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陰除濕湯

ZI YIN CHU SH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8%
心經 17%
肺經 14%
脾經 11%
腎經 9%
膽經 8%
胃經 7%
心包經 6%
三焦經 2%
大腸經 2%
膀胱經 1%
肝經
心經
肺經
脾經
腎經
膽經
胃經
心包經
三焦經
大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滋陰除濕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活血止痛: 川芎味辛性溫,具有疏散風寒、活血止痛的功效。滋陰除濕湯主要用於治療濕邪困脾、脾虛不運所致的肢體沉重、倦怠乏力等症狀。川芎可以疏散風寒,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肢體沉重,緩解疼痛,提高療效。
  2. 引藥入肝,促進藥效: 川芎入肝經,能引導藥力向下走,更好地發揮滋陰除濕湯滋陰清熱、健脾利濕的作用。同時,川芎還能夠疏通經絡,改善肝氣鬱滯,進一步增強藥效。

滋陰除濕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原因有二:

  1. 滋陰補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養血滋陰之效。對於因濕邪困脾,脾氣虛弱,導致氣血不足,面色蒼白,乏力倦怠等症狀,當歸可起到滋陰補血,改善氣血運行,緩解濕邪困脾的功效。
  2. 活血化瘀:當歸不僅能補血,也能活血化瘀。濕邪阻滯,可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瘀血阻滯。當歸能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濕邪排出,從而達到除濕的目的。

因此,在滋陰除濕湯中加入當歸,可起到滋陰補血、活血化瘀的雙重功效,有效改善濕邪困脾導致的諸多症狀。

滋陰除濕湯中加入白芍,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養血柔肝: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止痛調經的功效。此湯方旨在滋陰除濕,而肝主疏泄,若肝陰不足,則易導致濕邪困脾,影響脾胃運化。白芍滋養肝陰,有助於疏泄肝氣,協調脾胃功能,進一步達到除濕效果。
  2. 緩解濕熱: 白芍性微寒,可緩解濕熱造成的煩躁、口渴等症狀。濕熱侵襲人體,易導致氣血瘀滯,白芍可養血活血,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緩解濕熱引起的症狀,進一步提升除濕效果。

滋陰除濕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血:熟地黃性溫,味甘,歸腎、肝經,具有滋陰補血、填精益髓的功效。因濕邪易傷陰,導致氣血不足,而熟地黃能補益氣血,陰血充盈,則可有效抵抗濕邪侵襲。
  2. 兼顧脾腎:滋陰除濕湯常用於脾腎兩虛、濕氣困脾之症。熟地黃能補益腎陰,而腎陰充盈則可促進脾陽運化,利水除濕,進一步改善濕邪困脾的症狀。

滋陰除濕湯中加入柴胡,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 疏肝解鬱,調和氣機: 柴胡性微寒,入肝經,具有疏肝解鬱、升陽舉陷之功效。濕邪困脾,易導致氣機鬱滯,肝氣不舒。柴胡可疏解肝鬱,使氣機疏暢,利於脾胃運化水濕。

二、 引濕上行,配合其他藥物: 滋陰除濕湯旨在滋陰清熱、健脾利濕。柴胡可引濕上行,將濕邪引導至上焦,配合其他藥物如黃芪、茯苓等,達到祛濕利水之效。

因此,柴胡在滋陰除濕湯中起到疏肝解鬱、調和氣機,以及引濕上行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滋陰除濕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 黃芩味苦寒,入肺、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解毒消腫之功效。滋陰除濕湯多用於治療濕熱內蘊導致的疾病,黃芩可清熱瀉火,抑制濕熱之邪,達到除濕的效果。
  2. 降火止咳: 黃芩除了清熱瀉火外,還有降火止咳的作用。部分滋陰除濕湯用於治療肺熱咳嗽,而黃芩可清肺熱,止咳化痰,輔助治療。

總而言之,黃芩在滋陰除濕湯中發揮清熱瀉火、除濕降火的作用,有助於治療濕熱內蘊、肺熱咳嗽等病症。

滋陰除濕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理氣燥濕: 陳皮味辛、苦,性溫,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滋陰除濕湯多用於脾虛濕盛、氣機不暢的病症,陳皮可疏肝理氣,促進脾胃運化,利濕化痰,使藥效更佳。

二、 調和藥性: 滋陰除濕湯常配伍一些寒涼藥物,如生地、麥冬等,容易損傷脾胃陽氣。陳皮溫中散寒,可以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氣過盛,防止藥物副作用的產生。

滋陰除濕湯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滋陰降火:知母味苦性寒,入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其能清肺熱,降胃火,並滋養腎陰,對於陰虛火旺、熱病傷津等症狀,可起到滋陰降火的作用。
  2. 利濕化痰:知母同時具有利濕化痰的作用。濕熱蘊結於內,可導致痰濕阻滯,知母能清熱利濕,並化解痰濕,使痰液易於排出,達到除濕的效果。

綜上所述,知母在滋陰除濕湯中,可起到滋陰降火、利濕化痰的雙重功效,有助於改善陰虛火旺、濕熱蘊結等病症。

滋陰除濕湯中加入川貝母,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潤肺止咳,清熱化痰: 川貝母味甘微苦,性寒,入肺經,能清熱潤肺,化痰止咳,對於因熱燥傷肺、痰熱鬱肺引起的咳嗽、喘息等症狀有良好療效。
  2. 清熱除濕: 川貝母不僅潤肺止咳,更具有清熱除濕的功效,可緩解濕熱蘊肺、痰濕阻絡所致的咳嗽、胸悶、氣短等症狀。

