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聖大寶琥珀散

二聖大寶琥珀散

ER SHENG DA BAO HU PO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偏熱 (1.7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3%
心經 17%
脾經 15%
肺經 15%
腎經 10%
膀胱經 5%
心包經 5%
胃經 5%
膽經 2%
肝經
心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膀胱經
心包經
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8-29

方劑組成解釋

二聖大寶琥珀散中包含生地黃,主要源於其清熱涼血、滋陰生津的功效。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能清熱涼血,滋陰生津,適用於熱病傷津,煩躁口渴,咽喉腫痛,以及血熱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等症狀。

二聖大寶琥珀散方劑中,生地黃與其他藥材配伍,可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安神定驚的功效,適用於熱毒內盛、血熱妄行、心神不寧等病症。

二聖大寶琥珀散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化痰止咳:生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化痰止咳的功效,可輔助其他藥材,加強治療寒痰咳嗽、胸悶氣喘等症狀。
  2. 調和藥性,緩解刺激:生薑可調和藥性,降低藥物的刺激性,避免其他藥材對脾胃造成過度負擔,使藥物更易於被吸收利用。

二聖大寶琥珀散中包含當歸,主要原因有二:

  1. 補血活血: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效。方中以琥珀、珍珠等貴重藥材為主,藥性偏於涼燥,加入當歸可中和藥性,避免傷及脾胃,同時補血活血,改善氣血運行。
  2. 促進藥物吸收:當歸具有活血化瘀、通經絡的作用,可促進其他藥物吸收,提高藥效。琥珀、珍珠等藥材本身較難吸收,加入當歸可促進其有效成分吸收,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二聖大寶琥珀散方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 川芎味辛性溫,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方中以川芎配合其他活血化瘀藥物,可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
  2. 疏通經絡: 川芎具有疏通經絡、止痛的效果。方中加入川芎,可幫助其他藥物更好地進入病竈部位,發揮治療作用。

總而言之,二聖大寶琥珀散方中加入川芎,是為了加強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的功效,進一步提高藥物療效。

二聖大寶琥珀散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清熱涼血,活血止痛:牡丹皮性寒,味苦,歸心、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方劑中加入牡丹皮,可輔助清熱解毒,緩解因熱毒所致的疼痛腫脹,並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二聖大寶琥珀散中多爲清熱解毒、鎮痛止癢的藥物,牡丹皮的加入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增強療效。例如,牡丹皮可與黃柏、黃連等清熱解毒藥協同,更有效地清除熱毒;與乳香、沒藥等活血化瘀藥配合,更能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二聖大寶琥珀散中包含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柔肝止痛: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柔肝止痛、養血調經的功效。方中以白芍配伍琥珀、珍珠等,可有效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頭痛目眩等症。
  2. 養血和營: 白芍能養血柔肝,補益氣血。方中以白芍配伍當歸、川芎等,可滋養肝血,改善氣血不足,進而緩解肝鬱氣滯所致的各種症狀。

二聖大寶琥珀散方中包含莪朮,主要原因如下:

  1. 化瘀止痛:莪朮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能有效改善因氣血瘀滯、經絡阻滯所致的疼痛,尤其針對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
  2. 消積化滯:莪朮亦具消食化積之效,能促進消化,有助於改善飲食積滯、消化不良等問題。

因此,二聖大寶琥珀散方中加入莪朮,旨在增強其化瘀止痛、消積化滯的功效,以達到整體治療目的。

二聖大寶琥珀散中包含蒲黃,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活血化瘀:蒲黃性味甘平,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止血止痛的功效。方劑中使用蒲黃,有助於改善血瘀凝滯,促進血液循環,達到止血止痛的效果。
  2. 利尿消腫:蒲黃還有利尿消腫的功效,可以促進體內水液代謝,緩解水腫。方劑中加入蒲黃,可以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消腫利尿的作用。

二聖大寶琥珀散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通竅止痛: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通鼻竅、散風寒、止痛的功效。方劑中以琥珀為主,具有開竅醒神之效,而白芷可助其通利鼻竅,改善鼻塞、流涕等症狀,並可緩解頭部疼痛。
  2. 解毒消腫:白芷還具有一定的解毒消腫作用,可輔助琥珀散清熱解毒,減輕炎症反應,對於因外邪侵襲所致的鼻炎、鼻竇炎等症狀具有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二聖大寶琥珀散中包含羌活,主要原因如下:

  1. 疏散風寒: 羌活性溫,味辛,入膀胱、肝經,具有散寒解表、祛風止痛之功效。方中加入羌活,可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疏散風寒,解除表證,緩解因風寒入侵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
  2. 通絡止痛: 羌活亦有通絡止痛之效。方中配合其他藥物,可改善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疼痛,例如頭風痛、肢體麻木等。

