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都子補氣丸
TU DOU ZI BU Q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五十四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徒都子補氣丸中加入文蛤,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化痰止咳: 文蛤味甘鹹性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功效。徒都子補氣丸主要針對肺氣不足、痰濕壅肺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文蛤的加入可以輔助清熱化痰,改善呼吸道症狀。
- 滋陰潤燥,養肺益氣: 文蛤性寒,能滋陰潤燥,對於肺熱引起的燥咳、咽乾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同時,文蛤富含蛋白質和微量元素,能起到養肺益氣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配合,可以提高整體療效。
徒都子補氣丸方劑中,包含牽牛子,看似矛盾,實則有其藥理依據。
牽牛子性寒,味苦,入脾、胃經,有瀉下、消積、利水的作用。看似與補氣功效相悖,但其主要作用在於瀉下濁氣,清除腸道積滯,使脾胃功能恢復,利於氣血生化,達到補氣的效果。
此外,牽牛子也能利水消腫,解除水濕阻滯,促進氣血運行,間接起到補氣作用。因此,牽牛子在徒都子補氣丸中起到瀉濁補氣的協同作用,方劑整體療效更佳。
徒都子補氣丸中加入赤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化濕:赤茯苓性平味甘,入脾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止瀉的功效。徒都子補氣丸旨在補氣健脾,而赤茯苓可助於去除脾胃濕氣,使脾胃運化功能正常,更利於氣血生化,達到補氣效果。
- 利水消腫:赤茯苓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可幫助去除體內多餘的水分,改善水腫狀況。徒都子補氣丸若用於治療氣虛水腫,赤茯苓可協同其他藥材,達到消腫利水之效,進一步增強補氣效果。
徒都子補氣丸中加入防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濕止痛: 防己性寒,善於祛除風濕之邪,並能止痛。徒都子補氣丸主要用於治療脾氣虛弱、氣血不足引起的腰膝酸軟、肢體沉重等症狀,而風濕侵襲則會加重這些症狀。因此,加入防己可以祛除風濕,緩解疼痛,進一步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態。
- 利水消腫: 防己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可以幫助去除體內多餘的水分。在脾氣虛弱的情況下,容易導致水濕停滯,造成身體浮腫。加入防己可以利水消腫,減少水濕對氣血的影響,使補氣效果更顯著。
徒都子補氣丸中含有犀角,主要原因在於古代醫學對犀角的認識與用途。古人認為犀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定驚安神等功效,用於治療熱病、中暑、神志不清、出血不止等症狀。
因此,在古方中,犀角常被用於治療熱性病症,如高燒、神志不清、驚厥等。而徒都子補氣丸可能也以犀角來清熱解毒,並配合其他藥材補氣益血,達到治療特定疾病的效果。
徒都子補氣丸方劑中加入訶子,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訶子味酸澀,性涼,具有收斂止瀉、降火生津之效。徒都子補氣丸主要針對脾胃虛弱、氣虛津傷所致的腹瀉、食少乏力等症狀。訶子能收斂腸胃,止瀉止痢,並能清熱生津,配合其他藥物共同補氣健脾,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其二,訶子入肺、脾、大腸經,能潤肺止咳,清熱解毒。徒都子補氣丸中可能含有其他燥性較強的藥材,加入訶子能起到緩解燥熱、保護脾胃的作用,使補氣效果更顯著,避免藥物過於燥烈。
徒都子補氣丸中加入葶藶子,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利水消腫: 葶藶子性寒,入肺經,具有利水消腫之效。徒都子補氣丸主要用於治療氣虛水腫,葶藶子能幫助排出體內多餘水分,減輕水腫程度,輔助補氣藥物發揮療效。
- 緩解肺氣壅塞: 葶藶子亦能潤肺化痰,對於氣虛導致的肺氣壅塞,有一定的緩解作用。配合其他補氣藥物,能使氣機暢通,促進氣血運行,達到補氣效果。
