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痛二號方

面痛二號方

MIAN TONG ER HAO F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2.5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8%
肺經 16%
脾經 16%
心經 13%
膀胱經 9%
胃經 9%
腎經 6%
心包經 4%
膽經 4%
肝經
肺經
脾經
心經
膀胱經
胃經
腎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面痛二號方中使用川芎,主要原因有二:

  1.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疏散風寒、活血止痛的功效,對於面部風寒所致的疼痛、麻木、瘙癢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2. 行氣活血,通絡止痛: 川芎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流,對於面部經絡阻滯所致的疼痛,具有疏通經絡、活血止痛的功效。

因此,川芎在面痛二號方中起到疏散風寒、行氣活血、止痛止癢的作用,有助於改善面部疼痛症狀。

面痛二號方中包含白附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祛風止痛:白附子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散寒祛風、止痛消腫的功效。對於面部疼痛,尤其是寒邪入侵所致的疼痛,白附子可有效祛除風寒,緩解疼痛。

二、通絡止痛:白附子可通經絡,活血化瘀,對於面部經絡不通所致的疼痛,可起到疏通經絡,促進氣血流通,緩解疼痛的作用。

因此,面痛二號方中加入白附子,可起到祛風止痛、通絡止痛的功效,對於面部疼痛具有較好的療效。

面痛二號方中使用桂枝,主要是基於其溫經通絡、散寒止痛的功效。

桂枝味辛甘,性溫,入膀胱、心包、太陽經。面部疼痛,若因寒邪入侵、氣血凝滯而致,桂枝可溫經散寒,促進氣血流通,緩解疼痛。

此外,桂枝還可解肌發表,若面痛伴有發熱、惡寒等症,桂枝有助於疏解體表風邪,緩解疼痛症狀。

面痛二號方中包含半夏,主要原因如下:

  1. 化痰散結: 半夏性味辛溫,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功效。面痛常因風寒濕邪阻滯經絡、痰濁阻竅所致,半夏能化解痰濁,疏通經絡,使疼痛得以緩解。
  2. 清熱解毒: 部分面痛患者伴有熱毒上炎,半夏亦具清熱解毒之效,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緩解炎症反應,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面痛二號方中使用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面痛二號方多用於治療風寒侵襲所致的面部疼痛,而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能夠驅散風寒,緩解面部疼痛、麻木、瘙癢等症狀。
  2. 通絡止痛: 防風還具有通絡止痛的作用,能夠改善面部經絡阻滯,促進氣血流通,從而緩解面部疼痛,改善面部麻木等症狀。

因此,防風在面痛二號方中發揮著疏散風寒、通絡止痛的重要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可有效治療風寒侵襲所致的面部疼痛。

面痛二號方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面痛多由風寒襲面所致,白芷能疏散風寒,使之從經絡中散出,達到止痛的效果。
  2. 通鼻竅,改善面部氣血循環:白芷亦有通鼻竅、消腫止痛之功,能改善面部氣血循環,有助於緩解因風寒阻滯所致的面部疼痛、麻木等症狀。

「面痛二號方」中包含「羌活」,主要基於其疏散風寒止痛的功效,以針對面痛的病因和症狀。

羌活性溫,味辛,歸膀胱、肝經,能疏散風邪,通達經絡,並具有止痛的功效。當面痛由風寒襲面、經絡不通所致時,使用羌活可以驅散風寒舒通經絡,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此外,羌活還能清熱解毒,對於某些伴隨發熱、炎症的面痛,也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面痛二號方中使用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散寒止痛: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散寒止痛之功效。面痛多因風寒襲面,經絡阻滯所致,細辛可散寒解表,通經活絡,達到止痛的效果。
  2. 通鼻竅: 細辛亦有通鼻竅之效,面痛若伴有鼻塞不通,則細辛可疏通鼻竅,改善鼻塞症狀,進一步緩解面痛。

總之,細辛在面痛二號方中起著散寒止痛、通鼻竅的作用,有助於改善面痛症狀。

面痛二號方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止痛: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面痛多因氣血不通,經絡阻滯所致,當歸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達到止痛的效果。
  2. 養血潤燥: 當歸兼具養血滋陰的功效,能補益氣血,潤澤燥熱。面痛患者常伴有面部紅腫熱痛,當歸能滋陰潤燥,緩解炎症,達到消腫止痛之效。

