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馬散

天馬散

TIAN MA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疹科正傳》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熱 (1.1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2%
心經 21%
肺經 19%
胃經 19%
脾經 7%
肝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天馬散中加入白僵蠶,主要是利用其祛風止痙的功效。

白僵蠶性寒,味甘鹹,入肝經,具有息風止痙、解毒散結的功效。其藥性偏於寒涼,擅長治療因風邪入侵所致的各種痙攣抽搐、肢體麻木、口眼歪斜等症狀。

天馬散常用於治療肝風內動、筋脈拘急等病症,白僵蠶的加入,可以幫助平息肝風、解除痙攣,進一步增強方劑的療效。

天馬散中包含雄黃,主要原因如下:

  1. 解毒驅邪: 雄黃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解毒殺蟲、燥濕止癢的功效。古人認為其能驅邪避疫,用於治療蛇蟲咬傷、瘡瘍腫毒等病症。
  2. 活血止痛: 天馬散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筋骨疼痛等症。雄黃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配合其他藥物,可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達到治療目的。

總之,雄黃在古代藥物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解毒驅邪、活血止痛的功效使其成為治療多種疾病的重要藥材。

天馬散中添加冰片,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冰片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能有效抑制局部炎症反應,緩解疼痛。天馬散多用於治療頭風、頭痛、眩暈等症狀,冰片的清熱解毒作用能輔助其他藥物,減輕炎症,改善症狀。
  2. 開竅醒神,通經活絡:冰片具有開竅醒神、通經活絡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腦部供血,有助於治療頭風、眩暈等症狀。天馬散中添加冰片,可增強藥效,提高療效。

天馬散中加入牛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豁痰開竅: 牛黃具有清熱解毒、豁痰開竅之效,能有效地清除體內熱毒,並暢通經絡,使神志清醒。天馬散用於治療中風昏迷,而牛黃能幫助清除中風所致的痰濁,使患者恢復意識。
  2. 化瘀止痛: 牛黃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能有效地消除中風所致的瘀血,減輕疼痛。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可以更好地緩解患者的疼痛症狀,促進患者的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天馬散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口糜」與「牙疳」,皆屬口腔黏膜潰瘍、腐爛之疾。傳統中醫認為:

  1. 口糜:多因濕熱上熏,或陰虛火旺,致口腔黏膜糜爛、色紅疼痛,甚則滿口白腐。
  2. 牙疳:分虛實兩類,實者多由胃火熾盛,牙齦腐爛出血;虛者常因餘毒未清或氣血虧虛,牙齦萎縮潰膿。天馬散所治應偏於熱毒壅盛型,可見牙齦腫痛、潰瘍腐臭、滲血化膿等症,屬急症範疇。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以清熱解毒、斂瘡生肌為核心,兼顧燥濕防腐,其配伍思路如下:

  1. 蠶退殼(燒存性)

    • 性味甘平,燒灰存性後轉為澀涼,能收斂瘡口、止血化腐。
    • 「頭、二蠶者妙」因初蠶蛻皮氣純,取其輕清上行,直達口腔病所。
  2. 雄黃

    • 辛溫有毒,外用擅解瘡毒、殺蟲燥濕,對潰爛腫痛有抑制之效。
    • 古籍載其治「牙疳惡瘡」,與冰片、牛黃配伍可減其溫燥之性。
  3. 馬桶鹼(煅)

    • 傳統取陳年尿垢結晶(尿鹼)煅用,性極鹹寒,具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之功,適用於熱毒腐蝕之潰瘍。
  4. 馬蹄殼(燒灰)

    • 馬蹄角質堅硬,燒灰後收澀斂瘡,兼能止血,古方多用於癰疽潰後不斂。
  5. 冰片

    • 辛涼走竄,通透黏膜,清熱止痛,助藥力滲透潰瘍深處,緩解灼痛。
  6. 西牛黃(微量)

    • 苦涼清心,解熱毒壅滯,雖量少但能引諸藥直折火勢,增強消炎鎮痛之效。

整體配伍特點

  • 燒灰存性:蠶殼、馬蹄殼煅用,增強吸附膿腐、收斡瘡面之力。
  • 外用直達:冰片引導藥效深入黏膜,雄黃、牛黃協同抑制細菌滋生,符合「牙疳」局部感染病機。
  • 攻毒不傷正:馬桶鹼、雄黃雖峻烈,但配伍收斂藥制約,避免過度刺激。

此方體現「急則治標」原則,針對熱毒腐蝕黏膜之急症,以殺蟲解毒、斂瘡生肌為先,適合外用直攻病所。

傳統服藥法


蠶退殼(頭、二蠶者妙,燒存性)1錢,雄黃1錢,馬桶鹼(煅)1錢,馬蹄殼(燒灰)1錢,冰片1錢,西牛黃1分。
上為細末。
敷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 本方有毒,不宜過量服用。
  • 服用本方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牙齦腫脹痛麻疹口腔炎及相關病灶牙齦潰爛

相同名稱方劑


天馬散, 出處:《疹科正傳》。 組成:蠶退殼(頭、二蠶者妙,燒存性)1錢,雄黃1錢,馬桶堿(煅)1錢,馬蹄殼(燒灰)1錢,冰片1錢,西牛黃1分。 主治:口糜,牙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