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餘湯

JIE Y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1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1%
脾經 14%
胃經 13%
肝經 12%
心經 11%
膽經 7%
心包經 4%
大腸經 3%
膀胱經 3%
小腸經 3%
腎經 2%
三焦經 2%
肺經
脾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膽經
心包經
大腸經
膀胱經
小腸經
腎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9

方劑組成解釋

解餘湯中包含黃芩,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瀉火: 黃芩味苦寒,入肺、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解毒消腫之效。解餘湯常用於治療熱毒蘊結、餘熱未清之症,黃芩可以有效清熱解毒,幫助機體恢復正常功能。
  2. 抑菌止瀉: 黃芩具有抑菌作用,能抑制腸道致病菌的生長繁殖,對於治療熱毒引起的腹瀉具有顯著療效。解餘湯中加入黃芩,可以有效止瀉,緩解患者的不適症狀。

解餘湯中包含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和解少陽:柴胡味苦辛,性微寒,具有疏肝解鬱、和解少陽之功效。解餘湯多用於治療肝氣鬱結、脾胃不和所致的胸脇脹痛、脘腹痞滿、食慾不振、口苦泛酸等症。柴胡能疏肝解鬱,調和肝脾,使氣機疏通,從而緩解肝鬱所致的諸症。
  2. 配合其他藥物,協同作用:解餘湯中常配伍其他藥物,如黃芩、梔子、半夏等,共同發揮治療作用。柴胡能與這些藥物相輔相成,發揮疏肝解鬱、清熱利濕、和胃降逆等功效,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解餘湯中包含葛根,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解肌發表:葛根具有解表散寒、生津止渴之效,可以疏散風邪,緩解因風寒所致的發熱、頭痛、鼻塞等症狀。解餘湯常用於治療風寒濕痺、肢體疼痛,葛根的解表作用有助於排除體內寒邪,改善患者的症狀。
  2. 通絡止痛:葛根具有一定的通絡活血作用,可以改善血脈流通,緩解肌肉和關節的疼痛。解餘湯常用於治療風寒濕痺、筋骨疼痛,葛根的通絡止痛作用可以配合其他藥材,協同作用以達到更好的療效。

解餘湯中包含前胡,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疏散風寒,止咳化痰:前胡性微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宣肺止咳之效。對於風寒束肺所致的咳嗽、痰多、胸悶等症狀,前胡可有效緩解。

2. 調和脾胃,利水消腫:前胡兼具健脾和胃、利水消腫的作用。在解餘湯中,前胡可以幫助脾胃運化水濕,減少水腫,並促進體內水液的代謝,達到利水消腫的效果。

因此,前胡在解餘湯中起到疏散風寒、止咳化痰、調和脾胃、利水消腫的作用,是該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

解餘湯中包含枳殼,主要原因有二:

  1. 疏肝理氣: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脾經。其具有疏肝理氣、消食降逆之效。解餘湯中常因肝氣鬱結、脾胃不和而造成腹痛、便祕等症狀,枳殼可幫助疏解肝氣,促進脾胃運化,緩解症狀。
  2. 行氣導滯:枳殼能促進腸胃蠕動,有助於排除積滯,緩解腹脹、便祕等問題。解餘湯中常因飲食積滯、氣機阻滯而造成消化不良,枳殼可以幫助行氣導滯,促進消化吸收,改善便祕。

解餘湯中包含赤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涼血止痛: 赤芍性寒,味苦酸,入肝、心經,具有清熱涼血、散瘀止痛之功效。解餘湯主治熱毒壅滯,血瘀不通所致的各種疼痛,赤芍可清熱涼血,散瘀止痛,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2. 活血化瘀: 赤芍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改善血瘀不通,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疼痛。解餘湯中其他藥物如川芎、桃仁等也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赤芍與之配合,可以加強活血化瘀的效果。

解餘湯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利咽:桔梗味辛、甘,性平,歸肺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止咳的功效。解餘湯常用於治療咳嗽痰多、咽喉腫痛等症,桔梗的宣肺作用可幫助緩解氣道阻塞,促進痰液排出,利咽止痛。
  2. 升提藥力:桔梗具有升提藥力的作用,可以將其他藥材的藥力向上引至上焦,更好地發揮解餘湯的治療效果。同時,桔梗還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幫助藥力更快地到達病竈部位。

解餘湯中加入連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連翹味苦性寒,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功效。解餘湯多用於治療溫熱病、熱毒熾盛、咽喉腫痛等症狀,而連翹能有效清熱解毒,緩解病症。
  2. 疏散風熱: 連翹兼具疏散風熱之效。對於因風熱所致的咽喉腫痛、咳嗽等症,連翹能起到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作用,有助於改善病症。

