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雞肝藥是中藥方劑之一,主治肝經瘀阻、血瘀症狀,其組成中包含雄黃的原因主要在於雄黃的藥理特性。雄黃為硫化物,具有解毒殺蟲、消腫止痛的效果,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活化肝功能。此外,雄黃在中醫理論中,有著特別的「燥濕解毒」的作用,對於濕熱下注引起的肝病尤為有效。雞肝藥中的雄黃,能通過理氣活血、清熱解毒,增強整體方劑的療效,幫助清除體內的瘀血,改善肝臟的功能,有助於緩解肝部的不適症狀。因此,雄黃的存在使雞肝藥在肝臟疾病的治療中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需要注意的是,雄黃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需謹慎,並遵循醫師指導。
雞肝藥方中加入牛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牛黃性寒,味苦,入心、肝、膽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雞肝藥主要針對肝膽熱證,而牛黃可以清熱解毒,並涼血止血,緩解肝膽熱證所引起的炎症、出血等症狀。
- 開竅醒神,安神定志: 牛黃還具有開竅醒神、安神定志的功效。雞肝藥中加入牛黃,可以起到清熱解毒的同時,也能緩解肝膽熱證所引起的頭暈、心悸、失眠等症狀,進一步提高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雞肝藥方劑解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小兒疳疾」,古代醫家所稱「疳疾」屬小兒慢性營養障礙疾病,多因脾胃虛弱、飲食不節,或蟲積內擾,導致氣血津液耗損,表現為形體消瘦、腹脹泄瀉、目翳昏矇等症狀。本方特點在於結合動物肝臟(雞肝)與礦物藥,針對疳疾兼見眼目昏瞀者,標註「開瞽復明」強調其改善視力之效,推測適用於「肝疳」(疳疾累及肝經,伴隨眼目疾患)之證。
二、組成藥物分析與邏輯推理
主要藥物分類與配伍
- 清肝明目:石決明(鍛)、爐甘石(煅)、海螵蛸(煅)
- 石決明平肝潛陽、清肝明目;爐甘石收濕斂瘡,煅後多用於目赤翳障;海螵蛸(烏賊骨)具輕微明目作用,三者協同改善肝疳所致目疾。
- 解毒鎮驚:雄黃、朱砂
- 雄黃殺蟲解毒,針對疳疾可能之蟲積;朱砂鎮心安神,緩解疳疾伴隨的躁擾不安。
- 收澀護黏膜:赤石脂(煅)、滑石
- 赤石脂澀腸止瀉,對治疳疾泄瀉;滑石清熱利濕,防諸藥過燥。
- 開竅醒神:冰片
- 冰片辛涼通竅,助藥物透達目竅,增強「開瞽」之效。
- 清肝明目:石決明(鍛)、爐甘石(煅)、海螵蛸(煅)
雞肝與賦形介質
- 雞肝為血肉有情之品,中醫理論認為「以肝補肝」,富含維生素A(古稱「夜盲」為「雀目」,與維A缺乏相關),直接滋養肝血而明目。
- 陳酒活血行藥力,米泔(洗米水)和胃氣,兩者共蒸使藥性溫和滲透。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 標本兼治:
- 治本:雞肝補肝體,赤石脂、滑石調理脾胃(疳疾根源);
- 治標:礦物藥清肝明目、殺蟲鎮驚,改善眼部症狀及蟲積煩躁。
- 炮製與協同:
- 煅製石決明、爐甘石等降低寒性,專注收澀明目;
- 水飛朱砂、滑石減輕毒性,適合小兒體質。
- 標本兼治:
三、推論可能功效延伸
此方除疳疾外,對下列證候可能有效:
- 營養不良性眼疾:如維生素A缺乏之夜盲、角膜軟化症。
- 小兒慢性泄瀉合併目翳:因赤石脂、滑石調整腸道,配合明目藥。
- 肝熱挾蟲證:雄黃殺蟲、朱砂鎮靜,適用於疳疾伴隨寄生蟲感染及夜啼。
四、方劑特色
結合「礦物藥—動物藥—穀物介質」,反映古代對疳疾「虛中夾實」(脾胃虛弱夾積滯)的治療思維,兼顧補虛、驅邪、外用內服並行,體現中醫「異類相使」的配伍智慧。
傳統服藥法
滑石6錢(水飛),雄黃2錢,朱砂3錢(水飛,忌見火),冰片3分,石決明1兩半(鍛),海螵蛸4錢(煅去殼),爐甘石6錢(童便煅7次),赤石脂3錢(煅)。
開瞽復明。
上為末。
每用雞肝1具,入藥末5分,陳酒、米泔各半盞,飯上蒸熟食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雞肝藥, 出處:《醫述》卷十四。 組成:雞肝1具,雄黃半分,牛黃半分。 主治:小兒疳疾。
雞肝藥, 出處:《醫宗說約》卷五。 組成:白肉雷丸1兩(赤色者不用,用蒼朮1兩同煮10-20滾,去蒼朮,切片),使君子肉1兩(黑油者不用)。 主治:小兒疳積,肝經積熱,以致眼閉、眼紅、失明,腹脹。
雞肝藥, 出處:《種福堂方》卷四。 組成:滑石6錢(水飛),雄黃2錢,朱砂3錢(水飛,忌見火),冰片3分,石決明1兩半(鍛),海螵蛸4錢(煅去殼),爐甘石6錢(童便煅7次),赤石脂3錢(煅)。 主治:開瞽復明。主治:小兒疳積攻眼,已成外障翳膜。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