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行瘀煎中包含紅花,主要是因為紅花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紅花味辛、性溫,入心、肝經,具有活血通經、散瘀止痛的功效。其主要成分紅花醌類物質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環,促進血液循環,從而達到活血化瘀的效果。
在行瘀煎中,紅花與其他藥材配合,可以起到更佳的活血化瘀作用,有助於治療血瘀所致的各種病症,例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經閉痛經等。
行瘀煎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當歸性溫,味甘辛,歸肝、心、脾經。其活血化瘀之效,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有助於治療各種瘀血阻滯所致的病症。行瘀煎通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而當歸的活血化瘀作用能有效促進傷處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 補血養血:當歸還具備補血養血之功效,能滋養血脈,改善血虛所致的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心悸失眠等症狀。行瘀煎中加入當歸,可兼顧補血與活血,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行瘀煎方中加入白芍,主要是為了緩解瘀血所致的疼痛和僵硬。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緩中止痛、斂陰止汗之功效。
在行瘀煎中,白芍的加入可以抑制肝氣鬱結,舒緩經絡瘀阻,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同時,白芍還能滋養肝血,改善血虛,進一步促進瘀血的消散。此外,白芍還可緩解疼痛所致的肌肉痙攣,使氣血流通,進一步改善瘀血狀態。
行瘀煎中加入桂枝,主要原因如下:
- 溫經散寒,活血通絡:桂枝性溫,入心、脾、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絡之效。行瘀煎多用於瘀血阻絡,寒凝血瘀之症,桂枝可溫經散寒,促進血液循環,幫助瘀血消散。
-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桂枝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可協調藥性,增強療效。例如,桂枝可與桃仁、紅花等活血化瘀藥物相配伍,促進血行,使藥效更佳。
行瘀煎中加入山楂,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消積化瘀: 山楂味酸甘,性微溫,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化積、活血化瘀之效。對於瘀血阻滯,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山楂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供血,達到消瘀止痛的作用。
2. 改善血脂: 山楂含有豐富的黃酮類化合物,具有降脂作用,可降低血脂水平,改善血液循環,進而促進瘀血消散,達到行瘀通絡的效果。
行瘀煎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梔子味苦寒,入心、肝、肺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利濕退黃的作用。在行瘀煎中,梔子主要發揮清熱涼血的作用,用以緩解瘀血阻滯所致的發熱、疼痛、腫脹等症狀。同時,梔子也能抑制血栓形成,促進血液循環,輔助行瘀通絡。
此外,梔子還可與其他藥材如當歸、川芎等協同作用,增強活血化瘀的效果,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行瘀煎方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與方劑整體目標一致。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膽、心包經。其活血化瘀作用主要體現在疏通經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瘀血阻滯造成的疼痛,同時亦能散寒止痛,對於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具有良好的緩解效果。因此,在行瘀煎中加入川芎,可以增強其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提升治療效果。
行瘀煎中加入蘇木,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活血化瘀: 蘇木味甘苦,性涼,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涼血解毒的功效。其主要成分蘇木素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情況。
2. 改善疼痛: 行瘀煎多用於治療血瘀引起的疼痛,而蘇木具有止痛作用,能緩解因血瘀引起的疼痛症狀。
總而言之,蘇木在行瘀煎中起到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血瘀引起的各種症狀。
行瘀煎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行瘀煎方中多用辛溫燥烈之品,容易耗傷陰血,而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胃經,具有緩和藥性、調和脾胃、益氣和中之效,可避免藥性過於峻猛,保護脾胃,防止燥烈傷陰。
2. 減輕毒性: 某些藥材如桃仁、紅花等,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但也具有一定的毒性,甘草具有解毒作用,可減輕藥物毒性,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主治功效
行瘀煎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症狀
根據《產科發蒙》的記載,行瘀煎主要用於治療產後血瘀相關的症狀,包括:
- 產後血暈: 產婦因瘀血阻滯,惡露不下,導致的頭暈、昏迷等症狀。
- 惡露不下: 產後惡露排出不暢或停止。
- 兒枕痛(血枕痛): 產後子宮收縮不良,瘀血積聚於子宮內引起的下腹部疼痛,如針刺、刀割、絞痛,可伴有汗出、呻吟、口渴喜熱飲等症狀。
- 小腹硬滿、疼痛: 瘀血停留於小腹,導致腹部硬滿、疼痛。
- 小便淋瀝澀痛: 瘀血阻滯膀胱,或子宮下墜壓迫尿道,導致小便不利,疼痛。
- 瘀血相關的其他症狀: 如產後發狂、寒戰交牙等,若由瘀血引起,也可考慮使用行瘀煎。
治療原理
行瘀煎的組成為:紅花、當歸、白芍、桂枝、山楂、梔子、川芎、蘇木、甘草。
從藥物組成分析,行瘀煎的治療原理主要為活血化瘀、行氣止痛、調和氣血:
活血化瘀:
- 紅花、蘇木: 為方中主藥,具有強力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作用,可消除瘀血,促進惡露排出。
- 當歸、川芎: 活血行氣,當歸還能補血調經,川芎兼能止痛調經。
- 山楂: 消食化積,同時具有活血散瘀的功效,可增強活血化瘀之力。
- 接骨木(片中未直接列出但被強調): 能通瘀血,對產後惡露不下有效。
行氣止痛:
- 川芎: 行氣活血,為血中之氣藥,善於行氣止痛。
- 白芍: 養血柔肝,緩急止痛,可緩解子宮收縮引起的疼痛。
溫通經脈:
- 桂枝: 溫通經脈,發汗解表,有助於散寒止痛,促進血液循環。
清熱利濕:
- 梔子: 清熱利濕,涼血解毒,可防止瘀血化熱,兼治小便不利。
調和諸藥:
- 甘草: 調和諸藥,益氣和中,使藥效更加平和。
總結
行瘀煎以活血化瘀藥物為主,配伍行氣、溫通、清熱、補益之品,針對產後瘀血阻滯的病機,達到活血化瘀、行氣止痛、調和氣血的功效。通過促進瘀血排出,緩解疼痛,改善產後血暈、惡露不下、兒枕痛等症狀。
值得注意的是,古文特別提到方中接骨木和山楂子的重要性,強調這兩味藥能通瘀血和消滯血,是方劑發揮療效的關鍵。
此外,根據不同病情,行瘀煎常與其他方劑合用,例如:
- 與牛膝散合用,加強活血化瘀、引血下行的作用。
- 與獨行散合用,增強活血止痛的效果。
- 與龍飛丸合用,用於大便不通兼有瘀血的情況。
- 與四物加大黃湯合用,用於產後不大便數日且小腹疼痛。
因此,在臨床應用時,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辨證施治,靈活運用。
傳統服藥法
接骨木、紅花、當歸、芍藥、桂枝、山楂子、梔仁、川芎、蘇木、甘草。
水煎,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行瘀煎, 出處:《産科發蒙》卷三。 組成:接骨木、紅花、當歸、芍藥、桂枝、山楂子、梔仁、川芎、蘇木、甘草。 主治:産後血暈,惡露不下,及兒枕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