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天麻湯

人參天麻湯

REN CAN TIAN MA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2.3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3%
肺經 16%
肝經 16%
胃經 13%
心經 10%
膀胱經 6%
心包經 3%
大腸經 3%
腎經 3%
膽經 3%
脾經
肺經
肝經
胃經
心經
膀胱經
心包經
大腸經
腎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人參天麻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氣益血: 人參為補氣之聖藥,能補益元氣,固護正氣。天麻善於祛風止痙,但其性偏寒,易傷正氣。人參可補益元氣,協調天麻寒性,使藥效更佳,避免傷及正氣。
  2. 扶正祛邪: 人參可扶助正氣,提高機體抵抗力,而天麻則主治風邪引起的眩暈、頭痛、肢體麻木等症。人參與天麻相配,既可補益正氣,又能祛除風邪,達到扶正祛邪,治療疾病的目的。

人參天麻湯中包含天麻,主要源於其鎮靜安神、祛風止痙之功效。

天麻味甘性平,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止痙定痛的作用。其性溫和,能補益肝腎,對於因肝風內動所致的頭暈目眩、肢體麻木、抽搐痙攣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人參天麻湯中加入天麻,可以有效緩解因肝風內動所致的各種症狀,並配合人參的補氣益血功效,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

人參天麻湯中加入白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益氣,增強藥效: 人參天麻湯以補氣血、止眩暈為主,而白朮性溫,味甘苦,能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白朮可加強人參補氣的效果,並促進藥物吸收,使藥效更顯著。
  2. 補氣健脾,防止虛脫: 天麻性寒,久服易傷脾胃。白朮可補氣健脾,防止因服用天麻而出現脾胃虛寒、頭暈乏力等症狀,使藥物服用更安全有效。

人參天麻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人參天麻湯以補益氣血、平肝熄風為主,但脾胃虛弱者,氣血難以生成,藥效難以發揮。加入陳皮,可助脾胃運化,使藥物更好地吸收利用。
  2. 調和藥性:人參天麻湯中,人參、天麻等藥性偏於甘溫,容易滋膩,容易影響藥效發揮。陳皮加入其中,可起到調和藥性、使藥效更為協調的作用。

人參天麻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降逆止嘔: 半夏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天麻性平,味甘,歸肝、脾經,具有平肝熄風、止痙的作用。人參則補氣益血,但有時會出現上逆之症,半夏可與天麻協同,以降逆止嘔,避免補氣過度而引起的不良反應。
  2. 化痰開竅: 半夏亦能化痰開竅,與天麻合用,能更好地消除痰濁阻滯,使藥力通達腦部,發揮其平肝熄風、止痙的作用,從而更有效地治療頭風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

「人參天麻湯」方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息風止痙: 白僵蠶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息風止痙、解毒散結的功效。天麻善於平肝熄風,人參則補氣益血,三者合用,可加強息風止痙之力,用於治療肝風內動所致的眩暈、肢體麻木、口眼歪斜等症。

2. 化痰散結: 白僵蠶亦具化痰散結之效,可配合天麻的祛風通絡之功,更有效地改善痰濁阻滯所致的肢體麻木、言語不利等症。

人參天麻湯中加入鉤藤,是因其具有平肝熄風、清熱解毒的功效,與方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以達治療效果。

人參天麻湯主治肝陽上亢所致的眩暈、頭痛、肢麻等症狀,而鉤藤可平息肝陽,疏通經絡,緩解眩暈、頭痛。此外,鉤藤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輔助天麻、人參清熱涼血,防止燥熱之邪上擾心神,穩定病人的病情。因此,鉤藤的加入,既能增強方劑的平肝熄風功效,又能降低藥物燥熱之性,使藥效更為全面。

人參天麻湯中加入防風,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疏風解表,祛風止痙: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寒、解表止痛的功效。天麻具有平肝熄風、止痙的功效,但其作用偏於內,而防風則能助其將風邪從體表驅散,使藥效更加顯著,並減少痙攣發作。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人參性溫,偏於補氣益血,而天麻性涼,偏於平肝熄風。防風性溫,可調和人參與天麻的藥性,使其藥效相得益彰,更能達到補氣養血、平肝熄風的效果。

人參天麻湯中添加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人參性溫,天麻性平,皆偏補益,而厚朴性辛溫,味苦,可清熱燥濕,且能降氣行氣,有助於調和補益藥性,避免過於溫燥,防止藥物過於偏於上焦。
  2. 增強療效: 天麻擅長止眩暈,人參補氣安神,而厚朴可降氣化痰,並能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三者配合,可協同作用,加強補益氣血,止眩暈,化痰開竅之效,從而提升治療效果。

