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餘湯

JIE Y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1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脾經 15%
胃經 13%
心經 11%
肝經 11%
膽經 7%
心包經 4%
腎經 4%
膀胱經 3%
大腸經 3%
小腸經 2%
三焦經 2%
肺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膽經
心包經
腎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4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解餘湯 」

主治功效: 因傷寒所引起的疾病已經超過一段時間沒有改善或消失,出現發燒或體溫忽冷忽熱,嘴巴乾澀,舌頭乾燥的情況。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1. 黃芩: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

  2. 柴胡: 散風熱,發汗解表,止咳化痰,平肝息風,補陽,清熱瀉火,疏肝解鬱。

  3. 葛根: 散風熱,發汗解表,止血,生津止渴,解酒毒,透疹,止瀉,清熱解毒。

  4. 前胡: 清化熱痰,止咳化痰,散風熱,降氣。

  5. 枳殼: 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

  6. 赤芍: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利水消腫,補腎,清熱利尿,止血,活絡止痛,補血養肝。

  7. 桔梗: 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

  8. 連翹: 清熱瀉火,散風熱,清熱解毒,散結,排膿,利水消腫,止嘔等功效。

  9. 甘草: 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10. 薄荷: 發汗解表,清利咽喉,透疹,止血,降氣,透疹,疏肝解鬱,清熱解毒,消暑。

  11. 茯苓: 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12. 半夏: 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

  13. 川芎: 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濕,補血,強筋骨。


總結

中藥方劑「 解餘湯 」主要由黃芩、柴胡、葛根、前胡、枳殼、赤芍、桔梗、連翹、甘草、薄荷、茯苓、半夏、川芎等中藥組成。具有清熱解毒,疏風散寒,止咳化痰,活血化瘀,利水消腫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因傷寒所引起的疾病已經超過一段時間沒有改善或消失,出現發燒或體溫忽冷忽熱,嘴巴乾澀,舌頭乾燥的情況。

方劑組成解釋


  • 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柴胡:疏散風熱,解表退熱。
  • 葛根:解肌退熱,生津止渴。
  • 前胡:宣肺止咳,利咽開音。
  • 枳殼:理氣寬中,行氣止痛。
  • 赤芍:清熱涼血,活血止痛。
  • 桔梗:宣肺利咽,化痰止咳。
  • 連翹: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 甘草:緩急和中,調和諸藥。
  • 薄荷: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 茯苓:利水滲濕,健脾益胃。
  • 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
  • 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不可自行服用。
  • 本方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藥物性肝損傷。

相關疾病


身體發低熱口乾口渴

相同名稱方劑


解餘湯, 出處:《觀聚方要補》卷一引《孝慈備覽》。 組成:黃芩1錢,柴胡1錢,乾葛1錢,前胡6分,枳殼6分,赤芍5分,桔梗5分,連翹5分,甘草3分,薄荷3分,茯苓2錢,半夏2錢,川芎1錢。 主治:傷寒過經不解,發熱或潮熱,口乾舌燥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