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金丹

YU JIN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四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1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2%
肝經 18%
脾經 16%
心經 14%
胃經 11%
心包經 8%
腎經 4%
膽經 3%
肺經
肝經
脾經
心經
胃經
心包經
腎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鬱金丹方劑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鬱金燥性: 鬱金性味辛苦燥,入肝膽經,具有行氣解鬱、活血止痛之效,但長期服用易傷陰耗血。白芍性味苦酸甘,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之效,可緩解鬱金的燥性,避免其對肝血的損傷。
  2. 協同活血止痛: 白芍具有活血止痛之效,與鬱金相輔相成,增強其行氣活血、止痛的效果。兩藥合用,可更有效地改善肝氣鬱結、血瘀疼痛等症狀。

鬱金丹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宣肺止咳:桔梗性微寒,味辛,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排膿的功效。鬱金丹常用於治療風熱犯肺、咳嗽痰稠、胸悶氣促等症,而桔梗可與鬱金等藥物協同作用,疏散風熱,宣肺止咳,使痰液易於排出。
  2. 利氣消腫,通絡止痛:桔梗能利氣消腫,通絡止痛,對於鬱金丹中治療胸中鬱結、氣滯血瘀、疼痛等症狀有輔助作用。

鬱金丹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 川芎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可改善鬱金丹中其他藥材可能引起的肝氣鬱結、胸悶腹脹等症狀,並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2.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協同鬱金丹中的其他藥材,改善瘀血阻滯、腫痛等症狀,達到更全面的治療效果。

因此,川芎的加入,有效提升了鬱金丹的療效,使其在疏肝解鬱、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等方面更具優勢。

鬱金丹方劑中加入白芥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肝理氣,消腫止痛:白芥子辛溫,入肺、脾經,具有散寒化痰、行氣止痛之效。鬱金丹主治肝鬱氣滯,胸脅脹痛,脘腹痞滿等症,白芥子可助鬱金行氣解鬱,疏肝理氣,並可消散瘀血,止痛消腫,改善患者胸腹疼痛不適。
  2. 助鬱金活血化瘀:鬱金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白芥子與鬱金同用,可增強鬱金的活血化瘀作用,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進一步緩解疼痛。

鬱金丹中包含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助鬱金行氣解鬱: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鬱金則味辛、苦,性寒,入肝、膽經,善於行氣解鬱、消腫止痛。二者合用,一則健脾利濕,使鬱金行氣解鬱之力更為順暢;二則能協調肝脾,使藥力更趨和緩。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鬱金性寒,若單用易傷脾胃。茯苓性平,能中和鬱金寒性,避免其傷及脾胃,同時也能起到緩和藥性,使藥效更趨穩定。

鬱金丹方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滋陰降火: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降火、養血生津的功效。鬱金丹主治熱病、濕熱、黃疸等症,而生地黃可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緩解熱病症狀,並滋養陰液,防止因熱病耗傷陰津。
  2. 配伍相宜,增強療效: 鬱金丹中鬱金性苦辛,善於行氣解鬱,而生地黃性寒涼,可緩解鬱金的燥性,避免其過於燥烈,同時生地黃滋陰養血,可以促進鬱金的疏肝理氣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鬱金丹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鬱金性苦燥,易傷脾胃。甘草性甘溫,味甘入脾,能緩解鬱金的燥性,保護脾胃,使藥性更平和,利於服用。
  2. 增強藥效:甘草能調和諸藥,使其藥性更加協調,相互增效。甘草還具有解毒、抗炎、止痛等作用,能輔助鬱金治療肝膽疾病,提高療效。

鬱金丹方中包含款冬花,主要基於其潤肺止咳的功效。款冬花性溫,味甘,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化痰止喘的功效,可有效緩解肺氣鬱滯、咳嗽痰多等症狀。

鬱金丹主治肝鬱氣滯、胸脅脹痛、心煩不眠、脅肋脹滿、食慾不振等症,而款冬花可以起到疏肝理氣宣肺止咳的作用,與方中其他藥物共同發揮作用,達到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鬱金丹 」概述:

鬱金丹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由甘草、白芥子、白芍、川芎、茯苓、生地黃、款冬花等中藥材組成。它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適用於治療熱氣瘀積、難以疏通,一遇到秋天的涼爽天氣就會咳嗽不止,甚至氣喘無法躺下睡覺的症狀。

鬱金丹各成分介紹:

1. 甘草: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2. 白芥子: 白芥子性溫,味辛,具有溫補陽氣、溫化寒痰、補益脾胃、行氣通絡、利水消腫等功效。

