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化丹
PU HUA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痧喉證治匯言》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寒 (0.37)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普化丹方劑中加入冰片,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冰片性寒,味辛,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有效抑制炎症反應,消炎止痛,對於普化丹治療的各種熱毒症狀,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有良好療效。
- 開竅醒神:冰片具有開竅醒神之效,能通利鼻竅,改善鼻塞、頭昏腦脹等症狀。對於普化丹治療的感冒、鼻炎等疾病,能夠起到輔助作用,緩解症狀。
總體而言,冰片在普化丹方劑中起到清熱解毒、開竅醒神的作用,使其在治療熱毒症狀、改善鼻竅通暢等方面發揮更佳療效。
普化丹中加入豬牙皁,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解毒: 豬牙皁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瘡瘍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
- 活血化瘀: 豬牙皁亦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對於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在普化丹方劑中加入豬牙皁,不僅能加強清熱解毒的效果,還能促進血液循環,進一步緩解症狀。
普化丹中包含銅綠,乃因其具有清熱解毒之效。銅綠,又稱「鹼式碳酸銅」,古人以其製成藥物,主要利用其抗菌特性。
銅綠能抑制細菌生長,對一些皮膚感染及外傷具有療效。此外,其亦能消炎止痛,適用於熱毒壅盛、瘡瘍腫痛等症。
然而,銅綠為有毒物質,使用時應嚴格控制劑量,並由專業醫師指導服用,以免造成不良反應。
普化丹方劑中包含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普化丹中多用辛辣燥烈之藥,易傷脾胃,而甘草可緩和藥性,保護脾胃,避免藥物過於燥烈傷人。
- 增強療效: 甘草本身具有益氣補脾、解毒生津之功效,與其他藥物配伍,可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例如,甘草與黃芪配伍,可增強補氣作用;與芍藥配伍,可增強養血止痛作用。
普化丹方劑中含有硼砂,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硼砂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可治療熱毒蘊結、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
- 殺菌消炎,止癢止癢:硼砂亦具殺菌消炎作用,可治療濕疹、疥瘡等皮膚病,其止癢止癢功效亦有助於緩解皮膚不適。
然而,硼砂屬有毒物質,需遵醫囑使用,不可自行服用或外用,以免造成中毒風險。
普化丹中加入青黛,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清熱解毒: 青黛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效。對於外感熱毒、瘡瘍腫毒、濕疹等症,青黛可有效清熱解毒,消炎止痛。
- 散瘀止痛: 青黛亦具活血化瘀之功,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青黛可散瘀止痛,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普化丹中加入青黛,能夠發揮其清熱解毒、散瘀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普化丹方劑中包含人中白,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人中白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治療因熱毒引起的各種炎症,如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等。普化丹本身也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人中白作為其中一味藥材,可以加強其清熱解毒的作用。
- 活血化瘀:人中白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消腫止痛。普化丹中可能存在一些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藥材,人中白的加入可以增強其活血化瘀的作用,進一步促進傷口癒合。
普化丹方劑中包含芒硝,主要原因如下:
- 瀉熱通便:芒硝性寒,味苦鹹,入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之效。普化丹主治熱毒壅滯,腸胃積熱等症,芒硝可清熱瀉火,通利大便,有助於解除熱毒,緩解便祕。
- 消腫止痛:芒硝亦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熱毒所致的腫痛,芒硝可以清熱解毒,消散腫塊,緩解疼痛。普化丹治療一些伴隨腫痛的熱毒症狀,芒硝的消腫止痛作用有助於緩解患者痛苦。
普化丹中含有雄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解毒殺蟲:雄黃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解毒殺蟲之效。其能驅除體內外寄生蟲,如蛔蟲、蟯蟲等,並能治療蛇蟲咬傷、皮膚病等。在普化丹中,雄黃主要發揮此作用,用以清熱解毒,殺滅病原。
- 祛風止痛:雄黃亦具有祛風止痛之功效。對於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等,雄黃可以起到止痛消腫、活血化瘀的作用。在普化丹中,雄黃的此功效可以減輕患者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普化丹方劑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止痙: 白僵蠶性寒,味辛,具有祛風止痙、化痰散結的功效。對於因風邪入絡、痰濁阻滯所致的驚癇、抽搐、口眼歪斜等症狀,白僵蠶能起到疏風解痙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化痰定驚之效。
- 解毒消腫: 白僵蠶亦具有一定的解毒消腫作用。對於因毒邪入侵所致的瘡瘍腫毒、蛇蟲咬傷等,白僵蠶能起到解毒消腫、止痛生肌的作用。