人參天麻湯中加入全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通經絡,止痛定驚:全蠍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通經活絡、祛風止痛之效。對於因肝風內動、經絡阻滯導致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抽搐等症狀,全蠍能起到疏通經絡,止痛定驚的作用。
  2. 增強補益,固本培元:全蠍與人參、天麻等補益藥物相配,能增強補益之效,提高機體抗病能力,進一步達到固本培元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人參天麻湯》主治「疹後服涼藥太過,脾氣不足,中氣虛衰,變成慢驚風」,其證見牙關緊急、痰涎壅盛、目直上視、手足搐搦且反覆發作,亦適用於小兒病後轉為慢驚者。

核心病機

  1. 中虛生風:因過用寒涼藥物或病後失調,損傷脾胃,脾虛不能運化水穀,氣血生化不足,肝失所養而虛風內動。
  2. 痰濁阻絡:脾虛生濕成痰,痰阻經絡,加劇筋脈拘急、抽搐等風象。
  3. 風痰相搏:虛風挾痰上擾,壅塞清竅,故見痰涎壅盛、目直上視。

此方針對「慢驚風」屬虛中挾實(脾虛為主,兼痰、風)之證,治法以「和中保元,平肝補脾」為綱,標本兼顧。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配伍分析

  1. 補益中氣,健脾助運

    • 人參:大補元氣,扶助脾胃,為君藥,奠定「保元」之功。
    • 白朮:健脾燥濕,助人參恢復中焦運化,杜絕生痰之源。
    • 陳皮、厚朴:理氣寬中,醒脾化濕,解決氣滯濕阻之痰壅。
  2. 熄風止痙,平肝定搐

    • 天麻:平肝熄風,專治虛風內動,為治風要藥。
    • 鈎藤:清熱平肝,熄風解痙,協同天麻抑肝風。
    • 全蠍、僵蠶:搜風通絡、化痰止痙,針對痰瘀阻絡之抽搐。
  3. 化痰通絡,開竅醒神

    • 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消痞,化解痰涎壅盛。
    • 防風:祛風解痙,兼散外風,防外風引動內風。

(二)方劑配伍邏輯

  • 補脾為本:人參、白朮補中益氣,恢復脾胃功能,從根源解決氣血不足、土虛木搖之病機。
  • 治風為標:天麻、鈎藤、全蠍等直接平肝熄風,控制抽搐症狀。
  • 痰氣並治:陳皮、厚朴理氣,半夏、僵蠶化痰,切中痰阻氣滯的病理環節。

全方體現「扶土抑木」思想,通過健脾補氣以安五臟,輔以熄風化痰以治標急,符合慢驚風「虛為主、風痰為標」的特點。


三、外治法的輔助原理

原文提及外用皂角取嚏、雄黃解毒丸開喉、灸頰車、膽礬探吐等法,屬急救措拖:

  1. 皂角取嚏:通陽開竅,刺激肺衛,啟閉醒神。
  2. 雄黃解毒丸:豁痰解毒,用於痰壅喉閉之急症。
  3. 灸頰車:溫通經絡,緩解牙關緊急。
  4. 膽礬探吐:強力祛痰,疏通氣道。

此類外治法旨在「急則治標」,待氣道通暢、神醒聲出後,再內服《人參天麻湯》調理根本,體現古人「標本先後」的治療智慧。


總結:此方以補脾熄風為核心,結合化痰通絡,為治小兒慢驚風之經典配伍,反映中醫「治病求本」與「標本同治」的整體思維。

傳統服藥法


人參、天麻、白朮、陳皮、半夏、僵蠶、鈎藤、防風、厚朴、全蠍。
和中保元,平肝補脾。
先用皂角末取嚏,次以雄黃解毒丸開其喉;如不開者,以艾炷灸頰車各3壯,又以醋調膽礬末,鵝毛蘸探之;或將指甲剪淨,令蘸礬末探之,俟開聲出,即是生機,內服本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本方有滋補作用,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抗凝血作用,服用期間應避免服用其他抗凝血藥物。

相關疾病


牙齦腫脹痛麻疹嗜眠症(嗜睡症)四肢抽搐多痰牙齒緊閉口張不開

相同名稱方劑


人參天麻湯, 出處:《治疹全書》卷下。 組成:人參、天麻、白朮、陳皮、半夏、僵蠶、鉤藤、防風、厚朴、全蠍。 主治:和中保元,平肝補脾。主治:疹後服涼藥太過,脾氣不足,中氣虛衰,變成慢驚風。其證牙關緊急,痰涎壅盛,目直上視,手足搐搦,發無休止;及小兒諸病後成慢驚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