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更生散

SHEN XIAN GENG SHE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0

寒性指數

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胃經 18%
肺經 14%
腎經 12%
肝經 11%
心經 9%
大腸經 6%
膽經 3%
心包經 1%
三焦經 1%
脾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肝經
心經
大腸經
膽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9

方劑組成解釋

神仙更生散中包含丁香,主要原因有二:

  1.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丁香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效。對於因寒邪侵襲導致的陽氣虛衰、四肢厥冷、神志昏迷等症狀,丁香可溫通經脈,振奮陽氣,起到回陽救逆的作用。
  2. 行氣止痛,溫中止嘔:丁香還具行氣止痛、溫中止嘔的功效。對於寒凝氣滯、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丁香可溫暖脾胃,行氣止痛,緩解嘔吐等不適。

因此,丁香在神仙更生散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溫陽散寒、回陽救逆、行氣止痛、溫中止嘔的功效,有助於治療陽虛寒盛、氣血運行不暢等病症。

神仙更生散中加入蓬莪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癥化積: 蓬莪朮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消癥化積、行氣止痛的功效。方劑中加入蓬莪朮,可助於消散瘀血、化解積滯,改善因氣滯血瘀、積滯不通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促進患者恢復。
  2. 溫脾健胃: 蓬莪朮兼具溫脾健胃之效,能促進脾胃運化,增進食慾,改善因脾胃虛弱所致的消化不良、乏力等症狀。此功效可輔助方劑整體調理脾胃功能,提升患者體質,加速康復。

神仙更生散中包含木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1. 行氣止痛,健脾消食: 木香性溫,味苦辛,入脾、胃、肝經。其行氣止痛之功,可緩解脾胃氣滯所致的腹痛、脹滿等症狀。同時,木香亦能健脾消食,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改善消化不良。
  2. 疏肝理氣,解鬱安神: 神仙更生散多用於治療氣血不足、心神不寧等症狀。木香具有疏肝理氣之效,可調解肝氣鬱結,進而改善胸悶、心煩、失眠等症狀。同時,其安神之功,有助於穩定情緒,改善睡眠品質。

神仙更生散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散寒,助藥力達腎: 肉桂味辛甘,性熱,入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補火助陽的功效。神仙更生散多用於腎陽虛衰、命門火衰導致的陽氣不足、四肢厥冷等症。肉桂可溫補腎陽,促進藥力下達腎經,更有效地改善腎陽虛衰的狀態。

2. 溫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 肉桂具有溫通經絡、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四肢冰冷、麻木等症狀。神仙更生散中的其他藥物如附子、肉桂等也具有溫通經絡的作用,與肉桂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溫陽散寒、通經活血的功效。

神仙更生散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回陽救逆: 乾薑性溫熱,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之效。神仙更生散用於治療陽氣虛衰、寒邪內侵導致的各種危重症,乾薑可溫陽散寒,振奮心陽,幫助患者恢復元氣。

2. 溫脾止瀉: 乾薑亦可溫脾胃,促進消化吸收。神仙更生散中常配伍其他溫中藥,如附子、肉桂等,共同作用於脾胃,溫脾止瀉,改善患者的消化功能,有利於吸收藥物,促進康復。

神仙更生散中包含砂仁,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脾胃、助消化: 砂仁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行氣消食,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寒、消化不良等症狀,而神仙更生散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元氣虧損等症,砂仁的加入可以起到溫補脾胃、促進消化吸收的作用。
  2. 化濕止嘔: 砂仁亦有化濕止嘔的功效,對於因脾胃虛寒、濕濁內阻引起的嘔吐、腹瀉等症狀有緩解作用。神仙更生散中常加入其他化濕止嘔的藥物,砂仁的加入可以增強藥效,更有效地緩解嘔吐症狀。

神仙更生散中含有訶子,主要源於其收斂固澀的功效。

訶子味酸、澀,性平,入肺、大腸經,具有收斂固澀、止瀉止痢、生津止渴之效。方劑中可能因患者出現脾胃虛弱、腸滑不固,導致瀉痢不止,或伴有津液不足、口渴等症狀。訶子則可收斂腸道,止瀉止痢,同時生津止渴,以緩解患者的不適。此外,訶子還具有清熱解毒之效,亦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態。

神仙更生散中加入草果,主要原因有二:

  1.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草果味辛性溫,能溫中散寒,行氣止痛,針對患者脾胃虛寒、寒凝氣滯導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改善效果。
  2. 增強藥效: 草果性溫,能促進其他藥物的吸收和發揮藥效,例如配合肉桂、附子等溫陽藥物,可以更好地溫暖脾胃,驅除寒邪,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草果在神仙更生散中,起到溫中散寒、理氣止痛、增強藥效的作用,有助於提升整體療效。

神仙更生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可以緩解其他藥材的燥烈或寒涼,使藥性更為平和,避免藥物對人體產生過大的刺激或副作用。
  2. 增強藥效:甘草本身具備補脾益氣、緩和藥性、解毒止痛等功效,與其他藥材配伍,可以增強藥效,提高療效。