二聖大寶琥珀散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 桂枝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之效。方中琥珀、硃砂等藥性寒涼,容易寒凝血脈,導致胸悶氣喘。桂枝可溫通經脈,散寒止痛,協調藥性,避免寒涼藥性過甚。
  2. 活血化瘀: 桂枝亦具活血化瘀之功,配合方中其他活血化瘀藥物,能有效改善氣血運行不暢,減輕胸悶氣短、心悸等症狀。

由此可見,桂枝在二聖大寶琥珀散中起着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使其藥效更加全面,療效更佳。

二聖大寶琥珀散中包含熟地黃,主要是因為熟地黃具有以下功效:

  1. 滋陰補血: 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肝腎經,能滋陰補血,適合治療血虛、陰虛等症狀。
  2. 填精益髓: 熟地黃還能填精益髓,改善精血不足引起的頭暈目眩、腰膝酸軟、耳鳴等症狀。

二聖大寶琥珀散主要用於治療小兒驚癇、抽搐、夜啼等症,而熟地黃的滋陰補血、填精益髓作用可以改善兒童因血虛或精血不足而引發的驚癇等症狀。因此,熟地黃是二聖大寶琥珀散中重要的藥材之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以「婦人血海不調」為核心,涵蓋以下範疇:

  1. 調經種子:主治血海失調所致不孕、月經不暢,反映其活血化瘀、溫養胞宮之效。
  2. 產科急症:針對「胞衣不下」「瘀血犯心」,乃至產後譫妄(眼見鬼神),顯示其破血下行、開竅醒神之功。
  3. 氣血雙調:兼治「冷氣痛」「膈氣」,提示方中兼顧行氣溫通,化解寒凝血滯。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核心藥對:生地黃與生薑

  • 生地黃(炒薑滓):滋陰涼血,防溫燥傷陰,炒製後減其寒性,增化瘀之效。
  • 生薑(炒地黃滓):辛溫散寒,炒製後緩其燥烈,助血行而不耗血。
  • 互炒工藝:二者滓汁交互炒製,達成「寒溫互制,動靜相協」,奠定全方「活血不峻、溫通不燥」基調。

(二)活血調經層次

  1. 基礎活血:當歸、川芎、芍藥(推測為赤芍)構成「血分三藥」,調經止痛。
  2. 破瘀消積:莪朮、蒲黃、牡丹皮破血行滯,針對胞衣不下、產後瘀阻。
  3. 溫通助化:桂心(不見火)保留辛香走竄之性,引藥入血分,助陽化氣。

(三)兼顧氣血與表裡

  • 熟地黃:炒製後補血而不膩,與生地黃形成「生熟並用」,滋養破瘀並行。
  • 羌活、白芷:風藥升散,既可疏解氣機窒塞(膈氣),又能「風能勝濕」,助化下焦瘀濁。

(四)產科應用原理

  • 滑胎易產:產前連服,借輕度活血之力鬆動胞絡,配伍溫酒助藥勢。
  • 瘀血犯心:童便(鹹寒化瘀)、酒(辛溫上行),一降一升,引藥透達心竅,合蒲黃、牡丹皮急救瘀熱蒙神。

總結:此方以「養血溫通」為本,結合「破瘀疏風」,適用於血虛夾瘀、寒熱錯雜之婦科諸證,體現「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與「產前宜涼、產後宜溫」的靈活變通。

傳統服藥法


生地黃1斤,生薑1斤(二味各研取自然汁,將地黃汁炒生薑滓,薑汁炒地黃滓,各稍乾,焙為細末),當歸1兩,川芎1兩,牡丹皮1兩,芍藥1兩,莪朮1兩,蒲黃1兩,香白芷1兩,羌活(八味各炒)1兩,桂心(不見火)1兩,熟地黃(炒)1兩。
上為細末,於瓷盆內收之。
婦人冷氣痛,並血海不調,膈氣,炒薑、酒下2錢;產後胞衣不下,暖酒調下2錢;產婦臨月,每日3次,則滑胎易產,溫酒調2錢;產後血犯心,眼見鬼神,用童便半盞、酒半盞同煎,調2錢;一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二聖大寶琥珀散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噯氣女性不孕症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吞咽障礙胞衣不下

相同名稱方劑


二聖大寶琥珀散, 出處:《婦人良方》卷二。 組成:生地黃1斤,生薑1斤(二味各研取自然汁,將地黃汁炒生薑滓,薑汁炒地黃滓,各稍乾,焙爲細末),當歸1兩,川芎1兩,牡丹皮1兩,芍藥1兩,莪朮1兩,蒲黃1兩,香白芷1兩,羌活(八味各炒)1兩,桂心(不見火)1兩,熟地黃(炒)1兩。 主治:婦人血海不調,膈氣,不孕;産後胞衣不下,瘀血犯心,眼見鬼神。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