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蒲黃黑神散
PU HUANG HEI SHE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續易簡方論後集》卷二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2.8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蒲黃黑神散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涼血,滋陰降火: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涼血、滋陰降火的功效。蒲黃黑神散多用於治療血熱妄行、出血不止等症,生地黃可清熱涼血,緩解血熱之症,並滋陰降火,防止熱邪傷陰。
- 配伍相宜,增強療效: 生地黃與方中其他藥物如蒲黃、黑醜等,具有協同作用,可增強清熱涼血、止血止痛的功效。生地黃的涼血作用可配合蒲黃的止血作用,更有效地止住出血;同時,生地黃的滋陰作用可緩解黑醜的燥性,避免傷陰。
蒲黃黑神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補血活血,調和藥性: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功效。蒲黃性涼,味甘,歸肺、膀胱經,善於止血、涼血、通淋。兩藥相配,可互相調和藥性,避免蒲黃過於寒涼,而當歸則能補血活血,促進藥效發揮。
- 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藥物吸收:當歸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有利於蒲黃藥效的吸收和發揮。
蒲黃黑神散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助蒲黃活血化瘀: 蒲黃性涼,擅長涼血止血,但對於寒凝血瘀的證候,其寒涼之性恐難以徹底化解瘀血。肉桂性熱,溫陽散寒,可助蒲黃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溫通經絡,更有效地解決寒凝血瘀之症。
- 溫腎助陽,改善陽虛體質: 部分寒凝血瘀的患者,往往伴隨陽虛體質,表現為畏寒肢冷、腰膝酸軟等。肉桂溫腎助陽,可改善陽虛體質,提升機體抵抗力,從根源上預防寒凝血瘀的發生,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
蒲黃黑神散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溫陽散寒,助蒲黃止血:蒲黃性涼,止血力量較弱,而乾薑性溫,能溫陽散寒,並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蒲黃止血功效的發揮。
- 改善寒凝血瘀:蒲黃黑神散常用於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出血,乾薑溫經散寒,可改善寒凝血瘀,促進血液運行,進一步提高止血效果。
乾薑的加入,既能增強蒲黃的止血功效,又能改善寒凝血瘀,使整體方劑效果更加顯著。
蒲黃黑神散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緩解蒲黃燥性,滋陰養血: 蒲黃性溫燥,久服易傷陰,白芍性寒涼,可緩解蒲黃燥熱之性,避免損傷陰血。白芍入肝經,可滋陰養血,與蒲黃相配,可使藥性平和,達到溫而不燥、涼而不寒的平衡。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白芍與蒲黃搭配,可相互協調,增強藥效。白芍可緩解蒲黃的止血作用,使其更適合治療血熱妄行、出血不止的病症,同時又能防止蒲黃過度燥熱,導致血瘀。
蒲黃黑神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 調和藥性: 蒲黃性寒,黑神散中多為苦寒之藥,易傷脾胃。甘草味甘性平,可調和諸藥,緩解藥物的寒性,保護脾胃,避免藥物過於寒涼而損傷正氣。
- 增強功效: 甘草具有解毒、抗炎、止痛等作用,可增強蒲黃黑神散的整體療效。甘草與其他藥物配伍,可發揮協同作用,提高藥效,更有效地治療疾病。
蒲黃黑神散方劑中加入蒲黃,是因其具有以下兩項重要功效:
- 止血消瘀: 蒲黃性味甘平,入肝經,具有止血、消瘀、生肌的功效。方中加入蒲黃,可有效控制因外傷或內傷導致的出血,並促進瘀血消散,加速傷口癒合。
