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蘆巴湯

HU LU BA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8

寒性指數

4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心經 15%
腎經 14%
肝經 12%
胃經 11%
肺經 11%
膽經 4%
大腸經 3%
膀胱經 2%
三焦經 2%
心包經 1%
脾經
心經
腎經
肝經
胃經
肺經
膽經
大腸經
膀胱經
三焦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胡蘆巴湯以「胡蘆巴」為主要藥材,其之所以被選入方劑,主要源於其獨特的藥性:

1. 溫腎壯陽:胡蘆巴性溫,味甘,入腎經,可溫補腎陽,對於腎虛陽痿、腰膝酸軟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2. 溫中散寒:胡蘆巴亦可溫中散寒,對於脾胃虛寒、脘腹冷痛、消化不良等症狀有改善作用。

因此,胡蘆巴湯中加入胡蘆巴,正是利用其溫腎壯陽、溫中散寒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病症的目的。

在中藥方劑[胡蘆巴湯]中,沉香的應用主要是因為其具有理氣止痛、安神定志的作用。沉香可以幫助改善腸胃不適、腹痛等問題,對於治療腸胃脹氣、心煩不寧等也有一定療效。此外,沉香還能調節神經系統,有助於身心康復。

胡蘆巴湯中加入川芎,主要是為了其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作用。

胡蘆巴性溫,善於溫腎壯陽,但其性偏燥,容易引起氣血運行不暢。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能活血行氣,通經止痛,可以緩解胡蘆巴燥性引起的瘀滯,使藥效更加溫和,並促進藥力到達病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胡蘆巴湯中加入橘皮,主要是為了行氣消脹理氣止痛

橘皮性味辛溫,歸肺、脾經,具有疏肝理氣、燥濕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胡蘆巴性溫,擅長補腎壯陽、溫中散寒,但可能導致氣機鬱滯。

加入橘皮後,其辛溫之性可行氣消脹,將胡蘆巴溫補之性引導至氣血運行,避免壅滯。同時,橘皮的理氣作用可理氣止痛,緩解胡蘆巴補腎壯陽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疼痛不適。

因此,橘皮在胡蘆巴湯中起到調節氣機、緩解不適的作用,使藥效更為溫和,達到更好的療效。

「胡蘆巴湯」方劑中加入「茴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腎散寒、理氣止痛: 茴香性溫,入肝、脾、腎經,具有溫腎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可與胡蘆巴相輔相成,加強其溫腎壯陽、散寒止痛之效。
  2. 調節腸胃功能: 茴香亦具有健脾和胃、消食止痛的功效,可緩解胡蘆巴可能帶來的腸胃不適,使藥效更平和,提高患者的耐受性。

總之,茴香的加入,既能提升方劑的溫腎散寒功效,又能調節腸胃功能,使藥效更佳。

胡蘆巴湯中加入人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益脾: 胡蘆巴性溫,入脾經,有健脾和胃之效,但其偏於溫燥,易耗氣陰。人參性溫,入脾、肺、心經,有補氣益脾,生津止渴之功,可與胡蘆巴相佐,補益脾氣,避免藥性過於燥烈。
  2. 增強藥力: 人參具有提升機體免疫力的作用,可增強胡蘆巴溫補脾胃、調和氣血的功效,使其更好地發揮藥效。

因此,人參的加入不僅能平衡胡蘆巴的溫燥之性,還能提升其藥效,使藥效更佳。

胡蘆巴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胡蘆巴性溫,入脾、腎經,有溫腎壯陽、補氣健脾之效。而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擅長利水滲濕,健脾和胃。兩者合用,可增強健脾利濕之效,改善脾胃虛弱、水濕停滯等症狀。
  2. 協調藥性:胡蘆巴溫燥,單用易於耗傷津液,茯苓則能利水滲濕,滋潤脾胃,協調胡蘆巴的藥性,避免其燥性傷陰,使藥效更加平和穏定。

胡蘆巴湯方中加入附子,乃因其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 之效,與胡蘆巴溫腎壯陽、利水消腫 之功相輔相成。

附子為大辛大熱 之品,能溫陽救逆,回陽固脫,用於寒邪深入,陽氣虛衰之症。胡蘆巴則偏於溫腎壯陽,利水消腫,常用於腎陽虛寒、腰膝酸軟、水腫等症。

二藥合用,可 溫補腎陽,散寒利水,尤其適用於陽虛水腫、寒濕痹痛等證,達到溫陽散寒、利水消腫、扶正祛邪 之效。

胡蘆巴湯中加入木香,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理氣止痛: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大腸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之功效。胡蘆巴湯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而木香可助其理氣消脹,緩解疼痛,提高藥效。
  2. 調和藥性: 胡蘆巴性溫,善於溫補脾胃,但若單味使用,容易燥熱。而木香性溫偏涼,能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避免藥性過於燥烈,更適合脾胃虛弱者使用。

胡蘆巴湯中加入益智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腎助陽,益智健腦: 益智仁性溫,味甘,入腎、脾經,具有溫腎助陽、益智健腦之效。胡蘆巴湯本身具有溫陽散寒、補腎益氣的功效,而益智仁的加入則進一步增強了其溫腎助陽之力,並能改善因腎虛所致的記憶力減退、頭昏腦脹等症狀。
  2. 協同補益脾腎: 胡蘆巴湯常用於治療脾腎虛弱所致的腰膝酸軟、食慾不振、精神疲乏等症。益智仁亦能補益脾腎,並具有健脾開胃之效。兩者合用,可相互增強補益脾腎的作用,提高療效。

