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子散

葵子散

KUI Z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25

熱/寒比例

(0.32)

複方歸經比例

膀胱經 17%
肺經 17%
心經 13%
肝經 12%
脾經 9%
腎經 9%
小腸經 8%
胃經 8%
大腸經 3%
膀胱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脾經
腎經
小腸經
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葵子散中使用木通,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利水通淋:木通味甘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通淋之效。葵子散作為治療小便不利、淋瀝澀痛的方劑,加入木通有助於促進尿液排出,緩解尿路阻塞,達到通淋止痛的效果。
  2. 清熱解毒:木通兼具清熱解毒之功,可用於治療熱毒蘊結所致的尿路感染。葵子散中加入木通,一方面可以利水通淋,另一方面可以清熱解毒,雙管齊下,更有效地解決尿路感染問題。

葵子散中包含冬葵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冬葵子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止痛之效。葵子散多用於治療小便不利、淋痛、石淋等症,冬葵子的清熱利濕、通淋止痛之效,可以有效緩解這些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2. 冬葵子與方劑中其他藥材相配伍,可以發揮協同作用。例如,冬葵子與滑石、車前子等藥材搭配,可以加強清熱利濕、通淋止痛的效果,提高療效。

葵子散中加入滑石,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利水消腫: 滑石性寒滑利,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可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減輕水腫。葵子散本身主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等症狀,而滑石的利水作用,可加強藥方整體的療效,促進水液代謝,消除水腫。
  2. 清熱解毒: 滑石除了利水,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一些因熱毒蘊結而導致的小便不利,滑石可以清熱解毒,幫助排泄毒素,緩解症狀。

葵子散為一方經典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與小便不利相關的症狀。其組成成分包括了葵子與石葦等草藥。其中,石葦作為一味重要的藥材,被選用有其獨特的理由。根據傳統中醫理論,石葦性寒、味甘淡,歸肺、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止痛的功效,對於小便短赤、尿頻急痛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作用。在葵子散中加入石葦,能夠增強整體方劑的利水通淋效果,並有助於改善因濕熱下注所導致的小便不暢問題。此外,石葦還能輔助其他藥材共同發揮作用,使整個方劑更趨於平衡,確保治療過程中的安全性與有效性。總體而言,石葦在葵子散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配伍原則中的相須相使,使該方劑成為治療水道不暢的有效選擇。

葵子散中包含當歸,主要源於其補血活血之效。當歸性溫,味甘辛,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養血、活血止痛、潤腸通便之功效。葵子散主要用於治療血虛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崩漏、閉經等症狀,而當歸的補血活血功效正好可以改善這些症狀,促進血液循環,調和氣血,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此外,當歸還能與方劑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葵子散中包含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涼血:葵子散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為主要功效,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因熱毒內蘊導致的出血症狀,如吐血、衄血、便血等。
  2. 滋陰潤燥:葵子散中還包含一些燥性較強的藥物,如葵子、地榆等,生地黃的滋陰潤燥作用可以平衡藥性,避免過於燥烈,保護脾胃,避免因燥熱而損傷陰液。

總而言之,生地黃在葵子散中,起到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葵子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葵子散》主治「虛勞,小腸不利,出血」,其核心病機為「虛勞兼下焦濕熱蘊結,氣化不利」。

  1. 虛勞:指氣血陰陽虧虛,體質羸弱,多見於久病或過勞。此處虚勞尤以「氣虛不攝」或「陰虛濕熱」為主,導致小腸氣化無力,水液代謝失常。
  2. 小腸不利:小腸主泌別清濁,功能失調則小便澀痛、淋瀝不盡,甚則水濕停聚。
  3. 出血:可能為濕熱傷絡(如血淋)或氣虛不攝(如尿血),與小腸血絡受損相關。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方劑結構解析
全方以「通利水道、清濕熱兼顧止血」為法,分三組藥物協同作用:

  1. 通淋利水

    • 葵子(冬葵子):滑利通竅,《神農本草經》謂其「主五癃,利小便」,為君藥,直接疏通小腸、膀胱氣機。
    • 滑石:清熱滲濕,《傷寒論》用於「濕熱淋證」,助葵子通淋。
    • 通草:引熱下行,《日華子本草》載其「明目退熱,催生,下胞,下乳」,協同滑石利水。
  2. 涼血止血

    • 地榆:酸澀微寒,擅長涼血止血,針對「出血」病標,防濕熱傷絡。
    • 石韋:利水通淋兼止血,《本經逢原》言其「清肺金以滋化源,通膀胱而利水道」,與地榆共制出血。
  3. 調氣化濕

    • 石南葉:辛苦平,《本草綱目》稱其「養腎氣,利筋骨」,可能用於佐制通利藥之耗氣,兼祛風濕,助氣化恢復。

(二)配伍邏輯

  • 標本兼治:葵子、滑石、通草治濕熱之「標」;地榆、石韋止血並清熱,防進一步傷正;石南葉兼顧調理氣機,補虛勞之「本」。
  • 動靜結合:通利藥(動)與止血藥(靜)並用,防過利傷血絡。

(三)治療原理推論

  1. 濕熱下注:方中冬葵子、滑石、通草清利濕熱,使邪從小便出,解決「小腸不利」之淋澀。
  2. 血絡受損:地榆、石韋涼血止血,針對虛勞或濕熱所致的尿血、血淋。
  3. 氣化恢復:石南葉可能通過調理腎氣(虛勞相關),助膀胱氣化,間接改善小腸泌別功能。

此方體現「通因通用」思路,通過利水以止血,符合中醫「去菀陳莝」之理,適用於虛勞基礎上濕熱瘀阻之證。

傳統服藥法


葵子半斤,滑石2兩,石南葉1兩,地榆3兩,石韋1兩(去毛),通草1兩。
利小便。
上為散。
每服方寸匕,飲調下,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清熱利小腸的作用,因此,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痤瘡肺結核胰臟炎排尿困難尿道炎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胃腸出血腎盂腎炎尿道膿傷骨質疏鬆症背部膿瘡腹瀉無尿及少尿

相同名稱方劑


葵子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七。 組成:葵子1合,桂心1兩半,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滑石3分,榆白皮1兩(銼)。 主治:難産,胎不轉動者。

葵子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九。 組成:木通1兩(銼),冬葵子1合,滑石2兩,石韋1兩(去毛),當歸1兩,生乾地黃2兩。 主治:虛勞,小腸不利,出血。

葵子散, 出處:《聖惠》卷九十二。 組成:冬葵子半兩,石楠半兩,榆白皮(銼)半兩,石韋(去毛)半兩,木通(銼)半兩,滑石1兩(細研)。 主治:小兒石淋,水道中澀痛不可忍。

葵子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九。 組成:葵子1兩,滑石3分,黃芩2分,瞿麥3分,燈心1分,白石英粉1兩,防葵半兩,甘草1分(炙微赤,銼)。 主治:産後小腸風氣隔閉,淋澀不通。

葵子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二。 組成:葵子1兩,川芒消2兩,當歸1兩,黃芩1兩,木通1兩(銼),甘草半兩(生,銼),麥門冬1兩(去心),羚羊角屑3分。 主治:發背。腫硬疼痛,大小便不通,心神煩悶。

葵子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二。 組成:葵子1兩,石韋(去毛)1兩,王不留行1兩,滑石1兩,當歸(銼,微炒)1兩,瞿麥1兩,赤芍藥1兩,琥珀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 主治:婦人五淋,小便澀,腹痛氣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