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靈寶丸中添加天麻,主要源於其兩方面的功效:
- 平肝熄風: 天麻性平味甘,入肝經,能平息肝陽上亢,止痙攣,對於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痙攣抽搐等症狀有顯著療效。靈寶丸常用於治療肝風內動導致的眩暈、頭痛、肢體麻木等症,天麻的平肝熄風作用可有效緩解此類症狀。
- 祛風止痛: 天麻還具有祛風止痛的功效,能夠緩解頭痛、肢體疼痛等症狀。靈寶丸中添加天麻,可增強其祛風止痛的作用,更全面地治療相關疾病。
靈寶丸方劑中加入天南星,主要基於其祛風止痙、化痰散結的功效。
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祛風止痙、消腫止痛之效。對於痰濁阻滯、風痰上擾、痙攣抽搐、咳嗽氣喘等病症,有較好的治療效果。靈寶丸主要用於治療小兒驚癇、抽搐、發熱、咳嗽等症,天南星的加入可有效化解痰濁、平息痙攣、止咳定喘,達到治療目的。同時,天南星還可助其他藥材發揮藥效,起到協同作用,增強治療效果。
靈寶丸中加入白附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止痛: 白附子性溫,能祛風濕、止痺痛,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關節僵硬等症狀有良好療效。靈寶丸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腰腿疼痛、關節腫痛等,白附子可以起到祛風止痛的功效。
- 溫陽散寒: 白附子有溫陽散寒的作用,可溫煦脾腎陽氣,對於陽虛體寒引起的腰膝冷痛、畏寒肢冷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靈寶丸中加入白附子,可以溫陽散寒,助其更好地驅寒止痛。
靈寶丸中加入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祛風除濕:獨活性溫,具有祛風濕、通經絡的功效。靈寶丸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而獨活能有效驅散寒濕之邪,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 配合其他藥物:靈寶丸中其他藥物,如羌活、防風等,也具有祛風除濕的功效,獨活與之相配,可加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靈寶丸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原因如下:
一、 祛風止痙: 白僵蠶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息風止痙的功效。靈寶丸主治小兒驚癇、抽搐等症,白僵蠶可有效平息肝風內動,緩解痙攣。
二、 化痰定驚: 白僵蠶善於化痰,並能清熱解毒,對於小兒痰熱內盛、驚風抽搐等症,白僵蠶可起到化痰定驚、清熱解毒的作用。
白僵蠶與靈寶丸中其他藥物配伍,能協同發揮祛風止痙、化痰定驚的功效,有效治療小兒驚癇等症。
靈寶丸中包含烏頭,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陽散寒:烏頭性熱,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效果,對於寒凝血瘀所致的腰膝冷痛、肢體麻木等症狀有明顯療效。靈寶丸常用於治療寒性腰痛、風寒溼痹等症,烏頭的溫陽散寒之性,正好與方劑的整體功效相契合。
- 活血化瘀:烏頭除了溫陽散寒外,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靈寶丸的組成中,往往也包含其他活血化瘀藥材,例如川芎、紅花等,烏頭的加入更能增強方劑的活血化瘀效果,促進瘀血消散,達到止痛的目的。
靈寶丸方劑中包含羌活,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羌活味辛、性溫,入肝、膀胱經,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靈寶丸主治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鼻塞、肢體痠痛、皮膚瘙癢等症狀,羌活可以有效地驅散風寒,緩解疼痛和瘙癢。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靈寶丸中其他藥物如川芎、白芷、蒼朮等,也具有疏風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羌活與這些藥物配合使用,可以相輔相成,增強藥物的整體療效,達到更好的治病效果。
靈寶丸中含有全蠍,主要基於其具有以下功效:
- 通絡止痛: 全蠍性寒,入肝經,善於通經活絡,止痛消腫。對於因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關節僵硬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 清熱解毒: 全蠍亦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癰腫疔瘡、喉痹等病症。
