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虎掌丸中加入牛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清熱解毒: 牛黃具有清熱解毒、鎮驚開竅之效。虎掌丸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神昏譫語、口渴便祕等症,而牛黃可清熱瀉火,解毒鎮驚,與其他藥材配合,有助於迅速消除熱毒,改善患者神志。
二、開竅醒神: 牛黃具有開竅醒神之功效,可通利腦竅,使神志清醒。虎掌丸中包含許多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作用的藥材,但若患者神志不清,藥力不易到達病竈,牛黃加入可助於開竅醒神,使藥效發揮。
虎掌丸中加入天南星,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化痰止咳: 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燥濕化痰、止咳平喘之功效。虎掌丸常用於治療痰多咳嗽、哮喘等症,天南星的加入可以有效祛除痰濕,改善呼吸道症狀。
2. 解毒止痛: 天南星還具有一定的解毒功效,可以解蛇毒、蟲毒等。虎掌丸中加入天南星,不僅有助於化痰止咳,還能起到解毒止痛的作用,對於一些因毒素引起的疼痛有一定的療效。
虎掌丸中包含板藍根,主要是因為板藍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熱毒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症狀。
虎掌丸主要用於治療咽喉腫痛、扁桃體炎、口腔潰瘍等疾病,而板藍根的清熱解毒功效正好可以針對這些病症的病因,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此外,板藍根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炎症反應,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
虎掌丸中包含烏頭,主要原因如下:
- 溫經散寒:烏頭性熱,具有溫經散寒、祛風止痛之效,能溫通經絡,驅散寒邪,對於風寒濕痹所致的肢體疼痛、關節僵硬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虎掌丸常用於治療寒性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烏頭的溫經散寒作用可有效緩解患者的症狀。
- 活血化瘀:烏頭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對於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虎掌丸中添加烏頭,可以增強其活血化瘀的效果,促進病竈部位的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虎掌丸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止痙: 白僵蠶性寒,味辛,具有祛風止痙、散結消腫之效。虎掌丸常用於治療中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肢體麻木等症,白僵蠶可幫助緩解痙攣、麻木等症狀,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
- 解毒消腫: 白僵蠶亦具有一定的解毒消腫功效,可輔助治療中風引起的瘀血腫痛,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康復。
因此,白僵蠶的加入,可有效增強虎掌丸的祛風止痙、解毒消腫之效,提升其治療效果。
虎掌丸中加入雄黃,主要源於其殺蟲止癢的功效。
雄黃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解毒殺蟲、燥濕止癢之效。虎掌丸常用於治療濕疹、癬症等皮膚病,而雄黃則能有效清除致病微生物,並抑制炎症反應,達到止癢止痛的效果。
此外,雄黃還具有一定的祛風止痛作用,對於因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也有緩解效果。
虎掌丸中添加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通絡止痛: 桂枝性溫,味辛甘,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虎掌丸常用於治療寒凝血瘀導致的疼痛,桂枝可溫通經脈,驅散寒邪,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 虎掌丸中其他藥材如當歸、川芎等,也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絡的作用。桂枝的加入,可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協同作用,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虎掌丸中加入白附子的原因主要有二:
- 袪風濕止痛: 白附子性溫,能祛風濕、止痛,對於風寒濕痺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有較好療效。虎掌丸主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白附子可輔助藥物發揮止痛消腫的作用。
