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地骨皮湯

CHAI HU DI GU P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4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8%
肝經 13%
心經 11%
胃經 11%
肺經 9%
膀胱經 6%
心包經 6%
膽經 6%
三焦經 4%
大腸經 4%
小腸經 2%
腎經 2%
脾經
肝經
心經
胃經
肺經
膀胱經
心包經
膽經
三焦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柴胡地骨皮湯中包含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清熱涼血: 柴胡性微寒,味苦甘,入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清熱涼血之效。方中柴胡可疏解肝鬱氣滯,同時清熱涼血,以緩解肝火上炎、血熱妄行所致的症狀。
  2. 配合地骨皮,相輔相成: 地骨皮性寒,味甘,入肺、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之效。柴胡與地骨皮合用,一則疏肝解鬱,一則清熱涼血,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肝鬱化火、血熱妄行之目的。

柴胡地骨皮湯中包含地骨皮,主要原因有二:

一、清熱涼血:地骨皮性寒,味甘,入肺、肝經,具有清熱涼血、退虛熱的功效。柴胡地骨皮湯用於治療熱病,尤其是陰虛發熱、口渴咽乾、盜汗等症狀,地骨皮能清熱解毒,涼血滋陰,與柴胡共同作用,達到清熱解毒、涼血退熱之效。

二、滋陰潤燥:地骨皮能滋陰潤燥,對於因熱傷津液引起的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狀,也能起到緩解作用。與柴胡、黃芩等藥物搭配,能更好地清熱解毒,滋陰潤燥,達到整體療效。

柴胡地骨皮湯中加入赤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柴胡地骨皮湯主治肝膽濕熱,而赤茯苓性平味甘,具有健脾利濕之效。它能幫助脾胃運化水濕,減少肝膽濕熱的產生,進一步增強柴胡、地骨皮清熱除濕的作用。
  2. 利水滲濕:赤茯苓還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能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體外,有助於消除肝膽濕熱所導致的腫脹、發熱等症狀。與柴胡、地骨皮搭配,可更有效地疏肝泄熱,清利濕濁。

柴胡地骨皮湯中加入川芎,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活血止痛: 川芎具有行氣活血、疏肝解鬱的功效,可以緩解柴胡地骨皮湯所治療的肝鬱氣滯、胸脅脹痛、頭暈目眩等症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營養,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2. 引藥上行,通達病所: 川芎氣味辛香,具有引藥上行的作用,可以將柴胡地骨皮湯中的藥效引導至頭部、胸部等病變部位,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治療作用。

柴胡地骨皮湯為一方經典之清熱涼血方劑,其中大黃作為關鍵成分,其性味苦寒,入心、肝、脾、大腸經,具攻下熱結、瀉火解毒之效。大黃內含之蒽醌類成分,能促進腸道蠕動,加速體內熱毒排出,對於血熱妄行所致之出血症狀尤為適應。配合柴胡疏肝解郁,地骨皮清虛熱,三方協同,共奏清熱涼血、解毒瀉火之功,適用於治療肝膽濕熱、血分熱盛所引起之各類病症。大黃於方中用量需慎,以防過瀉傷正,應根據患者體質與病情調整。

柴胡地骨皮湯為一方旨在調和肝膽,清熱涼血之良方,其組成精妙,其中葛根之加入尤具深意。葛根性甘辛涼,歸脾、胃經,善解肌表之邪,升發清陽,對肝膽火旺所致之頭痛目眩,頗有療效。與柴胡相配,二者共奏疏肝解郁,升清降濁之效。地骨皮涼血清熱,專治血熱妄行,三者合用,既可疏肝解郁,又能清熱涼血,尤其適合肝膽火旺,熱入血分之症。此外,葛根尚有利尿通絡之功,增強全方清熱利濕之力,使熱毒得以從二便而出,達到內外兼治之目的。此方組方精當,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精髓。

柴胡地骨皮湯中加入白芍,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肝鬱氣滯:柴胡疏肝解鬱,地骨皮清熱涼血,但若肝氣鬱結,易導致藥效難以發揮。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之效,能緩解肝氣鬱滯,使柴胡與地骨皮藥效更顯著。
  2. 保護脾胃功能:柴胡地骨皮湯為清熱瀉火方,若不加白芍,易傷脾胃。白芍可健脾和胃,協調藥性,避免藥物對脾胃的過度刺激,提高療效的同時,也保護了患者的脾胃功能。

