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散

JIAN P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瘡瘍經驗全書》卷四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4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6%
胃經 21%
肺經 16%
腎經 10%
肝經 9%
心經 5%
三焦經 4%
膀胱經 2%
大腸經 1%
膽經 1%
脾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肝經
心經
三焦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健脾散中加入蓮子,主要基於其健脾益腎、寧心安神之效。

蓮子性平味甘,入脾、腎經,能補脾止瀉,固腎澀精,並具安神之效。脾主運化,為後天之本,脾虛則運化失常,可致腹瀉、食慾不振等症狀。蓮子補脾益腎,能健脾胃,增進食慾,改善消化功能,有助於緩解脾虛所致的各種不適。

此外,蓮子亦能寧心安神,對於心脾兩虛所致的失眠、心悸等症狀也有改善作用。因此,健脾散中加入蓮子,有助於整體提升脾腎功能,改善消化吸收,並起到安神鎮靜的作用。

健脾散中加入砂仁,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理氣和胃:砂仁味辛溫,具有行氣消脹、溫中止痛之效,能有效改善脾胃氣滯所致的脘腹脹痛、食慾不振等症狀。脾胃氣機通暢,方能更好地運化水谷精微,促進消化吸收。
  2. 溫脾止瀉:砂仁溫脾暖胃,可溫陽散寒,對於脾虛寒引起的腹瀉有緩解作用。其溫中行氣之性,還能促進脾胃功能恢復,從根本上解決腹瀉問題。

健脾散方劑中加入香附,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解鬱:香附性味辛、苦、平,具有行氣解鬱、疏肝止痛的功效。脾胃氣機不暢,會導致脾失健運,出現消化不良、腹脹、腹痛等症狀。香附可以理氣解鬱,疏通脾胃氣機,改善脾胃功能,從而達到健脾的作用。
  2. 調和脾胃:香附還能調節脾胃功能,改善脾胃虛弱引起的消化不良、腹瀉等問題。此外,香附還具有一定的止痛作用,可以緩解脾胃氣滯引起的疼痛。

因此,香附在健脾散方劑中具有理氣解鬱、調和脾胃的功效,是健脾散方劑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健脾散方劑中加入藿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化濕止嘔: 藿香性辛溫,具有芳香化濕、理氣止嘔的功效。健脾散主要針對脾胃濕困、運化失常導致的食慾不振、脘腹脹滿、嘔吐等症狀,藿香可以通過化解濕邪,促進脾胃運化,達到止嘔的效果。
  2. 解暑清熱: 藿香還有解暑清熱之效。健脾散除了針對脾胃濕困外,還可用於暑濕困脾,出現口渴、泛惡、頭昏等症狀。藿香能解暑清熱,同時也能和健脾散中的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清熱利濕、健脾和胃的效果。

健脾散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之功效。健脾散旨在健脾益氣、利濕止瀉,茯苓可補脾益氣,並利水滲濕,有助於改善脾胃濕困,達到健脾止瀉之效。
  2. 寧心安神:茯苓除了健脾利濕,還具有寧心安神的功效。健脾散中加入茯苓,可幫助緩解脾虛所致的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使治療效果更加全面。

健脾散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燥濕: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健脾散以健脾益氣為主,而脾喜燥惡濕,陳皮可燥脾胃之濕,使脾胃運化功能正常。
  2. 行氣消脹: 陳皮能行氣消脹,對於脾胃氣滯、脘腹脹滿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健脾散中的其他藥物,如白朮、茯苓等,也具有健脾益氣、滲濕利水之效,與陳皮相輔相成,能更好地起到健脾消脹的作用。

健脾散中加入山藥,是基於山藥的藥性與健脾散功效相輔相成的關係。

山藥味甘性平,具有補脾益氣、滋陰養腎、固精止遺等功效。健脾散主治脾虛食少、消化不良、腹瀉等症,而山藥能補益脾胃,增進食慾,改善消化功能,並能促進營養吸收,與健脾散的功效相一致。

此外,山藥還能滋陰養腎,對脾腎兩虛所致的消化不良也有幫助,因此山藥成為健脾散的重要組成成分,有助於提升藥效,更全面地改善脾胃虛弱的症狀。

健脾散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健脾:蒼朮性溫燥,善於燥濕化痰,對於脾胃濕困、食慾不振、脘腹脹滿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健脾散旨在健脾利濕,蒼朮的燥濕作用可以促進脾胃運化,使水濕排出,達到健脾的效果。
  2. 祛風除濕:蒼朮還具有祛風除濕的功效,對於因風濕所致的肢體痠痛、關節腫脹等症狀亦有緩解作用。健脾散常用於治療脾虛濕盛所致的疾病,而蒼朮的祛風除濕作用可以進一步加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健脾散中加入木香,主要源於其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與方劑整體作用相輔相成。

