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犀角煮散為傳統中醫藥方之一,主要成分犀角,在古方中佔據重要地位。犀角,性寒味甘咸,歸心肝二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常見於治療高熱神昏、斑疹吐衄等症。然而,犀角來源於瀕危物種犀牛,現代已嚴禁使用,多以水牛角或人工合成品替代。方中犀角配合其他草藥,如生地黃、牡丹皮等,共同發揮清熱涼血、解毒療癥的作用。在傳統醫學觀念裡,犀角煮散適用於熱病極期,能迅速平息體內火熱,防止病情惡化。但鑒於保育和倫理考量,現代中醫更傾向於尋找可持續且符合法律規範的藥材替代方案,確保療法的有效性與環境的永續發展。
犀角煮散方中加入白荳蔻,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芳香化濕: 白荳蔻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芳香化濕、溫中止嘔的功效。犀角清熱解毒,但若寒濕較重,則容易導致脾胃受寒,影響藥效發揮。白荳蔻的加入可溫化寒濕,促進藥物吸收,提高療效。
- 增強止嘔功效: 犀角煮散主治熱毒內盛、神昏譫語、煩躁不安等症,白荳蔻的止嘔作用可以緩解患者的嘔吐症狀,並有助於藥物更好地留存體內,發揮藥效。
犀角煮散方中,加入乾薑,主要有兩大原因:
一、 溫中散寒: 犀角性寒,入心、肝、腎經,主治熱病神昏、驚厥、瘡瘍、目赤腫痛等。乾薑性溫,入脾、胃經,主治脾胃寒涼、嘔吐、腹痛、肢冷等。二者配伍,寒溫相濟,既能發揮犀角清熱解毒之功,又能溫中散寒,避免藥性過寒,減輕對脾胃的刺激,使藥力溫和,更好地發揮療效。
二、 助藥力: 犀角煮散方中,犀角配伍其他寒涼藥物,如石膏、知母等,容易導致脾胃虛寒。乾薑辛溫,能促進氣血運行,溫通經絡,有助於藥物更好地吸收和發揮作用,提高療效。
犀角煮散方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緩解犀角的寒性:犀角性寒,容易損傷脾胃陽氣,而甘草性甘溫,能調和藥性,緩解犀角的寒性,避免其過度傷脾胃。
- 增強藥效:甘草具有解毒、調和、增效的作用。與犀角配伍,可以增強犀角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效果,使藥效更顯著。
總之,甘草在犀角煮散中起到緩解寒性、調和藥性、增效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藥材之一。
犀角煮散方劑中包含附子,主要原因有二:
- 寒邪入體,溫陽救逆:犀角具有清熱解毒之功,但其性寒,容易傷陽氣。附子性熱,入心、腎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補腎陽的功效,可與犀角相配,避免寒涼傷陽,同時兼顧解毒與溫陽之效。
-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犀角解毒,附子回陽,二者合用,可提升藥效。例如,在治療寒邪入體,導致發熱、惡寒、四肢厥冷等症狀時,犀角解毒去熱,附子回陽救逆,相輔相成,可促進疾病康復。
犀角煮散方中加入木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止痛: 犀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但其性寒涼,容易導致脾胃虛寒,影響藥效。木香味辛、性溫,善於行氣止痛,可溫脾胃,助藥力發揮,避免寒涼之弊。
- 消脹止瀉: 犀角煮散常用於治療熱毒熾盛、神昏譫語、腹脹便祕等症。木香可疏肝理氣,行氣止痛,能有效緩解腹脹,並有助於腸道蠕動,促進排便,配合犀角清熱解毒功效,達到止瀉作用。
犀角煮散中加入橘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理氣行氣,和胃降逆:橘皮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理氣行氣、燥濕化痰、和胃降逆的功效。犀角味苦寒,清熱解毒,但容易傷胃,加入橘皮可以中和犀角的寒性,保護胃氣,避免出現胃寒、腹痛等副作用。
- 疏肝解鬱,助犀角清熱解毒:犀角主要用於清熱解毒,而橘皮具有疏肝解鬱之效,能幫助犀角更好地清熱解毒。肝鬱氣滯容易引起熱毒內鬱,橘皮疏肝解鬱,可以使熱毒更容易排出體外,提高犀角的療效。
犀角煮散方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陽散寒:犀角性寒,若單用易傷陽氣,肉桂性熱,能溫補陽氣,協同犀角清熱解毒,避免寒涼傷正。