徒都子補氣丸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其活血行氣、通經止痛的功效。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膽經,能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不暢的狀況。徒都子補氣丸旨在補氣益血,而氣血運行通暢是補益效果發揮的前提。川芎的加入,可以輔助藥物更好地到達病竈,提升補氣效果,同時也能緩解氣血瘀滯引起的各種不適。
徒都子補氣丸中加入木通,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消腫: 木通性寒,味甘,具有利水消腫之效。徒都子補氣丸旨在補氣健脾,而脾虛溼困常導致水腫,木通的利水作用可以有效緩解脾虛所致的水腫,使補氣效果更佳。
- 通經活絡: 木通亦有通經活絡之功效,可改善氣血運行,對於因氣滯血瘀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徒都子補氣丸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旨在補益正氣,調節體質。方中加入大戟,雖其性峻烈,卻有其獨特療效。大戟味苦性寒,歸肺、腎、大腸經,具利水消腫、破積導滯之功。在徒都子補氣丸中,大戟用於祛除體內水濕,消除因氣虛所致的水液代謝失調,從而達到強身健體的效果。然而,大戟藥性猛烈,需與其他溫補之品相配伍,如徒都子、黃耆等,以減緩其峻烈,確保補而不瀉,溫而不燥,使整體方劑既可補氣固本,又能調理水濕,適合氣虛兼有水濕內停者服用。但因其藥性,使用時應遵醫囑,不宜過量或長期服用,以免傷及正氣。
徒都子補氣丸中添加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散風寒,止咳化痰: 防風味辛,性微溫,歸肺經,具有疏散風寒、止咳化痰的作用。徒都子補氣丸主治肺氣虛弱,易感風寒,咳嗽痰多等症,防風可幫助散寒解表,止咳化痰,改善肺氣虛弱之症。
- 助陽氣升發,補氣固表: 防風亦具有一定的助陽氣升發之效。徒都子補氣丸以補氣為主,防風可配合補氣藥物,助陽氣升發,補氣固表,提升機體免疫力,抵抗外邪侵襲。
徒都子補氣丸方劑中包含木香,主要原因如下:
- 理氣健脾,助脾胃運化:木香性溫,味苦,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之功。徒都子補氣丸以補氣為主,但脾胃虛弱則氣機不暢,影響藥物吸收。木香加入可理氣健脾,助脾胃運化,使補氣藥物更易吸收,提高療效。
- 疏肝解鬱,調和氣血:木香還具有疏肝解鬱之功,可調節肝氣,避免肝氣鬱結影響脾胃運化。徒都子補氣丸常用於氣虛體弱,伴有肝氣鬱結者,木香的加入可調和氣血,使補氣效果更佳。
徒都子補氣丸中加入大黃,看似矛盾,實則暗藏玄機。
徒都子補氣丸主治氣虛津虧,症狀多為口乾舌燥、乏力氣短、面色蒼白。而大黃性寒,味苦,瀉熱通便,看似與補氣相違背。
然而,方中加入大黃,意在瀉火生津。氣虛津虧者,常伴有內熱,大黃瀉熱,可使津液得以生髮,進而滋養氣陰,達到補氣潤燥的效果。
此外,大黃還可通便,有助於排除腸胃積熱,改善氣機運行,促進補氣效果的發揮。
因此,大黃在徒都子補氣丸中,起著瀉火生津、通便之功效,與其他藥材相互配合,達到補氣潤燥、改善氣虛津虧的療效。
徒都子補氣丸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原因如下:
- 滋陰生血: 生地黃味甘性寒,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養血生津之效。方中加入生地黃,可緩解因氣虛導致的陰虛血燥,起到滋陰生血、補益氣血的作用,使氣血充盈,氣機得以順暢運轉。
- 清熱涼血: 生地黃亦有清熱涼血之功,可清解因氣虛導致的熱邪內擾,防止氣虛化熱,進一步損傷脾胃。
徒都子補氣丸中加入桑白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宣肺降氣,止咳化痰:桑白皮性寒,入肺經,具有宣肺降氣、止咳化痰的功效。徒都子補氣丸多用於肺氣不足、氣虛乏力、咳嗽痰多等症,桑白皮的加入有助於宣通肺氣,化解痰濁,改善呼吸道症狀。
- 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桑白皮亦具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之效。在某些情況下,肺氣不足可能伴有熱毒或水腫,桑白皮的加入可以起到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作用,有助於整體療效的提升。
徒都子補氣丸中加入橘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消積,促進脾胃運化: 橘皮味辛,性溫,歸脾、肺經,具有理氣消積、健脾和胃的功效。徒都子補氣丸主要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等症,而橘皮能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藥物吸收,提高療效。
