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唇膏

注唇膏

ZHU CHUN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偏寒 (0.71)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6%
心經 24%
肝經 17%
脾經 13%
胃經 11%
大腸經 6%
肺經
心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注脣膏」方劑中加入白僵蠶,主要是利用其 解毒消腫、祛風止癢 的功效。

白僵蠶為蠶蛾幼蟲感染白僵菌後,經乾燥製成的藥材,其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脣部腫痛,多因風熱外襲、濕熱內蘊或蟲毒所致,白僵蠶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配合其他藥材,能有效緩解脣部腫痛、紅腫、潰瘍等症狀。

此外,白僵蠶亦可祛風止癢,對於因風熱或蟲毒引起的脣部瘙癢、紅疹等症狀,也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注脣膏中的雄黃成分,主要是由於其獨特的藥理特性。雄黃,作為一種傳統的中藥材,具有抗菌消炎的效果,能有效防止脣部的乾裂和細菌感染。其成分中所含的硫化物,可以幫助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脣部的色澤和彈性,使脣部肌膚更加健康。此外,雄黃中還有一定的解毒作用,對於因外界環境因素導致的脣部不適,能夠起到緩解的效果。儘管雄黃為傳統中藥,但在使用時需注意劑量,避免因過量使用而產生的毒副作用。在現代化妝品中,將雄黃融合進脣膏中,不僅體現了中醫藥的智慧,也使產品具備了護脣的功能,成為潤脣膏中的一個亮點。綜合以上因素,雄黃的加入為注脣膏增添了保健與美觀的雙重效果,使消費者在選擇護脣產品時多了一個值得信賴的選擇。

「注脣膏」方劑中包含杏仁,主要原因有二:

  1. 潤燥滋潤: 杏仁性味甘平,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潤腸通便的功效。脣部乾燥、龜裂多因肺燥津液不足所致,杏仁能滋潤肺燥,使脣部得到滋養,改善乾燥狀態。
  2. 活血化瘀: 杏仁亦有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脣部血液供應,有助於修復受損組織,減輕脣部炎症,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杏仁在「注脣膏」方劑中能起到潤燥滋潤、活血化瘀的功效,促進脣部健康。

注脣膏方劑中包含川貝母,主要基於其潤燥止咳、清熱化痰的功效。川貝母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的功效。

脣部乾燥、皸裂往往是由於燥熱上炎、津液不足所致。川貝母能清熱潤肺,滋養津液,從而緩解脣部乾燥,促進脣部滋潤。同時,川貝母還能化痰止咳,對於因痰熱引起的脣部不適也有輔助作用。

注脣膏方劑中加入冰片,主要是利用其以下兩項特性:

  1. 清涼止痛:冰片具有清涼止痛的功效,可以有效緩解脣部因乾燥、皸裂或其他原因引起的疼痛和不適感。
  2. 消炎殺菌:冰片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能抑制細菌生長,防止脣部感染,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冰片在注脣膏方劑中可以起到舒緩疼痛、預防感染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脣部健康。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注唇膏」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記載用於「嬰兒未滿百日,咳嗽」。古代醫家認為,嬰兒臟腑嬌嫩,肺氣未充,易受外邪侵襲或乳食不調而致咳嗽。此方以塗抹於唇部、經吮吸給藥的方式,避免嬰兒服藥困難,同時藉由局部吸收與黏膜作用,緩解咳嗽症狀。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白僵蠶(蜜炙)

    • 性味鹹辛平,歸肝、肺經。
    • 傳統功效:祛風化痰、散結解痙。蜜炙後潤燥增效,適用於風痰咳嗽。
    • 嬰兒咳嗽多因風邪夾痰,僵蠶可疏風透邪,緩解喉間痰鳴。
  2. 雄黃(研)

    • 性味辛溫有毒,歸肝、胃經。
    • 傳統功效:解毒殺蟲、燥濕祛痰。少量外用可化痰開閉,古代用於痰涎壅盛之證。
    • 推測本方取其微量以化胸膈痰濁,兼防外邪蟲毒(古法常見考量)。
  3. 杏仁(炒,研)

    • 性味苦微溫,歸肺、大腸經。
    • 傳統功效:止咳平喘、潤腸通便。炒後減其寒性,更適嬰兒體質。
    • 為治咳要藥,能宣降肺氣,緩解氣逆咳嗽。
  4. 貝母(去心)

    • 性味苦甘微寒,歸肺、心經。
    • 傳統功效:清熱化痰、潤肺止咳。去心(指去芯芽)減其苦寒,專注化痰。
    • 與杏仁協同,一宣一潤,調理肺氣壅滯。
  5. 龍腦(冰片,研)

    • 性味辛苦涼,歸心、脾、肺經。
    • 傳統功效:開竅醒神、清熱止痛。外用能透黏膜、解咽喉不利。
    • 少量用於唇部,可宣散肺熱,緩解咳嗽煩躁。

三、治療原理推論

  • 組方核心:以僵蠶祛風、雄黃化痰為君,杏仁、貝母調暢肺氣為臣,龍腦引藥上行為佐。生蜜潤燥為使,調和諸藥。
  • 作用途徑:藥物經唇黏膜吸收,直接作用於肺系(「肺開竅於口鼻」),避免胃腸負擔。
  • 適應特點:針對嬰兒「風痰襲肺」之輕症咳嗽,見痰聲漉漉、呼吸不暢者。風邪得散,痰濁得化,肺氣宣降復常則咳止。

此方體現古代兒科「用藥輕靈、外治避險」的智慧,結合祛風、化痰、潤肺三法,簡捷而切中病機。

傳統服藥法


白僵蠶(蜜炙)15枚,雄黃(研)半錢,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研)7枚,貝母(去心)7枚,龍腦(研)1字。
上為末。生蜜和為膏。
每用少許,注唇上,令兒咂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辛溫,有小毒,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咳血咳嗽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注唇膏, 出處:《準繩·幼科》卷五。 組成:鬱金3個(大者,銼細用,生薑汁浸1宿),白僵蠶(直者)7條,鉛白霜半錢(研),腦子1字。 主治:小兒諸般咳嗽。

注唇膏, 出處:《衛生家寶産科備要》卷四。 組成:朱砂(研細)1錢,坯子胭脂1錢,白僵蠶7個(炒去絲嘴),牛黃半錢(研),蠍稍半個。 主治:初生孩兒眾疾,胎風病。

注唇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五。 組成:白僵蠶(蜜炙)15枚,雄黃(研)半錢,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研)7枚,貝母(去心)7枚,龍腦(研)1字。 主治:嬰兒未滿百日,咳嗽。

注唇膏, 出處:《幼幼新書》卷十引《張氏家傳》。 組成:白僵蠶1兩(去頭足,直者,生,爲末,以薑汁和爲餅子,于火上炙乾,又再爲末,復以汁爲餅子,乾爲度),朱砂2錢(細研,用水1碗浸淘3遍,去黃色,傾紙上候乾,研如粉細)。 主治:小兒常服,永不生風痰症,心無驚,多紅潤,唇臉如丹。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