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葛真君湯中使用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疼痛,和解脾胃: 白芍具有鎮痛、解痙作用,能緩解因脾胃不和、氣滯血瘀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葛真君湯多用於治療胃痛、消化不良等病症,白芍可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感,改善脾胃功能。
- 養血柔肝,調和營衛: 白芍味酸甘,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調和營衛的作用。葛真君湯中,白芍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補充氣血,緩解肝鬱氣滯,進一步促進脾胃功能恢復,達到整體治療效果。
葛真君湯中加入白芥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散寒邪,宣肺止咳: 白芥子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溫散寒邪、宣肺止咳的功效。葛真君湯主治風寒犯肺、咳嗽痰多、胸悶氣喘等症,白芥子可溫散寒邪,宣通肺氣,促進痰液排出,緩解咳嗽症狀。
- 助藥力,增強療效: 白芥子辛溫之性,可助其他藥物發揮藥效,增強療效。葛真君湯中其他藥物如麻黃、杏仁等,亦有宣肺止咳的作用,白芥子可協同這些藥物,增強其功效,更有效地治療風寒犯肺的症狀。
葛真君湯中加入香附,主要考量其理氣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香附味辛、苦,性溫,歸肝、脾經,能疏肝解鬱,行氣止痛。
方中以葛根、白芷等清熱解毒,而香附則起到疏肝理氣,緩解肝氣鬱結,進而促進藥物下行,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同時,香附還能配合白芷等藥物,起到行氣止痛的效果,緩解因氣血瘀滯而引起的疼痛。
葛真君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利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葛真君湯常用於治療脾胃濕熱、水腫、小便不利等症,茯苓可以健脾利濕,促進水液代謝,消除水腫,改善小便不利等症狀。
- 寧心安神: 茯苓同時具有寧心安神之效,可緩解因脾虛濕困、心神不安所導致的失眠、心悸等症狀。葛真君湯中加入茯苓,可協同其他藥物,更好地達到寧心安神的作用。
葛真君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葛真君湯以健脾祛濕為主,陳皮的加入可助脾胃運化,消食化積,並能調節氣機,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
- 降逆止嘔:陳皮具有降逆止嘔之效,可緩解脾胃氣逆所致的嘔吐、呃逆等症狀。葛真君湯用於治療脾胃濕熱導致的嘔吐、腹脹、腹痛等症狀,陳皮的加入可有效減輕嘔吐等不適,提高療效。
葛真君湯中加入附子,主要原因如下:
- 溫陽散寒: 附子性溫熱,能溫補陽氣,驅散體內寒邪,對於脾陽不足、寒凝血脈引起的腹痛、四肢冰冷等症狀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 回陽救逆: 附子具有回陽救逆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陽氣衰微、脈微欲絕等危重病症,在葛真君湯中,附子可增強其他藥材的效力,起到回陽救逆的作用。
葛真君湯中附子的使用,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通過溫陽散寒、回陽救逆,幫助患者恢復健康。
葛真君湯中加入桔梗,主要原因有二:
- 宣肺利咽:桔梗性辛溫,具有宣肺利咽之功,可幫助排除肺氣鬱結,改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葛真君湯主要治肺氣壅滯,痰熱內蘊,而桔梗的宣肺利咽之效,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 引藥入肺:桔梗具有開宣肺氣的作用,能引導其他藥物直達肺部,增強藥效。葛真君湯中其他藥材如葛根、甘草等,主要作用於肺部,桔梗的引藥入肺之效,可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改善肺部疾病。
葛真君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之功效。葛真君湯中藥材性質各異,有寒涼、辛熱之分,甘草可以調和藥性,使藥效協調,避免藥物相剋,更安全有效地發揮療效。
二、緩解副作用: 甘草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緩解藥物毒性之功效。葛真君湯中部分藥材可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甘草可以減輕藥物的毒性,提高藥物的安全性,保護患者身體。
主治功效
葛真君湯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洞天奧旨》記載,葛真君湯主治「瘰?」。瘰?,在中醫學上指頸項、腋下等處出現的淋巴結腫大,常伴有結核性病變。
治療原理分析:
葛真君湯的組成藥物,雖看似平和,實則兼顧了多個層面,共同針對瘰?的病機進行治療。
- 疏肝解鬱、活血化瘀: 香附疏肝解鬱,可使氣機調暢,減輕因氣滯而導致的痰結,配合白芍可緩解疼痛,並有活血化瘀之效。
- 化痰散結: 白芥子具有溫化寒痰,消散結塊的功效,有助於消除瘰?的痰核。
- 健脾利濕: 茯苓健脾滲濕,可祛除體內濕邪,改善痰濕內停的體質;陳皮行氣化濕,亦有助於脾胃運化,減少痰濕產生。
- 溫陽散寒: 附子溫經散寒,可溫壯體內陽氣,增強機體抗病能力,並可輔助化痰散結。
- 宣肺祛痰: 桔梗宣肺利氣,有助於痰液排出,並可開宣肺氣,使藥效易達病所。
- 調和諸藥: 甘草調和諸藥藥性,亦有養陰潤燥之效,能緩解攻伐之藥的刺激。
綜合來看,葛真君湯以疏肝理氣、化痰散結為主要治療思路,同時兼顧了健脾利濕、溫陽散寒,使體內氣機調暢,痰濕得化,陽氣振奮,從而達到消散瘰?的目的。本方劑組方嚴謹,配伍巧妙,各藥之間相互協同,共同發揮療效。
傳統服藥法
白芍5兩,白芥子5兩,香附5兩,茯苓5兩,陳皮1兩,附子3分,桔梗5兩,甘草1兩。
上為末,水泛為丸。
每服5錢,酒送下。1料全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葛真君湯, 出處:《洞天奧旨》卷十五。 組成:白芍5兩,白芥子5兩,香附5兩,茯苓5兩,陳皮1兩,附子3分,桔梗5兩,甘草1兩。 主治:瘰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