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金丹

鬱金丹

YU JIN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四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熱 (1.36)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3%
肝經 16%
脾經 16%
心經 15%
胃經 11%
心包經 8%
腎經 4%
膽經 3%
肺經
肝經
脾經
心經
胃經
心包經
腎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鬱金丹方劑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鬱金燥性: 鬱金性味辛苦燥,入肝膽經,具有行氣解鬱、活血止痛之效,但長期服用易傷陰耗血。白芍性味苦酸甘,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之效,可緩解鬱金的燥性,避免其對肝血的損傷。
  2. 協同活血止痛: 白芍具有活血止痛之效,與鬱金相輔相成,增強其行氣活血、止痛的效果。兩藥合用,可更有效地改善肝氣鬱結、血瘀疼痛等症狀。

鬱金丹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宣肺止咳:桔梗性微寒,味辛,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排膿的功效。鬱金丹常用於治療風熱犯肺、咳嗽痰稠、胸悶氣促等症,而桔梗可與鬱金等藥物協同作用,疏散風熱,宣肺止咳,使痰液易於排出。
  2. 利氣消腫,通絡止痛:桔梗能利氣消腫,通絡止痛,對於鬱金丹中治療胸中鬱結、氣滯血瘀、疼痛等症狀有輔助作用。

鬱金丹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 川芎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可改善鬱金丹中其他藥材可能引起的肝氣鬱結、胸悶腹脹等症狀,並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2.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協同鬱金丹中的其他藥材,改善瘀血阻滯、腫痛等症狀,達到更全面的治療效果。

因此,川芎的加入,有效提升了鬱金丹的療效,使其在疏肝解鬱、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等方面更具優勢。

鬱金丹方劑中加入白芥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肝理氣,消腫止痛:白芥子辛溫,入肺、脾經,具有散寒化痰、行氣止痛之效。鬱金丹主治肝鬱氣滯,胸脅脹痛,脘腹痞滿等症,白芥子可助鬱金行氣解鬱,疏肝理氣,並可消散瘀血,止痛消腫,改善患者胸腹疼痛不適。
  2. 助鬱金活血化瘀:鬱金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白芥子與鬱金同用,可增強鬱金的活血化瘀作用,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進一步緩解疼痛。

鬱金丹中包含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助鬱金行氣解鬱: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鬱金則味辛、苦,性寒,入肝、膽經,善於行氣解鬱、消腫止痛。二者合用,一則健脾利濕,使鬱金行氣解鬱之力更為順暢;二則能協調肝脾,使藥力更趨和緩。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鬱金性寒,若單用易傷脾胃。茯苓性平,能中和鬱金寒性,避免其傷及脾胃,同時也能起到緩和藥性,使藥效更趨穩定。

鬱金丹方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滋陰降火: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降火、養血生津的功效。鬱金丹主治熱病、濕熱、黃疸等症,而生地黃可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緩解熱病症狀,並滋養陰液,防止因熱病耗傷陰津。
  2. 配伍相宜,增強療效: 鬱金丹中鬱金性苦辛,善於行氣解鬱,而生地黃性寒涼,可緩解鬱金的燥性,避免其過於燥烈,同時生地黃滋陰養血,可以促進鬱金的疏肝理氣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鬱金丹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鬱金性苦燥,易傷脾胃。甘草性甘溫,味甘入脾,能緩解鬱金的燥性,保護脾胃,使藥性更平和,利於服用。
  2. 增強藥效:甘草能調和諸藥,使其藥性更加協調,相互增效。甘草還具有解毒、抗炎、止痛等作用,能輔助鬱金治療肝膽疾病,提高療效。

鬱金丹方中包含款冬花,主要基於其潤肺止咳的功效。款冬花性溫,味甘,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化痰止喘的功效,可有效緩解肺氣鬱滯、咳嗽痰多等症狀。