木香性溫,味苦,入脾、胃經,能行氣止痛,疏肝理氣,並能健脾消食,促進消化吸收。健脾散主治脾虛氣滯,食慾不振,腹脹便溏等症,而木香可有效改善脾胃氣機不暢,增強脾胃消化功能,進一步促進脾胃運化,達到健脾益氣的目的。

健脾散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中散寒:生薑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作用。脾胃虛寒,寒邪阻滯,可導致消化不良、腹痛腹瀉等症狀。生薑溫中散寒,可改善脾胃功能,助消化,緩解腹痛腹瀉。

2. 和胃止嘔:生薑還具有和胃止嘔的作用。脾胃虛寒,寒邪上逆,可導致噁心嘔吐。生薑溫中散寒,可降逆止嘔,緩解嘔吐症狀。

因此,健脾散中加入生薑,可起到溫中散寒、和胃止嘔的作用,有效改善脾胃虛寒引起的消化不良、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等症狀。

健脾散中加入大棗,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補中益氣: 大棗性溫味甘,歸脾胃經,能補中益氣,健脾和胃,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改善脾虛所致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
  2. 調和藥性: 大棗味甘性溫,可調和藥性,緩解其他藥物的燥烈之性,使藥物更易於被人體吸收和利用,提高療效。

因此,健脾散中加入大棗,不僅可以增強藥效,還可起到協調藥性的作用,有利於整體療效的提升。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健脾散 」介紹

中藥方劑「 健脾散 」,主要成分為:蓮子、砂仁、香附、藿香、茯苓、陳皮、山藥、蒼朮、木香、生薑、大棗。

蓮子性味甘澀,入脾腎二經,具有補氣固脫、澀精止泄、清熱生津之功。

砂仁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燥濕、芳香化濕、理氣行氣、止瀉、安胎、健脾胃等傳統代功效。

香附辛散苦降,能理氣解鬱,疏肝理氣,調經止痛,散結消痞。

藿香是一種中藥材,具有燥濕、芳香化濕、止嘔、止咳化痰、祛風除濕、健脾胃等功效。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山藥具有補氣、澀精止遺、補腎、止咳化痰、強筋骨、健脾胃、滋陰、止瀉等功效。

蒼朮具有燥濕健脾、芳香化濕、散風寒、健脾胃、補腎、溫裡溫中、清肝明目、利水滲濕等功效。

木香性溫、味辛,歸脾、胃、大腸經,具有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等功效。

生薑性味辛溫,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等功效。

大棗具有安神助眠、理氣行氣、止瀉、調經、止咳化痰、活血化瘀、益氣補血、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代功效。

主治功效

瘡瘍潰爛後,肚子脹滿,不思飲食。

總結

中藥方劑「 健脾散 」,主要成分為:蓮子、砂仁、香附、藿香、茯苓、陳皮、山藥、蒼朮、木香、生薑、大棗。

傳統服藥法


訶黎勒皮1兩,白朮1兩,人參1兩(去蘆頭),麥糱1兩(炒令微黃),神曲半兩(炒令微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大腹皮半兩(銼),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乾薑3分(炮裂,銼)。
上為粗散。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活血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噯氣肺結核神經性厭食症胃及十二指腸炎胃下垂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

相同名稱方劑


健脾散, 出處:《醫方易簡》卷六。 組成:建蓮1兩6錢(去心),淮山1兩,南豆1兩,白朮5錢,芡實6錢,薏米2兩,川貝母3錢(去心),飯黨5錢。 主治:健脾。主治:癆症。

健脾散, 出處:《普濟方》卷十五。 組成:黃橘皮半兩,人參半兩,獨活1兩,枇杷葉(拭去毛)1兩,甘草1兩,鱉甲(醋炙)1兩。 主治:肝受勞氣,吃肝藥了,恐肝之病氣相移於脾。

健脾散, 出處:《蘇沈良方》卷四。 組成:烏頭(炮)3分,厚朴(薑炙)1分,甘草(炙)1分,乾薑(炮)1分。 主治:胃虛泄瀉,脾泄,老人臟泄。五泄,或青白五色雜下,陳作無時。

健脾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十三。 組成:人參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黃耆(銼)1兩,麥糱(炒黃)1兩,甘草(炙,銼)半兩,面曲(炒令黃)半兩。 主治:脾胃虛冷,水谷遲化,不能飲食。

健脾散,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四。 組成:蓮肉4錢,砂仁4錢,香附3錢,藿香3錢,茯苓3錢,陳皮3錢,山藥3錢,蒼朮3錢,木香1錢,炙草2錢,生薑、棗子(去核)。 主治:瘡瘍潰後,痞滿不食。

健脾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十五引《澹寮》。 組成:生薑1斤(切片,鹽3兩淹半日,焙乾,取4兩),神曲(炒)2兩,麥糱(洗,炒)2兩,陳皮(去白)2兩,草果仁2兩,甘草2兩(或減甘草)。 主治:消食化氣。主治:飲食不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