因此,川貝母在滋陰除濕湯中扮演著潤肺止咳、清熱化痰、除濕的重要角色,有助於平衡體內陰陽,達到滋陰除濕的目的。

滋陰除濕湯中加入澤瀉,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1. 利水滲濕:澤瀉味甘性寒,入膀胱經,能利水滲濕,排除體內過多水分,對於濕邪困脾、水濕停滯所致的症狀,如水腫、小便不利、腹脹等,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2. 滋陰降火:澤瀉性寒,能清熱降火,對於陰虛火旺、內熱較盛的患者,也能起到滋陰清熱的作用,避免單純利水滲濕而損傷陰液。

因此,滋陰除濕湯中加入澤瀉,既能利水滲濕,又能滋陰降火,達到清熱利濕、滋陰潤燥的效果。

滋陰除濕湯中加入地骨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滋陰降火: 地骨皮味甘性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對於因熱邪傷陰導致的口渴、皮膚乾燥、發熱、咳嗽等症狀,地骨皮能有效緩解,滋陰降火,平衡陰陽。
  2. 清熱除濕: 地骨皮能清熱利濕,對於濕熱蘊結體內,引起皮膚濕疹、瘡瘍、水腫等病症,能起到清熱除濕的作用。同時,地骨皮還能涼血止血,對於濕熱蘊結引起的出血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滋陰除濕湯中加入地骨皮,可起到滋陰降火、清熱除濕的功效,達到治療濕熱內蘊、陰虛火旺等病症的目的。

滋陰除濕湯中包含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1.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減輕副作用的作用。滋陰除濕湯中可能包含一些寒涼藥材,甘草可以中和寒性,避免傷脾胃。
  2. 增強療效:甘草具有一定的補氣作用,可以輔助滋陰藥材,加強滋陰效果,同時也能緩解濕邪對脾胃的損傷,有利於除濕。

甘草在滋陰除濕湯中,發揮著重要的調節作用,使其藥性更為平和、療效更佳。

主治功效


滋陰除濕湯

滋陰除濕湯是中醫方劑的一種,主治鶴口疽的初期症狀,如早晨怕冷,晚上發熱,病情白天較輕,晚上較重,很像瘧疾。以下是滋陰除濕湯的成分和功效介紹:

甘草

  • 性味:甘平
  • 歸經:脾、肺、心經
  • 功效: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

白芍

  • 性味:苦、微寒
  • 歸經:肝、脾經
  • 功效: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

柴胡

  • 性味:苦、微寒
  • 歸經:肝、膽經
  • 功效:散風熱、發汗解表、止咳化痰、平肝息風、補陽、清熱瀉火、疏肝解鬱等。

陳皮

  • 性味:溫,味苦、辛
  • 歸經:脾、肺經
  • 功效: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

川貝母

  • 性味:微苦、甘
  • 歸經:肺經
  • 功效:清肺熱、化痰、潤肺、止咳、平喘、鎮咳、祛痰、散結、清熱解毒、安神等。

川芎

  • 性味:辛、溫
  • 歸經:肝、膽經
  • 功效: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

當歸

  • 性味:甘、辛,溫
  • 歸經:肝、心、脾經
  • 功效: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

地骨皮

  • 性味:寒、甘
  • 歸經:肺、胃經
  • 功效:清虛熱、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止血等。

黃芩

  • 性味:苦、寒
  • 歸經:肺、大腸經
  •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

熟地黃

  • 性味:甘、溫
  • 歸經:肝、腎經
  • 功效:補血、滋陰、益精、補腎、滋補養生等。

澤瀉

  • 性味:甘、寒
  • 歸經:腎、膀胱經
  • 功效: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澀精止遺、強筋骨、止嘔、清熱利濕等。

知母

  • 性味:苦、寒
  • 歸經:肺、胃經
  • 功效: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等。

總結

滋陰除濕湯是一種中醫方劑,由多種中藥材組成,具有清熱利濕、健脾利水的功效。臨牀上常用於治療鶴口疽的初期症狀,如早晨怕冷,晚上發熱,病情白天較輕,晚上較重,很像瘧疾等疾病。

傳統服藥法


生地30克,元參12克,當歸12克,丹參15克,茯苓9克,澤瀉9克,白鮮皮9克,蛇床子9克。
滋陰養血,除濕止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2. 本方服用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3. 本方服用期間,應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相關疾病


口唇濕爛肛周瘡毒皮膚糜爛瘧疾濕疹癤和癰麻疹膿痂疹天疱瘡

相同名稱方劑


滋陰除濕湯, 出處:《外科正宗》卷四。 組成:川芎1錢,當歸1錢,白芍1錢,熟地1錢,柴胡8分,黃芩8分,陳皮8分,知母8分,貝母8分,澤瀉5分,地骨皮5分,甘草5分。 主治:鶴口疽初起,朝寒暮熱,日輕夜重,如瘧。

滋陰除濕湯, 出處:《朱仁康臨床經驗集》。 組成:生地30g,元參12g,當歸12g,丹參15g,茯苓9g,澤瀉9g,白鮮皮9g,蛇床子9g。 主治:滋陰養血,除濕止癢。主治:亞急性濕疹,慢性陰囊濕疹,天皰瘡等反復不癒,日久傷陰耗血,舌淡苔淨或光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