靈寶丸常用於治療風濕痹痛、肢體麻木、筋骨疼痛等病症,全蠍的加入正是爲了發揮其通絡止痛、清熱解毒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目的。
靈寶丸中含有牛黃,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豁痰開竅的功效。
牛黃為牛膽囊中的結石,性寒味苦,入心、肝、膽經。其清熱解毒之功,能有效清除熱毒,尤其對熱病神昏、痙厥、中風痰迷等症有顯著療效。同時,其豁痰開竅之功,能通利腦竅,使神志清醒,對於熱痰壅塞所致的昏迷、驚厥等症有良好效果。
因此,靈寶丸中加入牛黃,旨在加強其清熱解毒、豁痰開竅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熱病神昏、痙厥等症的目標。
靈寶丸方劑中包含冰片,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 冰片性寒,味辛,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可有效抑制因熱毒引起的各種炎症反應,例如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等。
- 開竅醒神: 冰片氣味芳香,能通竅開竅,用於治療中風昏迷、神志不清、癲癇發作等症狀。
靈寶丸方劑中加入冰片,可有效發揮其清熱解毒、開竅醒神之功效,有助於治療相關病症。
靈寶丸中加入麝香,主要是考量其開竅醒神及活血通絡的功效。
麝香味辛、性溫,入心、脾、肝經,具有開竅醒神、活血通絡、消腫止痛等功效。對於一些因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神志不清、昏迷不醒、肢體麻木等症狀,麝香能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
此外,麝香也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消腫止痛,因此在治療跌打損傷、風濕痹痛等病症時也有所應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靈寶丸之傳統功效主治為「小兒疥瘡,及三十六種風疾」,此說法本於古代醫家對皮膚瘡癬與風邪致病之認識:
- 疥瘡:疥蟲寄生所致皮膚瘙癢潰爛,古歸類於「風毒濕熱」。
- 三十六種風疾:泛指風邪引發之皮膚病(如癬、癮疹)、關節疼痛或抽搐等症,風為百病之長,善行數變。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君藥:滑石
- 性味甘淡寒,歸胃、膀胱經,傳統用於清熱滲濕。
- 外用治瘡瘍濕疹(《本草綱目》載其「除濕熱,斂瘡毒」),內服利水道而導濕熱從小便出。
- 本方選「白滑石」質純,側重清利,佐以搗研極細,助藥性滲透。
臣藥:膩粉(輕粉)
- 性味辛寒有毒,傳統用於殺蟲攻毒,為治疥癬要藥。
- 含氯化亞汞(Hg₂Cl₂),具抑菌殺蟲之效,古方多外用,此處內服極小劑量(配合米飲減毒),攻逐臟腑隱伏風毒。
佐使:木瓜汁
- 酸溫,能舒筋化濕,緩滑石、膩粉寒峻之性,並以其黏稠之性賦形成丸。
- 風疾多伴筋絡拘急,木瓜可兼顧「熄風」之效。
配伍邏輯
- 清利濕熱:滑石導濕下行,從小便解,契合「濕熱致瘡」病機。
- 殺蟲解毒:膩粉直攻疥蟲風毒,內服微量以除深伏之邪。
- 給邪出路:服後「臍腹撮痛、小便多」為濕毒外泄之徵,符合「開鬼門,潔淨府」治則。
使用特點與機理推衍
- 五更空腹服:趁陽氣初升時助藥力驅邪,米飲護胃。
- 忌鹽百日:鹽鹹寒助濕,禁之以防濕邪復聚。
- 效後補脾:因膩粉峻利傷正,滑石滲利耗脾,故以補脾收功,暗合「祛邪勿傷本」之訓。
此方體現「以通為補」思路,先攻後守,適用於實證為主之疥瘡、風痰濕毒內蘊者。然「三十六種風疾」涵蓋廣泛,須據具體證候加減,非通治一切風病。
傳統服藥法
滑石(好白者)2兩,膩粉1兩。
上先搗研滑石令極細,次入膩粉和勻,熬木瓜濃汁成膏,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7丸,五更空心溫米飲送下,日只1服。服至5-7日,覺臍腹撮痛,小便多為效。覺效便服補脾胃藥。
忌鹽一百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靈寶丸有毒,不宜過量服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靈寶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九。 組成:滑石(好白者)2兩,膩粉1兩。 主治:十種水氣。
靈寶丸, 出處:《博濟》卷四。 組成:天麻(洗)1兩,天南星1兩,白附子1兩,獨活1兩,白僵蠶1兩,川烏頭(炮)1兩,羌活(洗)1兩,乾蠍(全者)1兩,牛黃1分,龍腦1分(研細),麝香半兩(研細,旋入眾藥)。 主治:小兒疥瘡,及三十六種風疾。
靈寶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二。 組成:天麻2兩,烏蛇(酒浸,去皮骨,炙)2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白附子1兩,川芎1兩,天南星2兩,白僵蠶(微炒)1兩,蔓荊實1兩,乾薑(炮)1兩,桂(去粗皮)1兩,麻黃(去根節)2兩3分,防風(去叉)1兩半,當歸(切,焙)3分,龍腦(研)1分,麝香(研)1分。 主治:風氣攻作,陰盛則厥逆,陽盛則煩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