胡蘆巴湯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助陽: 胡蘆巴性溫,但偏寒涼,易於損傷陽氣。肉桂性熱,味辛甘,可溫中散寒,助陽氣,與胡蘆巴相配,可溫補脾腎,調和寒熱,避免藥性過寒而傷陽。
  2. 行氣活血: 胡蘆巴擅長利水消腫,但容易造成氣血運行不暢。肉桂可溫通經脈,促進氣血循環,與胡蘆巴配合,能有效改善利水消腫的副作用,使藥效更佳。

胡蘆巴湯中加入乾薑,主要是為了 溫中散寒

胡蘆巴性溫,入脾、腎經,具有 溫腎壯陽、散寒止痛 的功效,但其溫陽之力相對較弱。乾薑性溫,入脾、胃、肺經,具有 溫中散寒、回陽救逆、化痰止咳 的功效。

將乾薑與胡蘆巴配伍,可 增強溫中散寒之力,使藥效更顯著,更適合治療 寒凝氣滯 的病症,例如 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四肢厥冷、嘔吐腹瀉 等。

葫蘆巴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葫蘆巴性溫,味辛、苦,偏於燥熱,容易傷陰。而甘草性甘,味平,能緩和藥性,避免過於燥烈,使藥效更趨平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2.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和中緩急的作用,能增強葫蘆巴溫補脾腎、行氣止痛的功效。同時,甘草亦能解毒,緩解葫蘆巴可能引發的副作用,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胡蘆巴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固表之功效。胡蘆巴性溫,偏寒涼,與之搭配,可中和寒涼之性,避免寒涼損脾胃。
  2. 補氣升陽:胡蘆巴湯主治脾胃虛寒、氣血不足等症。白朮補氣升陽,能扶正祛邪,提升脾胃運化能力,促進氣血生化,配合胡蘆巴,更能有效改善脾胃虛寒所致的症狀。

因此,白朮的加入,不僅能協調藥性,更能增強藥效,使胡蘆巴湯的治療效果更佳。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胡蘆巴湯」

胡蘆巴湯是中藥方劑之一,具有三焦虛損的功效。其組成包括胡蘆巴、沉香、川芎、橘皮、茴香、人參、茯苓、附子、木香、益智仁、肉桂、乾薑、甘草、白朮。

胡蘆巴

性溫,味苦。具有補陽、益氣、溫裡溫中、調經和補腎的功效。

沉香

性溫,味苦。具有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止嘔、止咳平喘、補腎、健脾胃等功效。

川芎

性溫,味辛。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橘皮

性溫,味苦。具有利水滲濕、止嘔、清熱利尿、理氣行氣、降氣、燥濕、健脾胃等功效。

茴香

性溫,味甘。具有溫裡溫中、理氣行氣、驅蟲殺蟲、補腎壯陽、疏肝解鬱、活絡止痛、健脾益氣等功效。

人參

性微溫,味甘。具有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等功效。

茯苓

性平,味甘淡。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附子

性大熱,味辛、甘。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

木香

性溫,味辛。具有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等功效。

益智仁

性溫,味甘。具有補陽、補氣、溫裡溫中、調經和補腎的功效。

肉桂

性溫,味辛甘。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等功效。

乾薑

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等功效。

甘草

性甘平,味甘。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白朮

性溫,味苦。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總結

胡蘆巴湯由多種中藥組成,具有三焦虛損的功效。這些中藥成分各有其獨特的作用,共同發揮治療效果。

傳統服藥法


胡蘆巴半兩, 沈香半兩, 芎藭半兩,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 茴香子(輕炒)半兩, 人參半兩, 白茯苓(去黑皮)半兩, 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 木香1兩, 益智(去皮)1兩, 桂(去粗皮)1兩, 乾薑(炮)1兩, 甘草(炙)1兩, 白朮3分。
平補三焦。
上銼,如麻豆大。
每服3錢匕,以水1盞,入生薑3片,大棗王個(擘),同煎7分,去滓,空心溫服,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孕婦、哺乳期婦女、陰虛火旺者慎用。
  2. 本方具有溫熱燥烈之性,不宜長期服用。
  3. 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油膩生冷的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胡蘆巴湯, 出處:《普濟方》卷四十三。 組成:胡蘆巴半兩,沉香半兩,芎藭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茴香子(輕炒)半兩,人參半兩,白茯苓(去黑皮)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木香1兩,益智(去皮)1兩,桂(去粗皮)1兩,乾薑(炮)1兩,甘草(炙)1兩,白朮3分。 主治:平補三焦。主治:三焦俱虛。

胡蘆巴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七。 組成:胡蘆巴(炒)1兩,川芎1兩,木香1兩,京三棱(煨)1兩,白朮1兩,官桂(去皮)1兩,白蒺藜(微炒)1兩,當歸1兩,益智1兩,陳橘皮(去白)1兩,沉香1兩半,附子(炮,去皮臍)1兩半,舶上茴香(微炒)1兩半,乾薑半兩(炮),甘草3分(炙令黃),苦楝子3兩(取肉,不用核)。 主治:元氣虛損,腹脅雷鳴,中脘脹滿或發冷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