藥材的燥烈之性,避免藥性過於猛烈,導致副作用。
- 增強藥效: 甘草能解毒、緩和藥性、益氣補脾,可增強其他藥材的療效,使其發揮最大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甘草在擒虎散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能使藥性平和,更能協調藥效,使整體配方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擒虎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三焦不和」所致氣機鬱滯與腸腑壅塞之證。其病機關鍵在於「氣滯熱結」:
- 上焦氣痞:胸膈痞悶、氣不升降,乃因肺氣失宣、胃氣不降,氣滯於上。
- 中焦滯礙:飲食遲化,顯示脾胃運化受阻,濕熱或食積停滯中脘。
- 下焦燥結:腸胃燥澀、大便秘硬,乃腸道津虧熱結,傳導失司,屬「陽明腑實」之輕證。
全方針對「氣滯→熱鬱→燥結」之病理鏈條,以疏導三焦、通腑泄熱為核心治法。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攻逐通腑:
- 生大黃:苦寒瀉下,直入陽明,「斬關奪門」瀉熱通便,兼破瘀滯。
- 黑牽牛:辛熱有毒,瀉下逐水,與大黃協力「通澀滯、瀉毒氣」,尤善消痰飲積滯。
- 皂角刺(外用煎湯):辛溫銳利,穿透痰濕瘀結,助大黃、牽牛開泄道路。
活血行氣:
- 沒藥:苦平散瘀,疏通血脈,解「血滯則氣壅」之困。
- 當歸:辛潤和血,既防大黃、牽牛峻瀉傷陰,又助沒藥調暢血行。
調和緩急:
- 甘草(生):甘緩和中,制大黃、牽牛猛烈之性,兼解毒緩急。
- 瓜蔞子(輔助煎藥):甘寒潤腸,滑利通便,佐助瀉下而不傷津。
全方配伍特點:
- 瀉中寓潤:大黃、牽牛瀉熱攻積,配伍當歸、瓜蔞子潤燥護陰。
- 氣血同調:沒藥、當歸活血,助氣機升降;皂角刺開竅透絡,解痰氣交阻。
- 峻藥緩投:粗散劑型配合酒水同煎,既保留藥力,又減緩峻下之弊。
治療原理:
通過瀉下熱結、活血行氣,破除三焦「氣-血-痰-熱」壅滯之鏈,恢復「肺氣宣降、脾胃運化、腸腑傳導」之機能。方名「擒虎」,喻其力猛迅捷,能制伏如虎頑疾,然其組方實兼顧攻邪與護正,非純恃蠻力。
傳統服藥法
沒藥1兩,當歸1兩,黑牽牛1兩,生大黃1兩,甘草(生)1錢。
疏導腸胃中澀滯鬱積之毒氣。
上為粗散。
每服5錢匕,用皂角刺7個,捶碎,隔宿以酒1升浸之,來日取酒1盞,更加水1盞,納瓜萎子7粒,同煎至7分,去滓。取8分盞,食遠溫服。以利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擒虎散, 出處:《禦藥院方》卷八。 組成:沒藥1兩,當歸1兩,黑牽牛1兩,生大黃1兩,甘草(生)1錢。 主治:疏導腸胃中澀滯鬱積之毒氣。主治:三焦不和,胸膈痞悶,氣不升降,飲食遲化,腸胃燥澀,大便秘硬。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