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除濕消脹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其兩大功效:
- 健脾燥濕: 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能健脾益氣,燥濕化痰。脾主運化,為水谷之氣的運化樞紐,若脾虛濕困,則易導致水濕停滯,造成腹脹等症狀。白朮能健脾燥濕,利水消腫,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從根本上消除水濕,緩解腹脹。
- 補氣升陽: 白朮亦有補氣升陽之效。脾氣虛弱,氣虛下陷,亦可導致水濕停滯,腹脹不舒。白朮補氣升陽,能提升脾胃功能,促進氣血運行,利水消腫,消除腹脹。
因此,「除濕消脹湯」中加入白朮,既能健脾燥濕,又能補氣升陽,相輔相成,共同奏效,達到除濕消脹的效果。
除濕消脹湯中包含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之功效。方劑中以茯苓利水滲濕,有助於去除體內濕氣,消散脹滿之症。
- 健脾和胃:茯苓健脾和胃,能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水液代謝,從而改善因脾胃濕阻導致的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
因此,茯苓在除濕消脹湯中發揮著利水滲濕、健脾和胃的雙重作用,有效改善濕濁內停、脾胃虛弱導致的腹脹等症狀。
除濕消脹湯中加入豬苓,主要基於其利水滲濕、消腫止痛的功效。
豬苓味甘淡,性平,歸膀胱經,擅長利水滲濕,尤其對於濕濁停滯於膀胱所致的腹脹、小便不利等症狀有顯著療效。此外,豬苓還能消腫止痛,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疼痛也有緩解作用。
因此,在除濕消脹湯中加入豬苓,可以有效地利水滲濕、消腫止痛,達到治療濕邪困脾、水濕停滯所致的腹脹、小便不利、肢體沉重等症狀的效果。
除濕消脹湯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其利水滲濕、消腫降脹的功效。
澤瀉性寒,味甘,歸膀胱、腎經,具有利水滲濕、泄熱除煩、消腫降脹的功效。方中加入澤瀉,可有效利水消腫,減輕水腫脹滿之症狀;同時,澤瀉亦能通利水道,促進體內濕氣排出,達到除濕消脹的效果。
此外,澤瀉還可清熱解毒,對於因濕熱蘊結導致的腹脹、小便不利等症狀也有良好的療效。因此,在除濕消脹湯中加入澤瀉,可以有效改善水濕停滯所致的各種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除濕消脹湯」方中使用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化痰: 厚朴味辛、苦,性溫,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行氣消脹之效。對於濕邪困脾、痰濕阻滯所致的腹脹、胸悶、食慾不振等症狀,厚朴能有效消散濕痰,通暢氣機,達到消脹止痛的效果。
- 降逆止嘔: 厚朴還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對於因濕痰上逆引起的嘔吐、噁心,厚朴可以起到抑製嘔吐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除濕消脹的效果。
除濕消脹湯中加入橘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行氣,消脹止痛: 橘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理氣行氣、消脹止痛的功效。可緩解因濕邪阻滯脾胃、氣機不暢導致的腹脹、腹痛等症狀。
- 燥濕化痰,健脾和胃: 橘皮同時具有燥濕化痰、健脾和胃的功效。可幫助脾胃運化水濕,減少濕氣積聚,並改善脾胃功能,促進食慾。
因此,在除濕消脹湯中加入橘皮,可以起到疏肝理氣、消脹止痛、燥濕化痰、健脾和胃的功效,有助於治療濕邪阻滯脾胃、氣機不暢所致的腹脹、腹痛等症狀。
除濕消脹湯中加入瞿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消腫:瞿麥性味甘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之功效。其能促進體內水液代謝,排除積聚在體內的水分,達到消腫的效果。對於因濕氣阻滯所致的腹脹、水腫等症狀,瞿麥能有效改善。
- 清熱解毒:瞿麥亦有清熱解毒之效,能清除體內熱毒,有助於減輕濕熱所致的炎症反應。在除濕消脹湯中,瞿麥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能更有效地清除濕熱,改善因濕熱引起的各種不適。
「除濕消脹湯」中加入萹蓄,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利水消腫:萹蓄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它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將積聚於體內的濕氣排出,對於因濕邪阻滯導致的腹脹、水腫等症狀,有顯著的改善作用。
- 清熱解毒:萹蓄亦具清熱解毒之效,能清除體內的濕熱之邪。對於因濕熱蘊結導致的發熱、口渴、小便不利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萹蓄在「除濕消脹湯」中扮演着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角色,有助於去除體內濕氣,改善水腫和腹脹等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除濕消脹湯中加入白荳蔻,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化濕消脹: 白荳蔻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化濕止嘔、消脹除滿的功效。對於濕濁內阻、脾胃不和所致的脘腹脹滿、嘔吐泄瀉等症,白荳蔻能有效改善。
- 溫脾和胃: 白荳蔻性溫,能溫脾胃之氣,有助於促進脾胃消化功能,改善濕濁停滯所致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
因此,白荳蔻在除濕消脹湯中發揮著化濕消脹、溫脾和胃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因濕濁內阻引起的各種症狀。