總之,甘草在神仙更生散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僅可以調和藥性,更可以增強藥效,使藥物發揮最佳效果。

神仙更生散中加入川芎,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心包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此方多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經絡不通等症,川芎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緩解疼痛。
  2. 升陽舉陷,醒腦開竅: 川芎還具有升陽舉陷、醒腦開竅的功效,可改善因氣血不足導致的昏厥、神志不清等症狀。神仙更生散常用於治療氣虛血瘀,導致的昏迷、神志不清等,川芎可促進氣血運行,恢復神志。

神仙更生散方中加入神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食健脾:神麴為麥芽的加工製品,性溫味甘,能消食化積,健脾開胃。神仙更生散中常配伍於脾胃虛弱、食積停滯的證型,神麴可助其消食導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營養吸收。
  2. 和胃止嘔:神麴還具備和胃止嘔的作用,能緩解胃氣上逆、嘔吐等症狀。神仙更生散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面色蒼白、乏力等症狀,神麴的加入可改善胃腸功能,減輕嘔吐等不適。

神仙更生散中加入巴豆,乃因其具有峻下通便的功效。巴豆性熱、味辛,入脾、胃、大腸經,能瀉熱通便、消腫止痛,對於寒凝氣滯、積聚便祕等症狀效果顯著。

然而,巴豆毒性較強,需謹慎使用。方劑中往往加入其他藥材以緩和其毒性,並根據病情輕重調整用量,確保安全有效。此外,巴豆僅供專業醫師使用,患者切勿自行服用,以免造成不良反應。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神仙更生散 」,主治功效是:五膈、五噎。由於憂慮、思考、勞累、損傷飲食之氣,陰陽不和諧,氣體滯留形成疾病,凝聚於胸部、隔膜、咽喉,導致胸部和腹部悶,嘔吐和吞食酸味,阻塞不通、胸悶氣短,飲食不進,疼痛,肋骨下脹滿,飲食減少,四肢無力,氣體不升降。

甘草

  • 性味:甘、平
  • 歸經:脾、肺、心
  • 功效: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草果

  • 性味:溫、辛
  • 歸經:脾、胃
  • 功效:芳香化濕、溫裡溫中、消食化積、治瘧、降氣、燥濕、解酒毒

川芎

  • 性味:辛、溫、涼
  • 歸經:肝、膽、心包
  • 功效: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

丁香

  • 性味:溫、辛
  • 歸經:脾、胃、肺
  • 功效:溫裡溫中、降逆止嘔、健脾胃、溫肺止咳、解毒消腫、促進消化液分泌、增進食慾、加快胃腸蠕動,幫助消化吸收、排除積食、溫經行氣、散寒止痛、行氣化痰,促進氣血運行、消除氣滯與濕寒之影響

乾薑

  • 性味:溫、辛
  • 歸經:脾、胃、肺
  • 功效: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

訶子

  • 性味:酸、澀、微寒
  • 歸經:脾、肺、肝、大腸
  • 功效:澀腸止瀉、固表止汗、清肺利咽、化痰止咳、降氣除煩

木香

  • 性味:辛、溫
  • 歸經:脾、胃、大腸
  • 功效: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

肉桂

  • 性味:辛、甘、溫
  • 歸經:心、肝、腎
  • 功效: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

砂仁

  • 性味:溫、辛
  • 歸經:脾、胃、腎
  • 功效:燥濕、芳香化濕、理氣行氣、止瀉、安胎、健脾胃

神麴

  • 性味:甘、溫
  • 歸經:脾、胃
  • 功效:消食化積、健脾胃、除煩

巴豆

  • 性味:苦、辛、溫
  • 歸經:大腸、小腸
  • 功效:瀉下、驅蟲殺蟲、峻下逐水、清肺熱利咽、活絡止痛、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消食化積

傳統服藥法


丁香2錢半,蓬朮2錢半,木香1錢,官桂1錢半,乾麥1錢1分(炮),縮砂10個,訶子肉4個,草果1個,甘草4錢,川芎1錢,神曲1錢1分,巴豆7粒(搗成膏)。
順陰陽,化痰寬胃,止嘔吐,進飲食。
上為末,和巴豆令勻。每服1匙,沸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破氣消積、行氣導滯的功效,因此孕婦、小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神經性厭食症胃潰瘍胃及十二指腸炎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嘔吐噯氣多痰噁心反胃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神仙更生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四。 組成:丁香2錢半,蓬朮2錢半,木香1錢,官桂1錢半,乾薑1錢1分(炮),縮砂10個,訶子肉4個,草果1個,甘草4錢,川芎1錢,神曲1錢1分,巴豆7粒(搗成膏)。 主治:順陰陽,化痰寬胃,止嘔吐,進飲食。主治:五膈、五噎。因憂思勞傷食氣,陰陽不和,氣滯爲病,結於胸膈咽嗌,而致胸膈痞悶,嘔逆吞酸,噎塞妨悶,飲食不下,作痛,肋下支滿,飲食減少,四肢無力,氣不升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