- 溫經散寒: 白附子具有溫經散寒的功效,能溫暖經絡,改善寒邪凝滯所致的肢體冰涼、麻木等症狀。虎掌丸中加入白附子,可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
虎掌丸方劑中加入大豆黃捲,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補益脾腎: 大豆黃捲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補脾益腎、健脾和胃、生津止渴之功效。虎掌丸本身多用於治療脾腎虛損、腰膝痠軟、神疲乏力等症,加入大豆黃捲可加強補益脾腎之效。
- 增強藥力: 大豆黃捲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營養物質,以及大豆異黃酮、皁苷等活性成分,能促進藥物吸收,增強藥力,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虎掌丸方中加入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活血通絡: 麝香具有開竅醒神、活血通絡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消腫止痛,緩解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二、溫經散寒: 虎掌丸主治風寒濕痺、筋骨疼痛等病症,麝香性溫,能溫經散寒,驅散寒邪,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溫經散寒、止痛消腫的效果。
總之,麝香的加入,不僅能促進藥效發揮,更能提升整體治療效果。
虎掌丸中加入冰片,主要考量其兩大功效: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冰片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抑制炎症反應,減輕局部腫脹疼痛,對於虎掌丸所針對的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2. 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 冰片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進而減輕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虎掌丸中加入冰片,可有效提高其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虎掌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因沐浴,卒中風不語,喉中如拽鋸聲」,意指患者因沐浴後觸冒風邪,突發中風失語,喉中痰鳴如拉鋸聲響。此證屬風痰閉阻清竅,致神明失用、氣機壅滯。古人認為沐浴時腠理開泄,風邪易乘虛內襲,引動痰濕上擾,阻塞咽喉與心神,故見語言謇澀、痰聲漉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祛風化痰,開竅醒神
- 虎掌(天南星):生用辛烈,經薑汁製後減毒,善祛風化痰、開竅定驚,針對風痰壅盛之失語、喉中痰鳴。
- 龍齒:質重鎮攝,合朱砂安神定驚,平定內風躁動,兼助醒神。
- 朱砂:清心鎮驚,輔助化解痰熱擾心之證。
活血行氣,通絡散結
- 蓬莪朮、當歸:莪朮破血行氣,當歸養血活血,二者協調氣血運行,防痰瘀互結。
- 阿魏:辛烈走竄,酒煎後成膏,能消積化痰、通絡開閉,助痰濕從內化解。
健脾滲濕,杜絕生痰之源
- 赤茯苓:淡滲利水,導痰濕下行,兼健脾以固本。
調和藥性,引藥達病所
- 生薑汁(製虎掌):既減毒性,又增強化痰止嘔之效。
- 生薑、烏梅湯送服:生薑辛散外邪,烏梅酸收生津,防燥藥傷陰,並引藥力上行咽喉。
綜論
此方以祛風化痰為核心,結合鎮驚、活血、滲濕之法,標本兼顧。風痰得化則喉中痰鳴自消,氣血通暢則神明復甦,配伍層次分明,體現古人「治風先治痰,痰去風自滅」之思路。
傳統服藥法
虎掌半兩(湯洗7遍,銼,生薑汁拌,炒乾),赤茯苓1兩,龍齒1兩(細研),朱砂半兩(細研),當歸3分(銼,微炒),阿魏1兩,蓬莪朮3分。
上為末,用酒煎阿魏成膏,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煎生薑、烏梅湯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虎掌丸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服用虎掌丸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虎掌丸, 出處:《千金》卷二十。 組成:虎掌2兩,薇銜2兩,枳實3兩,附子3兩,人參3兩,檳榔3兩,乾薑3兩,厚朴6兩,皂莢3寸,白朮5兩。 主治:霍亂。
虎掌丸, 出處:《聖惠》卷五十六。 組成:虎掌半兩(湯洗7遍,銼,生薑汁拌,炒乾),赤茯苓1兩,龍齒1兩(細研),朱砂半兩(細研),當歸3分(銼,微炒),阿魏1兩,蓬莪朮3分。 主治:屍疰,寒熱,不思食味,心腹刺痛。
虎掌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 組成:虎掌1兩(湯洗7遍,微炒),牛黃半兩(細研),天南星1兩(炮裂),闆藍根2兩,川烏頭1兩(炮裂,去皮臍),白僵蠶1兩(微炒),雄黃1兩(細研),桂心1兩,白附子1兩(炮裂),大豆黃卷1兩(炒熟),麝香1分(細研),龍腦1分(細研)。 主治:因沐浴,卒中風不語,喉中如拽鋸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