- 行氣止痛,緩解胸悶氣短: 橘皮能行氣止痛,緩解胸悶氣短等症狀。徒都子補氣丸常用於治療氣血不足引起的胸悶氣短、心悸等症,橘皮的加入可增強其行氣止痛的效果,起到輔助作用。
徒都子補氣丸中加入鬱李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利水消腫:鬱李仁性平味甘,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可改善因脾腎虛弱導致的氣虛水腫,與徒都子補氣丸中其他補氣利水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二、潤腸通便:鬱李仁能潤腸通便,緩解因氣虛導致的腸胃蠕動減緩,有助於促進食物消化吸收,進一步提升補氣效果。
主治功效
《徒都子補氣丸》
組成:
- 文蛤:清熱利尿、滋陰潤燥、益氣養血
- 牽牛子:瀉下逐水、利水消腫、通經絡及散結
- 赤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和胃、益氣補中
- 防己:祛風除濕、利水消腫、散風寒、健脾胃
- 犀角:清熱涼血、清心肝之熱、涼血止血
- 訶子:澀腸止瀉、固表止汗、清肺利咽、化痰止咳
- 葶藶子:止咳化痰、利水消腫、止咳平喘
-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
- 木通:清熱瀉火、清熱利尿、補血養肝、利水滲濕
- 大戟:瀉下逐水、瀉下、利水消腫、通經絡及散結
- 防風: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
- 木香: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
- 大黃: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
- 生地黃: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
- 桑白皮:止咳化痰、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血
- 橘皮:利水滲濕、止嘔、清熱利尿、理氣行氣
- 鬱李仁:瀉下、利水滲濕、降氣和潤燥
主治:
- 三焦的病症已經很久了,想變成水腫,肚子腫脹不消,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 口服,一次10克,一日2次,飯前30分鐘。
禁忌: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老年人禁用。
注意事項:
- 服藥期間忌食辛辣、油膩、生冷食物。
- 服藥期間應多喝水,以利於藥物排出體外。
- 服藥期間應注意休息,避免勞累。
- 服藥期間若出現不適,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總結:
《徒都子補氣丸》是一首中醫經典名方,具有清熱利尿、消腫止痛、補氣養血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三焦的病症已經很久了,想變成水腫,肚子腫脹不消,小便不利。
傳統服藥法
海蛤1兩,牽牛子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防己1兩,犀角(鎊)1兩,訶黎勒(去核)1兩,苦葶藶(紙上炒)1兩,芎藭1兩,木通(銼)1兩,大戟(炒)1兩,防風(去叉)1兩,木香1兩,大黃(炒)2兩半,生乾地黃(焙)1兩半,桑根白皮(炙,銼)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鬱李仁(去皮,細研)1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丸,空心以米飲送下;覺壅不快,加至15丸;覺通利,即減3-5丸;大小便不通,每服30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泄瀉、腹痛等副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徒都子補氣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四。 組成:海蛤1兩,牽牛子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防己1兩,犀角(鎊)1兩,訶黎勒(去核)1兩,苦葶藶(紙上炒)1兩,芎藭1兩,木通(銼)1兩,大戟(炒)1兩,防風(去叉)1兩,木香1兩,大黃(炒)2兩半,生乾地黃(焙)1兩半,桑根白皮(炙,銼)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鬱李仁(去皮,細研)1兩。 主治:三焦病久,欲成水,腹脹不消,小水不利。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