- 助藥力:肉桂辛溫,可助犀角透達經絡,增強其清熱解毒之力,使藥效更為顯著。
此外,肉桂還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病竈周圍的血液供應,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犀角煮散方中,加入人參的原因主要有二:
- 補氣扶正:犀角性寒,清熱解毒,但過於寒涼易傷正氣。人參性溫,補氣益血,可溫陽益氣,補益脾肺,與犀角寒涼之性相配,可避免藥性過寒傷正,達到扶正祛邪之效。
- 調和藥性:人參甘溫,可緩解犀角的寒涼之性,使其更易於被人體吸收利用,並可提高藥效,減輕副作用。
因此,人參的加入,既可避免犀角過寒傷正,又可調和藥性,提升藥效,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治療作用。
犀角煮散方中加入茯苓,主要有兩大原因:
- 利水滲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犀角性寒,能清熱解毒,但容易傷脾胃,茯苓可以健脾益氣,協同犀角清熱解毒之功,防止犀角過寒傷脾胃。
- 安神定驚: 犀角具有清心安神的作用,但有時會出現心神不寧的副作用。茯苓則能寧心安神,與犀角相輔相成,避免犀角過於燥烈,使心神不安。
因此,茯苓在犀角煮散方中起到協調藥性、保護脾胃、安神定驚的作用,使藥效更加穏定,副作用更小。
犀角煮散方劑中包含訶子,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止瀉止痢: 訶子味酸澀,性涼,具有清熱解毒、收斂止瀉、止痢的功效。犀角本身亦有清熱解毒之效,訶子與其相配,可以增強清熱解毒的功效,並能緩解因熱毒引起的腹瀉、痢疾等症狀。
- 收斂固澀,生津止渴: 訶子能收斂腸道,固澀止瀉,並能生津止渴。犀角煮散中,犀角和訶子的共同作用,可有效地緩解因熱毒引起的口乾舌燥、便祕等症狀。
因此,訶子在犀角煮散中起到清熱解毒、收斂固澀、生津止渴的作用,與犀角相輔相成,增強了方劑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犀角煮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妊娠小腸風冷氣」,意指孕婦因受風寒之邪侵襲,導致小腸氣機鬱滯,出現腹部冷痛、脹滿、腸鳴或排氣不暢等症狀。古代醫家認為妊娠時氣血聚於胞宮,陽氣相對不足,易受外邪(尤其是風寒)影響,寒凝氣滯則發為痛證。方劑以溫散風冷、調理氣機為主,兼顧安胎扶正。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溫陽散寒:
- 附子、乾薑、肉桂:大辛大熱之品,溫通經脈、驅散內寒,針對「風冷氣」的核心病機。
- 豆蔻:溫中行氣,化濕醒脾,助中焦陽氣升發。
行氣止痛:
- 木香、橘皮:理氣寬中,解腸道氣滯,緩解脹痛。
- 訶子:斂肺下氣,配合溫藥防止辛散太過,兼固腸止瀉(若兼寒瀉)。
扶正安胎:
- 人參、甘草:益氣補脾,固護孕婦正氣,符合妊娠「治病與安胎並舉」原則。
- 茯苓:健脾滲濕,防寒濕內停。
清熱解毒(佐制溫燥):
- 犀角:性寒涼,清心解毒,反佐大熱藥之燥性,防胎熱不安。
- 牛黃(後下):清心豁痰,增強犀角之效,針對風冷鬱久可能化熱的潛在病機。
配伍特點:
- 溫涼並用:以溫藥為主導,佐以寒涼藥(犀角、牛黃),既散寒又不助火,體現「去性取用」思維。
- 標本兼治:溫散風冷治標(附子、乾薑),益氣健脾固本(人參、茯苓),兼顧孕婦特殊體質。
- 氣血同調:行氣藥(木香、橘皮)與溫陽藥協同,恢復氣機升降。
原理推論:
此方通過溫通腸道氣滯、消散風寒,改善小腸受寒引起的功能紊亂。其組方嚴謹,符合「妊娠用藥宜慎」的傳統,避用破血耗氣之品,反佐清熱藥以防傷胎,展現古代婦科用藥的權衡之道。
傳統服藥法
犀角1分,豆蔻1分,乾薑1分,甘草1兩,附子(炮)1兩,木香2分,橘皮2分,肉桂2分,人參3分,茯苓3分,訶子5個。
上為散。
每服3錢,水2盞,煎至1盞,去滓,入牛黃1字,同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犀角煮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二二七引《川玉集》。 組成:犀角1分,豆蔻1分,乾薑1分,甘草1兩,附子(炮)1兩,木香2分,橘皮2分,肉桂2分,人參3分,茯苓3分,訶子5個。 主治:妊娠小腸風冷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