柴胡地骨皮湯為一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肝膽濕熱所導致的黃疸、口苦、目赤等症狀。此方由多種草藥精妙配伍而成,其中茵陳蒿為關鍵成分之一。茵陳蒿性味苦、寒,入肝、膽經,具有清利濕熱、退黃之功,能有效清除肝膽濕熱,促進膽汁分泌,對黃疸有顯著療效。此外,茵陳蒿還能調節肝膽功能,增強肝臟代謝能力,有助於改善因濕熱壅滯所致的各類肝膽疾病。與方中柴胡、地骨皮等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的功效,是治療濕熱黃疸的良方。

柴胡地骨皮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緩解燥性:地骨皮性寒,柴胡性微寒,兩者合用易傷脾胃,而甘草性甘,味平,能調和藥性,緩解燥性,避免傷及脾胃。
  2. 增強藥效,協同作用:甘草具有益氣補中,調和諸藥的作用。在柴胡地骨皮湯中,甘草能增強柴胡疏肝解鬱,地骨皮清熱涼血的藥效,使藥效更加協調,發揮更好的療效。

柴胡地骨皮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滋陰,緩解熱病耗傷:柴胡地骨皮湯主治熱病後期,患者常有陰虛血少,症狀如低熱不退、口乾舌燥、盜汗等。當歸性溫,味甘,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養血、活血調經、潤燥止渴等功效,可滋補氣血,緩解熱病耗傷所致的陰虛血虛。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方中柴胡、地骨皮等藥性偏寒涼,而當歸性溫,可緩解寒涼之性,避免藥性過寒傷胃,同時也能促進血液循環,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柴胡地骨皮湯中加入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散風熱,升陽透表:升麻性味辛涼,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升陽透表之功效。柴胡地骨皮湯以柴胡疏肝解鬱,地骨皮清熱滋陰為主,升麻的加入,可助柴胡疏散外感風熱,並使藥力上達,達到透表散邪的效果。
  2. 防止藥性下陷:地骨皮性寒,入肺經,有清熱降火之效,但其性質偏於向下,若單用容易導致藥性下陷,不利於疾病的治療。升麻性輕而升,可抵制地骨皮的下降之勢,使藥力均衡,避免藥性過於偏寒,導致脾胃虛寒。

主治功效


柴胡地骨皮湯

組成:

  • 柴胡
  • 地骨皮
  • 赤茯苓
  • 川芎
  • 大黃
  • 葛根
  • 白芍
  • 茵陳蒿
  • 甘草
  • 當歸
  • 升麻

功效:

橫膈膜上有痰涎阻滯,氣機升降出入不利。

各味藥材功效: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白芍: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
  • 柴胡:散風熱、發汗解表、止咳化痰、平肝息風、補陽、清熱瀉火、疏肝解鬱。
  •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
  • 大黃: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 地骨皮:清虛熱、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止血。
  • 葛根:散風熱、發汗解表、止血、生津止渴、解酒毒、透疹、止瀉和清熱解毒。
  • 升麻: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
  • 茵陳蒿:清熱利濕、退黃、利水滲濕、清熱瀉火、平肝息風、清熱利尿和止癢。

總結:

柴胡地骨皮湯是傳統中藥方劑之一,具有清熱瀉火、利尿通淋等功效,用於治療熱淋、石淋、尿閉等症。方中各味藥材配合使用,相輔相成,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狀。

傳統服藥法


柴胡(去苗)、地骨皮、赤茯苓(去黑皮)、芎藭、大黃、葛根(銼)、芍藥、茵陳蒿、甘草(炙)、當歸(切,焙)、升麻各等分。
心躁,加麥門冬1倍。
上為粗末。
每服3錢匕,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食後、臨臥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多痰身體發低熱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柴胡地骨皮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八。 組成:柴胡(去苗)1兩,地骨皮1兩,桔梗(炒)1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小兒潮熱,飲食不爲肌肉,黃瘁,夜卧不安,時有虛汗。

柴胡地骨皮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四。 組成:柴胡(去苗)、地骨皮、赤茯苓(去黑皮)、芎藭、大黃、葛根(銼)、芍藥、茵陳蒿、甘草(炙)、當歸(切,焙)、升麻各等分。 主治:膈痰結實,氣不升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