適用於痰飲咳喘、胸脅脹滿疼痛、反胃嘔吐、中風不語、肢體痺痛麻木、腳氣、陰疽、腫毒、跌打腫痛、陽虛體質、陽虛下陷、脾胃虛弱、寒濕痹痛、老年咳嗽、氣逆痰痞、風濕涎痰等症狀。

3. 白芍: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

平肝息風功能可治療肝陰不足、肝氣不舒或肝陽偏亢引起的頭痛、眩暈、抽搐等症狀;補血養肝功效可調節肝臟功能,增強其解毒和代謝能力,達到養肝之效;健脾胃功效可治療脾胃虛弱、腹痛泄瀉、陰血不足等症。

4. 川芎: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用於治療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痛經經閉、產後瘀阻、胸脅刺痛等症。同時,川芎還可治療風寒感冒、肢體疼痛、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肝鬱氣滯引起的胸脅脹痛、胃脘疼痛等症。除此之外,川芎還有補血、強筋骨的作用,可治療貧血、月經不調、痛經,以及跌打損傷、骨折等症狀。

5. 茯苓: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茯苓可以促進小便的生成和排出,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適用於水腫、尿路感染、膀胱炎、腎炎等症。茯苓還可以祛風除濕,適用於風濕痹痛、關節炎、水腫等症。茯苓還可以安胎,適用於孕婦水腫、先兆流產等症。茯苓還可以健脾胃,適用於脾虛諸證,虛弱、食少納呆、倦怠乏力等症。茯苓還可以補血,適用於氣血兩虛、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茯苓還可以安神,適用於失眠、多夢等症。

6. 桔梗: 桔梗性微寒,味甘辛,歸肺、胃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

常被用於治療濕熱、寒熱交加所致之咳嗽、痰多等症狀,亦可預防和治療呼吸道感染。桔梗還具有促進血液循環、排膿解毒、止血等功效,可用於治療膿瘍、癤子、瘡瘍等疾病。

7. 生地黃: 生地黃是一種中藥材,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

生地黃能清瀉肝火、胃火、心火、肺火,滋陰、養血,治陰虛發熱、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傷便祕。生地黃亦用於津傷口渴、內熱消渴。現代研究表明,生地黃對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具有治療和預防作用。

8. 款冬花: 款冬花具有止咳化痰、除煩、止咳平喘、抗炎抗氧化等功效。

止咳化痰方面,可治療寒嗽、肺熱咳喘、肺氣虛咳、陰虛燥咳、肺癰咳吐膿痰等。除煩方面,可舒緩神經,鎮靜情緒,減輕焦慮、煩躁、失眠等症狀。止咳平喘方面,可舒緩支氣管痙攣、擴張呼吸道、促進痰液排出,緩解哮喘、支氣管炎等症狀。抗炎抗氧化方面,可減輕呼吸系統疾病引起之發炎反應與氧化損傷,保護呼吸系統健康。

總結:

鬱金丹是一種中藥方劑,由甘草、白芥子、白芍、川芎、茯苓、生地黃、款冬花等中藥材組成。它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適用於治療熱氣瘀積、難以疏通,一遇到秋天的涼爽天氣就會咳嗽不止,甚至氣喘無法躺下睡覺的症狀。

傳統服藥法


川芎2兩,防風1兩,鬱金1兩,豬牙皂角1兩,明礬1兩,蜈蚣(黃,赤腳)1條。上為末,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5丸,空心茶清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咳血動脈粥樣硬化氣喘癲癇容易焦慮恐懼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咳嗽容易憂鬱多痰半身或下肢麻木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鬱金丹, 出處:《丹溪心法附餘》卷十。 組成:川芎2兩,防風1兩,鬱金1兩,豬牙皂角1兩,明礬1兩,蜈蚣(黃,赤腳)1條。 主治:癇疾。

鬱金丹, 出處:《辨證錄》卷四。 組成:白芍3錢,桔梗3錢,撫芎2錢,白芥子3錢,茯苓3錢,生地3錢,甘草1錢,款冬花1錢。 主治:鬱熱難通,一遇秋涼即咳嗽不寧,甚至氣喘難卧。

鬱金丹, 出處:《幼幼新書》卷十三引張煥方。 組成:鬱金末半兩,蠍梢半兩,桔梗半兩,天南星(微炒)半兩(上爲細末),巴豆5枚(以童便浸1宿,去皮心膜,出油,研成膏),膩粉1錢(研)。 主治:小兒中風,潮發涎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