總而言之,當歸在面痛二號方中,既能活血止痛,又能養血潤燥,有助於改善面痛症狀,促進康復。

面痛二號方中加入丹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 丹參性涼,味苦,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消腫、清心除煩的功效。面痛常因氣血運行不暢、瘀血阻滯所致,丹參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流,消散瘀血,緩解面部疼痛。
  2. 清心涼血: 丹參亦可清心涼血,緩解熱毒上攻、心火旺盛引發的面痛。其清熱解毒之效能,有助於消散面部紅腫熱痛,改善面部不適。

面痛二號方中加入地龍,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疏通經絡,活血止痛: 地龍性寒,善於通經活絡,能疏通面部經脈,緩解因經絡不通暢導致的面部疼痛。
  2.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地龍亦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清除面部熱毒,消除腫脹,進而緩解疼痛。

總而言之,地龍在面痛二號方中發揮疏通經絡、活血止痛,以及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改善面部疼痛症狀。

面痛二號方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疼痛,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清熱解毒、緩解疼痛、調和藥性的功效。它能緩解藥物刺激,減少其他藥材的毒副作用,使藥效更平和,更利於治療面部疼痛。
  2. 增強療效,提高藥效: 甘草可以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例如,它可以幫助其他藥材更好地發揮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從而更好地治療面部疼痛。

總之,甘草在面痛二號方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可以緩解疼痛,還可以調和藥性、增強療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面痛二號方」主治「風寒挾痰阻絡」所致面痛,其核心病機為外感風寒與內痰相結,阻滯面部經絡。臨床特徵為:

  1. 疼痛性質:面痛且「喜溫」,反映寒邪凝滯,得溫則舒;「面不紅」說明無熱象。
  2. 舌脈辨證:舌淡苔薄白而潤,脈緊,均為風寒表證之徵;若兼發熱惡寒,提示外邪未解。
  3. 痰阻證據:方名強調「挾痰」,痰濕阻絡可致疼痛纏綿,或伴局部麻木、緊繃感。

此方結合「疏風散寒」與「滌痰通絡」兩大治法,針對風寒外襲、痰濁內停的複合病機。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祛風散寒主軸

  • 君藥
    • 川芎:辛溫上行,善治頭面風痛,為「血中氣藥」,能行氣活血以通絡止痛。
    • 白附子:專入陽明經,祛風痰、散頭面風寒,善治風痰壅盛之面痛。
  • 臣藥
    • 桂枝羌活防風白芷:形成多重祛風散寒網絡。桂枝溫通經脈;羌活散太陽經風寒;防風為「風藥潤劑」;白芷引藥入陽明經,兼化濕濁。
    • 細辛:通竅止痛,助君臣藥透達深層寒邪。

2. 化痰通絡輔助

  • 半夏:燥濕化痰,切中「挾痰」病機,與白附子協同化解經絡痰濁。
  • 當歸丹參地龍:當歸養血活血,丹參化瘀通絡,地龍蟲類搜剔,三者共破痰瘀互結之滯。

3. 調和諸藥

  • 甘草:緩和諸藥辛烈之性,調和藥效。

【方劑特色】

  1. 標本兼治:外解風寒(治標),內化痰瘀(治本),符合「伏邪入絡」理論。
  2. 引經配伍:集中藥力於頭面部(如白芷引陽明、細辛通少陰),提升靶向性。
  3. 動靜結合:辛溫走散藥(川芎、桂枝)配活血定痛藥(丹參、地龍),兼具流動性與穩定性。

此方體現「絡病」治療思想,通過風藥開泄、痰瘀並治,恢復面部氣血暢通。

傳統服藥法


川芎、白附子、桂枝、半夏、防風、白芷、羌活、細辛、當歸、丹參、地龍、甘草。
疏風散寒,滌痰通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面痛二號方, 出處:《中醫症狀鑑别診斷學》。 組成:川芎、白附子、桂枝、半夏、防風、白芷、羌活、細辛、當歸、丹參、地龍、甘草。 主治:疏風散寒,滌痰通絡。主治:風寒挾痰阻絡面痛,面不紅,喜溫,舌淡苔薄白而潤,脈緊,或伴有發熱及較重之惡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