鬱金丹主治肝鬱氣滯、胸脅脹痛、心煩不眠、脅肋脹滿、食慾不振等症,而款冬花可以起到疏肝理氣宣肺止咳的作用,與方中其他藥物共同發揮作用,達到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鬱金丹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郁熱難通,一遇秋涼即咳嗽不寧,甚至氣喘難卧」,其病機核心為「鬱熱內蘊,外感涼邪觸發」。秋涼屬金氣收引,與體內鬱熱相搏,肺氣宣降失司,故見咳嗽氣喘;鬱熱不得外透,蘊結於胸膈,加重氣機壅滯,形成痰熱膠結之勢。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川芎、鬱金

    • 川芎(2兩)辛溫走竄,行氣活血,能上達巔頂、下通血海,擅解「氣鬱血滯」之病勢,助鬱熱從血分透散。
    • 鬱金(1兩)辛苦寒,既入血分涼血破瘀,又入氣分散肝鬱,與川芎協同調暢氣血,針對「鬱熱」病源。
  2. 臣藥:防風、皂角、明礬

    • 防風(1兩)辛甘微溫,祛風解表而性緩,防外邪引動內熱,兼能疏通肺衛氣機。
    • 豬牙皂角(1兩)辛咸性烈,豁痰開竅,通利氣道,專攻痰濁壅塞之喘咳。
    • 明礬(1兩)酸寒燥濕,清熱化痰,斂肺而不留邪,與皂角一開一斂,調節痰熱膠結狀態。
  3. 佐使藥:蜈蚣

    • 蜈蚣(黃赤腳1條)有毒而性善走竄,搜風通絡,破結攻毒,針對久病入絡之深層鬱熱,助諸藥直達病所。
  4. 配伍特點

    • 透鬱清熱:川芎、鬱金解氣血之鬱,防風透表,共開鬱熱外達之路。
    • 化痰通絡:皂角、明礬化痰開閉,蜈蚣通絡搜邪,破解痰熱膠結。
    • 標本兼治:既疏肝肺氣機以治本,又化痰通絡以治標,契合「鬱久化熱,痰阻氣逆」之病機。

三、治療原理推演
本方通過「行氣活血→化痰通絡→透表清熱」三層次作用,解除鬱熱與痰濁的交互壅滯:

  1. 調暢氣血:川芎、鬱金舒展肝肺氣機,使熱邪得以外透。
  2. 滌痰開閉:皂角、明礬分化痰熱,疏通氣道以平喘咳。
  3. 搜剔伏邪:蜈蚣深入絡脈,清除潛伏之熱毒,防病邪纏綿反覆。
    全方重在「通解」而非純清熱,符合「火鬱發之」之古訓,尤適於秋涼引動伏熱的時令性病證。

傳統服藥法


川芎2兩,防風1兩,鬱金1兩,豬牙皂角1兩,明礬1兩,蜈蚣(黃,赤腳)1條。上為末,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5丸,空心茶清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咳血動脈粥樣硬化氣喘癲癇容易焦慮恐懼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咳嗽容易憂鬱多痰半身或下肢麻木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鬱金丹, 出處:《丹溪心法附餘》卷十。 組成:川芎2兩,防風1兩,鬱金1兩,豬牙皂角1兩,明礬1兩,蜈蚣(黃,赤腳)1條。 主治:癇疾。

鬱金丹, 出處:《辨證錄》卷四。 組成:白芍3錢,桔梗3錢,撫芎2錢,白芥子3錢,茯苓3錢,生地3錢,甘草1錢,款冬花1錢。 主治:鬱熱難通,一遇秋涼即咳嗽不寧,甚至氣喘難卧。

鬱金丹, 出處:《幼幼新書》卷十三引張煥方。 組成:鬱金末半兩,蠍梢半兩,桔梗半兩,天南星(微炒)半兩(上爲細末),巴豆5枚(以童便浸1宿,去皮心膜,出油,研成膏),膩粉1錢(研)。 主治:小兒中風,潮發涎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