- 通淋利水: 蒲黃亦能通利水道,利濕化瘀,有助於治療泌尿系統疾病,如血尿、尿閉等。方劑中加入蒲黃,可配合其他藥物,發揮更好的利水消腫作用,改善患者的臨牀症狀。
蒲黃黑神散中添加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附子性溫,味辛甘,入心、腎、膀胱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補心腎、散寒止痛之功效。蒲黃黑神散主治寒邪客於血分,致使血脈凝滯,經絡不通,出現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附子溫陽散寒,可促進血液循環,通絡止痛,改善寒凝血瘀的病症。
- 扶正祛邪,協同增效:附子溫陽補腎,可增強機體正氣,提高抵抗力。蒲黃活血化瘀,黑神散清熱解毒,附子可與之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扶正祛邪,改善疾病的效果。
蒲黃黑神散中加入黑豆,主要原因如下:
一、補腎固精: 黑豆性平味甘,入腎經,有補腎固精之效。蒲黃善於止血化瘀,但可能損傷腎氣,加入黑豆可補益腎氣,防止蒲黃過度耗傷腎精。
二、活血化瘀: 黑豆富含花青素,具有抗氧化、活血化瘀之效。蒲黃主要功能為止血化瘀,黑豆的加入能增強蒲黃活血化瘀的效果,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蒲黃黑神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產後多種危急證候,重點在於「血瘀兼陽虛」之病機:
- 血瘀表現:胎死腹中、胎衣不下、血暈、四肢冷、爪甲青黑,此為瘀血阻滯,新血不生所致。
- 陽虛寒凝:四肢浮腫、吐沫、乍寒乍熱,因產後陽氣虛弱,寒凝血滯,氣化失常而生水濕。
- 陰血耗傷:產後血少、口乾痞悶,反映陰血不足,津液虧虛,兼有氣滯鬱熱。
整體病機為 「陽虛血瘀,寒熱錯雜」,方劑以溫陽化瘀為主,佐以滋陰養血,兼顧標本。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核心配伍思路
1. 溫陽散寒以化瘀
- 附子、肉桂、炮薑:大辛大熱,溫通腎陽與中焦,散寒凝而助血行。
- 黑豆(炒):利尿活血,輔佐溫藥以化濕濁,兼制附子之毒性。
2. 活血化瘀兼止血
- 真蒲黃(炒):生用活血,炒用止血,雙向調節產後「瘀血未去,新血難安」之矛盾。
- 當歸、白芍:養血柔肝,防溫燥傷陰,兼緩攣痛(如四肢浮腫、身痛)。
3. 滋陰固本以攝血
- 生熟地黃:生地涼血滋陰,熟地(九蒸)補腎填精,二者合用調和血熱與血虛。
- 炙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緩解急證(如吐沫、痞悶)。
加減法對應病機
- 不語加獨活:風寒阻絡,獨活散風通竅。
- 水瀉加乾薑:中陽不振,溫脾止瀉。
- 惡痢加罌粟殼:滑脫不禁,澀腸固脫。
- 身痛加黃耆:氣虛血滯,益氣通痹。
- 血崩加艾葉:虛寒失攝,溫經止血。
治療原理
透過 「溫—活—養」三法並用:
- 溫陽化解寒凝,恢復氣血運行;
- 活血破除瘀阻,通暢胞宮經絡;
- 養陰填補耗損,固護根本。
使產後「瘀去新生,陽回血攝」,諸症自解。
傳統服藥法
生熟乾地黃1兩半(熟者須是自蒸9遍,或20余遍,如黑角色,不可經冷水,增秤1兩,生者乾秤半兩),當歸(酒浸半日,焙)1兩1分,肉桂(去粗皮)1兩1分(不見火),乾薑(炮)1兩1分,白芍藥1兩,甘草(炙)1兩,真蒲黃(白紙襯炒)1兩,附子(炮)2錢,黑豆1兩半(炒,去皮)。
產後月內不語,加獨活末半錢,溫酒調下;水瀉不止,加乾薑末半錢,清米飲調下;惡痢不止,濃煎罌粟殼湯調下;若遍身疼痛,加黃耆末半錢,溫酒調下;血崩不止,加炙艾1塊,如雞子大,
上為細末。
每服3錢匕,產後血少,小便調下;胎死腹中,溫酒滴服,須臾胎暖自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蒲黃黑神散, 出處:《續易簡方論後集》卷二。 組成:生熟乾地黃1兩半(熟者須是自蒸9遍,或20餘遍,如黑角色,不可經冷水,增秤1兩,生者乾秤半兩),當歸(酒浸半日,焙)1兩1分,肉桂(去粗皮)1兩1分(不見火),乾薑(炮)1兩1分,白芍藥1兩,甘草(炙)1兩,真蒲黃(白紙襯炒)1兩,附子(炮)2錢,黑豆1兩半(炒,去皮)。 主治:婦人産後血少,或胎死腹中,四肢冷,吐沫,爪甲青黑,或胎衣不下,血暈,口乾痞悶,乍寒乍熱,四肢浮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