因此,解餘湯中加入連翹,可發揮其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協同其他藥物,更好地治療溫熱病、熱毒熾盛等病症。

解餘湯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解餘湯中多用苦寒藥物,容易損傷脾胃,而甘草可以緩和藥性,保護脾胃,防止藥物對人體造成過大的副作用。
  2. 增強藥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物的藥效,使其更好地發揮作用。解餘湯主要用於治療濕熱、暑濕等症狀,甘草可以配合其他藥物,更有效地清熱利濕、解毒消腫。

解餘湯中加入薄荷,主要是因為薄荷具有以下兩個作用:

  1. 清熱解暑: 薄荷性涼,味辛,能清利頭目,疏散風熱,對於暑熱引起的發熱、頭痛、口渴、胸悶等症狀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2. 疏散風熱: 薄荷能疏散風熱,對於風熱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也有一定療效。

解餘湯以清熱解暑、疏散風熱為主要功效,加入薄荷可以增強藥效,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解餘湯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有二:

1. 健脾利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解餘湯多用於治療脾虛濕困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大便溏泄等症,茯苓可健脾利濕,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緩解上述症狀。

2. 滲濕利水: 茯苓亦有滲濕利水之功,可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體外,有助於消除水腫,改善小便不利等症狀。解餘湯中往往還會配合其他利水藥物,茯苓可輔助利水,增強療效。

解餘湯中包含半夏,主要原因如下:

  1. 降逆止嘔: 半夏性味辛溫,入脾胃經,能燥濕化痰,降逆止嘔。解餘湯常用於治療脾胃濕熱,痰濁阻滯,導致的食慾不振、嘔吐、腹脹等症狀,半夏可有效解除胃氣上逆,緩解嘔吐症狀。
  2. 消痰散結: 半夏具有消痰散結之效,能化解痰濕,解除脾胃氣機阻滯。解餘湯中常配合其他化痰藥物,如陳皮、茯苓等,共同達到化痰消積、通暢氣機的效果,改善因痰濕阻滯引起的消化不良、腹脹等問題。

解餘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止痛: 川芎味辛、性溫,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解餘湯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川芎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2. 升陽舉陷: 川芎亦有升陽舉陷之效,能改善氣血運行不暢,提升陽氣,對於因氣血不足導致的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等症狀也有一定療效。解餘湯中加入川芎,有助於整體藥效的提升,使藥效更全面。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解餘湯 」

主治功效: 因傷寒所引起的疾病已經超過一段時間沒有改善或消失,出現發燒或體溫忽冷忽熱,嘴巴乾澀,舌頭乾燥的情況。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1. 黃芩: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

  2. 柴胡: 散風熱,發汗解表,止咳化痰,平肝息風,補陽,清熱瀉火,疏肝解鬱。

  3. 葛根: 散風熱,發汗解表,止血,生津止渴,解酒毒,透疹,止瀉,清熱解毒。

  4. 前胡: 清化熱痰,止咳化痰,散風熱,降氣。

  5. 枳殼: 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

  6. 赤芍: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利水消腫,補腎,清熱利尿,止血,活絡止痛,補血養肝。

  7. 桔梗: 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

  8. 連翹: 清熱瀉火,散風熱,清熱解毒,散結,排膿,利水消腫,止嘔等功效。

  9. 甘草: 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10. 薄荷: 發汗解表,清利咽喉,透疹,止血,降氣,透疹,疏肝解鬱,清熱解毒,消暑。

  11. 茯苓: 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12. 半夏: 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

  13. 川芎: 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濕,補血,強筋骨。


總結

中藥方劑「 解餘湯 」主要由黃芩、柴胡、葛根、前胡、枳殼、赤芍、桔梗、連翹、甘草、薄荷、茯苓、半夏、川芎等中藥組成。具有清熱解毒,疏風散寒,止咳化痰,活血化瘀,利水消腫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因傷寒所引起的疾病已經超過一段時間沒有改善或消失,出現發燒或體溫忽冷忽熱,嘴巴乾澀,舌頭乾燥的情況。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不可自行服用。
  • 本方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藥物性肝損傷。

相關疾病


身體發低熱口乾口渴

相同名稱方劑


解餘湯, 出處:《觀聚方要補》卷一引《孝慈備覽》。 組成:黃芩1錢,柴胡1錢,乾葛1錢,前胡6分,枳殼6分,赤芍5分,桔梗5分,連翹5分,甘草3分,薄荷3分,茯苓2錢,半夏2錢,川芎1錢。 主治:傷寒過經不解,發熱或潮熱,口乾舌燥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