總之,白僵蠶在普化丹方劑中,發揮著祛風止痙、解毒消腫的功效,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普化丹中含有黃連,主要是因為黃連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瀉、涼血止血的功效。
清熱解毒: 黃連苦寒,能清上焦心火,並能解毒散熱,適用於熱毒熾盛所致的發熱、口渴、咽痛、瘡瘍等症。
燥濕止瀉: 黃連苦寒收斂,能燥濕止瀉,適用於濕熱下注所致的腹瀉、痢疾等症。
涼血止血: 黃連苦寒,能清熱涼血,並能收斂止血,適用於熱毒傷血所致的吐血、衄血、血痢等症。
因此,黃連在普化丹方劑中起到清熱解毒、燥濕止瀉、涼血止血的作用,為治療熱毒熾盛、濕熱下注、熱毒傷血等病症提供有效藥力。
普化丹方劑中加入蒲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利濕,通淋止痛: 蒲黃性味甘平,入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止痛的功效。對於因濕熱下注膀胱所致的尿路感染、小便不利、尿痛等症,蒲黃能起到清熱利濕、通淋止痛的作用,有助於緩解患者的症狀。
2.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蒲黃亦具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對於因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蒲黃能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瘀血,緩解疼痛。
總而言之,蒲黃在普化丹方劑中,既能清熱利濕,又能活血化瘀,與其他藥材配合,共奏通淋止痛之效。
普化丹方劑中包含膽礬,主要源於其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
膽礬性寒,味苦澀,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收斂生肌的功效。對於濕熱所致的瘡瘍腫毒、濕疹瘙癢等症狀,膽礬可有效清熱解毒、燥濕止癢,並促進傷口癒合。
然而,膽礬性寒,毒性較強,需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不可自行服用。
普化丹方劑中加入豬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清熱解毒:豬膽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之功效,可針對濕熱、瘡瘍、皮膚瘙癢等症狀。
二、 通經活絡:豬膽具有通經活絡的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營養供應,對於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等症狀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普化丹中加入豬膽,有助於提升方劑的清熱解毒、通經活絡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普化丹方劑中包含黃柏,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燥濕: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普化丹多用於治療濕熱蘊結、下焦濕熱所致的各種疾病,如尿路感染、陰道炎、濕疹等,黃柏的清熱燥濕作用有助於消除病竈。
二、 抗菌消炎:黃柏中的黃柏素等成分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可抑制多種致病菌的生長,進一步加強普化丹的療效,幫助控制炎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普化丹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普化丹為喉科外用方,專治「喉痧初起」。其主治特徵為:
- 表證階段:惡寒發熱,屬風熱或溫毒侵襲肺衛之象。
- 局部熱毒:咽痛咳嗽,肌肉隱現粟粒狀疹(痧疹初發),反映熱毒壅滯咽喉、外透肌膚之病機。
- 病勢偏上:方以「吹喉」外用,直達病所,針對咽喉腫痛、熱毒蘊結為主要矛盾。
此方適用於「爛喉痧」(類似現代猩紅熱或急性扁桃體炎)初期,以清熱解毒、消腫利咽為核心。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解析
1. 清熱解毒主力
- 黃連、黃柏、山豆根:苦寒直折,清心肺胃火,解咽喉熱毒。
- 青黛、人中白(煅):清肝肺鬱熱,涼血消腫,針對痧疹隱隱。
- 雄黃、硼砂:解毒殺蟲,破結消腫,傳統用於喉痹癰腫。
2. 局部消腫利咽
- 冰片、牙皂:辛香走竄,開關通竅。冰片散鬱火,牙皂祛痰消腫,助藥力透達。
- 銅青、膽礬(青魚膽制):燥濕化痰,蝕瘡去腐,對潰爛性咽喉炎有效。
- 元明粉:清熱瀉火,軟堅散結,緩解咽喉腫塞。
3. 祛風化痰通絡
- 白僵蠶:祛風化痰,散結止痛,善治喉痹。
- 雞肫皮(雞內金):消積化瘀,間接助氣血流通,輔助化散痧疹。
4. 調和與載藥
- 甘草:和中緩急,調和諸藥,兼能解毒。
- 蒲黃(炒):輕清上浮,活血消瘀,防熱毒瘀滯。
- 豬膽汁拌黃柏:增強苦寒降火之性,引藥入肝膽經,協同清熱。
整體方義
普化丹以「清解熱毒」為主軸,結合「化痰散結」「祛腐生新」之力,針對喉痧初起之熱毒上攻咽喉、外發肌表而設。外用「吹喉」法使藥力直達病所,迅速抑制局部腫痛,阻斷病勢進展。其組方層次分明:
- 治標急:冰片、牙皂、硼砂等速消腫痛。
- 治本毒:黃連、雄黃、青黛等根除熱毒。
- 防傳變:僵蠶、蒲黃兼顧透表與活血,防熱毒內陷。
此方體現中醫「截斷病勢」思維,適於熱性傳染病初起屬實熱證者,然須辨證精準,以免誤用於虛寒喉疾。
傳統服藥法
冰片8分,牙皂1錢6分,銅青4分,甘草1錢6分,硼砂2錢5分,青黛2錢,人中白2錢5分(煅存性),元明粉1錢5分,明雄黃1錢5分,白僵蠶2錢,山豆恨1錢6分,雞肫皮2錢(不見水炒),川連(焙乾)1錢5分,蒲黃(微炒)1錢6分,鴨膽礬(青魚膽汁制)3錢,黃柏(用雄豬膽3枚,取汁拌勻曬乾)1錢6分。
上為極細末。
吹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普化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普化丹, 出處:《痧喉證治匯言》。 組成:冰片8分,牙皂1錢6分,銅青4分,甘草1錢6分,硼砂2錢5分,青黛2錢,人中白2錢5分(煅存性),元明粉1錢5分,明雄黃1錢5分,白僵蠶2錢,山豆恨1錢6分,雞肫皮2錢(不見水炒),川連(焙乾)1錢5分,蒲黃(微炒)1錢6分,鴨膽礬(青魚膽汁制)3錢,黃柏(用雄豬膽3枚,取汁拌勻曬乾)1錢6分。 主治:喉痧初起,惡寒發熱,咳嗽咽痛,肌肉隱隱一片如粟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