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橘丸

香橘丸

XIANG J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7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脾經 20%
胃經 13%
肝經 13%
大腸經 12%
膽經 7%
心經 6%
腎經 6%
肺經
脾經
胃經
肝經
大腸經
膽經
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香橘丸方劑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潤肺止咳: 杏仁味苦甘,性微溫,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消痰之功效。香橘丸主治咳嗽痰多、胸悶氣喘等症,杏仁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潤肺化痰,緩解呼吸道症狀。

2. 宣肺利氣: 杏仁還具有一定的宣肺利氣作用,可以幫助緩解肺氣鬱滯,改善呼吸功能。香橘丸中加入杏仁,可以起到宣肺利氣、止咳化痰的功效,提升治療效果。

香橘丸中加入巴豆,看似矛盾,實則暗藏玄機。

巴豆性峻,為瀉下藥,可通便排毒。但香橘丸旨在治療咳嗽痰多、胸悶氣喘等症,為何要用此烈性藥物?

原因在於香橘丸所治之病,多因痰濕阻肺,氣機不暢,故需用巴豆以強力瀉下,驅除痰濕,使肺氣通暢,方能達到止咳平喘的效果。

此法看似激進,但巴豆用量極微,且配合其他藥物,可有效發揮其瀉下通便之功,而不傷脾胃,達到治病之目的。

香橘丸中加入青皮,主要出於兩方面的考慮:

  1. 理氣行氣: 青皮味辛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消積化滯的功效。香橘丸常用於治療胸悶、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青皮的加入可以幫助理氣行氣,解除氣滯所致的各種症狀。
  2. 健脾消食: 青皮還能健脾消食,促進消化功能,配合其他藥物,增強香橘丸的療效。此外,青皮還有助於增強腸胃蠕動,緩解便祕,進一步改善消化功能。

香橘丸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效。香橘丸中加入陳皮,有助於理氣健脾,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

2. 和中降逆:陳皮還能和中降逆,對於因脾胃不和引起的嘔吐、腹脹、呃逆等症狀有緩解作用。香橘丸中加入陳皮,可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和中降逆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香橘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香橘丸為古代兒科方劑,主治「小兒四肢腫滿」。此症多因水濕停滯、氣機壅塞所致,常見於小兒脾胃虛弱或飲食不節,導致濕濁內生,流注四肢而見腫脹。方中以行氣逐水、燥濕消脹為治法,透過辛溫通散之藥性,破滯除滿,以達消腫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藥物配伍與功效

  • 杏仁(14個):苦辛微溫,入肺、大腸經,具宣肺降氣、通利水濕之效。肺主通調水道,杏仁能開宣肺氣,助水濕下行,緩解腫滿。
  • 巴豆(14個):辛熱大毒,峻下逐水,破積攻痰。此方用量謹慎(與杏仁等量配伍),取其「斬關奪門」之力,速消水腫積滯,然須配合他藥制其燥烈之性。
  • 青皮、陳皮(各半兩):二者皆屬橘類,青皮疏肝破氣、消積化滯;陳皮理脾燥濕、和胃降逆。合用能調暢肝脾氣機,破滯除脹,從根源化解濕濁停聚。
  • 麩(半升):小麥麩皮,性味甘涼,炒用和中健脾,緩和巴豆之毒性,兼助運化水濕。

2. 炮製與劑型設計

  • 炒製:諸藥同炒至「白」,意在減緩巴豆峻烈之性,並增強溫散之效。
  • 醋糊為丸:醋性收斂,可製約巴豆毒性,丸劑緩釋藥力,避免攻伐太過。
  • 綠豆大丸劑:小兒服藥宜輕靈,綠豆大小便於控制劑量,每服10-20丸,漸消水腫而不傷正。

3. 治療原理

此方以「通泄消脹」為核心,結合三類作用:

  • 逐水(巴豆):直接攻逐停積之水濕。
  • 行氣(青陳皮、杏仁):調暢氣機,氣行則濕化,尤重肝脾兩臟之疏泄與運化。
  • 和中(麩):保護脾胃,緩和峻藥之弊。

佐以「冷生薑湯」送服,生薑溫中止嘔,協同諸藥外散水氣;冷服則防藥性過燥,兼制巴豆熱毒。全方攻補兼施,標本兼顧,契合小兒「易虛易實」之體質特點。


總結

香橘丸之設計,體現古代醫家對「小兒腫滿」病機的深刻理解:以巴豆為君,速去水邪;青陳皮為臣,理氣消滯;杏仁、麩為佐,宣肺健脾。其配伍嚴謹,劑量精當,攻邪而不忘護正,堪稱峻藥緩用之範例。

傳統服藥法


杏仁14個,巴豆14個,青皮半兩,陳皮半兩,麩半升。
上一處炒白,為細末,醋糊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10-20丸,冷生薑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應注意用量,並且要遵醫囑服用。

相關疾病


氣喘胃潰瘍胃及十二指腸炎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蛔蟲病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嘔吐胃下垂噯氣腹瀉無尿及少尿多痰眼睛模糊噁心反胃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香橘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六。 組成:杏仁14個,巴豆14個,青皮半兩,陳皮半兩,麸半升。 主治:小兒四肢腫滿。

香橘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九。 組成:青橘皮(去白)2兩,肉豆蔻2兩,黑牽半兩,木香(銼)半兩。 主治:寬中快膈,消化乳食。主治:小兒脾胃挾傷,心腹脹滿,胸膈不快,哽氣喘祖,小便不利。

香橘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九。 組成:陳橘皮(湯浸,去白,焙)2兩,丁香半兩,訶黎勒皮半兩,甘草(炙)半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 主治:和胃氣。主治:小兒洞泄,心腹脹痛,不思奶食。

香橘丸,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二。 組成: 香橘丸(《魏氏家藏方》卷二。)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二。組成:香附子(去毛)、橘皮(去白)、生薑各等分。主治:降氣消痰,寬中快膈。 。 主治:降氣消痰,寬中快膈。

香橘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四。 組成:木香1分,青橘皮(去白,鹽炒)半兩,檳榔(銼)半兩,半夏(湯洗7遍,去滑)1分,白礬(熬令汁枯)1分,牽牛子(炒)3分。 主治:留飲宿食,腹脅脹滿,不喜飲食;膈痰結實,脅膈不利,頭目昏眩。

香橘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七。 組成:丁香皮6錢,青橘皮(去白,焙)半兩,硇砂(研細,水飛)1分,木香半兩,京三棱半兩,蓬莪朮(炮,銼)半兩,縮砂仁半兩,桂(去粗皮)半兩,陳橘皮(去白,焙)半兩,巴豆22枚(去皮,同烏梅一處搗令勻爛),烏梅(和核用)2兩。 主治:胃寒腸熱,腹脹泄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