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左龍丸方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息風止痙:白僵蠶性寒,味辛,歸肝經,具有息風止痙、解毒散結的功效。左龍丸主治小兒驚風,因風邪入絡,引起筋脈拘急、抽搐發熱等症狀,白僵蠶可有效平息痙攣,緩解抽搐。
- 疏散風熱:白僵蠶亦可疏散風熱,清熱解毒。驚風多因風熱上擾所致,白僵蠶可清熱解毒,散風止痙,輔助其他藥物達到治療目的。
左龍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癲癇、驚厥等神經系統疾病。其中的雄黃是一種具有重要藥用價值的礦物藥材,其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具有清熱解毒、驅風止痙的作用。
雄黃在左龍丸中被選用,主要是因為其強效的解毒作用和對神經系統的安定效果。古代中醫認為,癲癇等疾病常與內熱、風邪有關,而雄黃能夠有效消除這些病理因素。此外,雄黃還有促進血液循環、抗菌消炎的作用,能幫助改善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
然而,在使用雄黃時需謹慎,因其含有砷成分,過量可能對人體有害。因此,在臨牀應用上,常需要專業醫師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調配和監測,以達到最佳的療效。總的來說,雄黃的納入是基於其在治療癲癇等疾病方面的獨特藥理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左龍丸》為治療破傷風之傳統方劑,其組方與應用邏輯如下:
一、傳統功效主治
據《普濟方》所載,此方專主「破傷風」,證見筋脈拘急、牙關緊閉、角弓反張等風毒壅滯之候。其配伍特點在於內外兼治,既祛外風,又豁痰通閉,尤注重「漸加藥力至利為度」,以通腑瀉毒為要。
二、組成藥物分析與推理
左蟠龍(炒)
- 即鴿子糞,古人用其炒製後性溫,能走竄通絡、破血逐瘀。破傷風因金瘡感風,風毒內陷血絡,左蟠龍可宣通經絡,散結開閉,為方中君藥。
白僵蠶
- 味辛咸性平,擅祛風化痰,熄風止痙。《本草綱目》謂其「治風痰結滯」,配合左蟠龍增強熄風通絡之效,針對風動痰壅病機。
鰾(炒)
- 魚鰾膠炒製後質黏而滑,古人認為其能「拔毒外出」,兼有滋養筋脈之效,或緩解破傷風之筋脈拘攣。
雄黃
- 辛溫有毒,辟穢解毒,殺蟲驅風。《神農本草經》載其主「寒熱鼠瘻,惡瘡疽痔」,此處用少量以解風毒,為佐使之藥。
加減用巴豆霜
- 若「裡證不已」,加巴豆霜攻逐腑實,取其峻下冷積、開通閉塞之力。「燒餅為丸」緩其烈性,漸加至瀉下為度,體現「通腑則風邪有出路」之理。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動物、礦物藥為主,展現「以毒攻毒」思維:
- 祛風通絡:左蟠龍、僵蠶直入經絡,搜剔風邪。
- 豁痰解毒:雄黃辟穢,鰾膠黏滯痰涎,共逐風毒。
- 通裡攻下:佐巴豆霜瀉下,使風毒從二便出,符合「肺與大腸相表裡」之臟腑理論,峻下以平喘閉。
全方體現「急則治標」原則,集中藥力於破滯、祛風、通閉,為古代應急處治破傷風之峻劑。
傳統服藥法
左蟠龍5錢(炒),白僵蠶5錢,鰾5錢(炒),雄黃1錢。
如里證不已,當於左龍末1半內加巴豆霜半錢,燒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丸,同左龍丸1處合服。每服藥中加1丸,如此漸加服至利為度。
上為細末,燒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5丸,溫酒送下。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左盤龍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左龍丸, 出處:《保命集》卷中。 組成:左蟠龍5錢(炒),白僵蠶5錢,鳔5錢(炒),雄黃1錢。 主治:破傷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