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主治功效
傳統服藥法
貝母2錢,川厚朴2錢,血竭1錢5分,柴胡2錢,上肉桂1錢5分,巴豆(去油)2錢,玄參2錢,肉豆蔻1錢5分,知母2錢,真麝香1分,冰片1分,神金10張,辰砂2錢。
消積理滯,鎮驚化痰。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以辰砂為衣,宜盛瓷瓶,不可泄氣。
未滿週歲每服3丸,週歲以上每服5丸,用蔥白1寸,燈心7根,煎湯將丸溶化,加白糖少許,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百效丸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百效丸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百效丸, 出處:《病醫大全》卷三十五。 組成:黃柏、苦參、連翹、川牛膝、何首烏、當歸尾、生地、牡丹皮、防風、防己、荊芥、紫蘇葉。 主治:不拘遍身上下手足膿窠,血風疥癬。
百效丸,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一二引《居家必用》。 組成:大黃(生用)3兩,黑牽牛(取頭末)3兩,橘紅2兩,青皮(湯浸,去白)2兩。 主治:遠年近日一切積聚及酒食所傷。
百效丸, 出處:《醫統》卷八十七。 組成:生地黃(取汁)150枚,烏頭150枚,大豆3升半。 主治:令人能食,益氣,強盛有子,發白反黑,齒落更生。主治:痼冷風眩,寒中手足冷,胃寒臍冷,百病五勞。
百效丸, 出處:《瘍醫大全》卷七。 組成:草烏頭(酒浸半日,刮去皮,切片,炒)1兩,馬錢子(切薄片,炒黃色,篩去毛,淨)1兩,全當歸(切片,酒拌,曬乾,炒)1兩,麻黃(去節,不見火,曬脆)1兩,真僵蠶(酒洗,炒去絲)1兩,穿山甲(炒,去沙)1兩,大甘草(不見火,曬乾,研)5錢。 主治:一切大毒惡瘡,無論已潰未潰。
百效丸, 出處:《經驗奇效良方》。 組成:貝母2錢,川厚朴2錢,血竭1錢5分,柴胡2錢,上肉桂1錢5分,巴豆(去油)2錢,玄參2錢,肉豆蔻1錢5分,知母2錢,真麝香1分,冰片1分,神金10張,辰砂2錢。 主治:消積理滯,鎮驚化痰。主治:小兒急慢驚風,痰喘氣促,寒火結胸,大小便閉塞,一切食積痰瘧,腹疼腹脹,紅白痢疾,及發斑出疹,熱毒內陷等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