「除濕消脹湯」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行氣止痛: 木香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積的功效。濕邪阻滯脾胃,易導致腹脹、脘腹疼痛等症狀。木香能疏通氣機,消除濕氣,緩解脹痛。
- 燥濕化濕: 木香兼具燥濕化濕之效,可幫助脾胃運化水濕,排除體內積聚的濕氣。濕邪困脾,容易導致脾胃功能失調,進而引起腹脹、消化不良等問題。木香能健脾燥濕,促進水濕代謝,消除腹脹。
除濕消脹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除濕消脹湯中往往包含多種藥材,甘草可以起到協調藥性,避免藥物相互剋制,確保方劑整體療效發揮的作用。
二、保護脾胃: 甘草具有健脾益氣、和中緩急的作用。除濕消脹湯常用於治療濕濁停滯、脾胃不和引起的腹脹等症。甘草可以保護脾胃,避免藥物過於寒涼,造成脾胃受損,進一步加重病情。
除濕消脹湯中包含木通,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 利水消腫:木通味甘性寒,入膀胱經,能利水通淋,消腫止痛,可有效排除體內濕氣,減輕水腫。
- 清熱解毒:木通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降低體內熱毒,進一步促進水濕排出,達到除濕消脹的目的。
因此,木通在除濕消脹湯中起到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關鍵作用,有助於改善水濕停滯、腹脹等症狀。
除濕消脹湯中加入砂仁,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 消脹止痛: 砂仁味辛溫,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消食化積,有助於消除腹脹、脘腹疼痛等濕阻氣滯所致症狀。
- 理氣行氣: 砂仁具芳香開竅之性,能行氣止痛,使氣機通暢,有助於促進脾胃運化,利濕化濁,改善濕邪停滯所致的消化不良、腹脹等症狀。
因此,砂仁在除濕消脹湯中能起到溫中理氣、消食除脹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祛除濕邪、改善腹脹等症狀的效果。
除濕消脹湯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化濕止嘔: 生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化濕止嘔的作用。此湯方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寒濕內阻所致的腹脹、腹痛、噁心嘔吐等症,生薑可溫暖脾胃,驅散寒濕,促進消化,緩解不適。
- 調和藥性: 生薑能調和藥性,使其他藥物更易發揮效用。例如,若湯方中含有寒涼藥物,生薑則可減緩其寒性,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大的刺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除濕消脹湯 」
除濕消脹湯
組成:白朮、茯苓、豬苓、澤瀉、厚朴、橘皮、瞿麥、萹蓄、白荳蔻、木香、甘草、木通、砂仁、生薑。
功效:長久以來患病,導致身體虛弱,出現水腫、身體腫脹、呼吸急促等症狀。
方劑組成介紹:
-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
-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 豬苓:利水消腫、生津止渴、止瀉、止嘔及改善排尿。
- 澤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澀精止遺、強筋骨、止嘔、清熱利濕。
- 厚朴:溫裡溫中、降氣、健脾胃、燥濕、驅蟲殺蟲。
- 橘皮:利水滲濕、止嘔、清熱利尿、理氣行氣、降氣、燥濕、健脾胃、理氣、止咳化痰、解魚蟹毒。
- 瞿麥:清熱利尿、活血通經、利水滲濕、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清熱利濕、通經絡。
- 萹蓄:清熱利尿、利水滲濕、驅蟲殺蟲、止癢。
- 白荳蔻:溫暖脾胃陽氣、化濕、行氣止嘔。
- 木香:溫裡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木通:清熱瀉火、清熱利尿、補血養肝、利水滲濕、排膿、通乳、利尿、利尿通淋、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 砂仁:燥濕、芳香化濕、理氣行氣、止瀉、安胎、健脾胃。
- 生薑: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
總結:
除濕消脹湯主要針對長時間虛弱引起的水腫、身體腫脹、呼吸急促等症狀。其組成含有白朮、茯苓、豬苓、澤瀉、厚朴、橘皮、瞿麥、萹蓄、白荳蔻、木香、甘草、木通、砂仁、生薑等,具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除濕消脹湯的使用應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傳統服藥法
白朮1錢5分,茯苓1錢,豬苓7分,澤瀉7分,厚朴5分,陳橘皮5分,瞿麥5分,扁蓄5分,白豆蔻3分,木香3分,甘草3分,木通4分,縮砂仁7枚,生薑3片。
上(口父)咀。水煎,濾清,以1蛤殼磨沈香濃汁和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除濕消脹湯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因此,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補充水分,以免出現脫水的情況。此外,本方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以及有胃腸道疾病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除濕消脹湯, 出處:《杏苑》卷六。 組成:白朮1錢5分,茯苓1錢,豬苓7分,澤瀉7分,厚朴5分,陳橘皮5分,瞿麥5分,扁蓄5分,白豆蔻3分,木香3分,甘草3分,木通4分,縮砂仁7枚,生薑3片。 主治:久病虛人,水腫脹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