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胃散

DIAO WE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痘科類編釋意》卷四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3%
胃經 24%
肺經 14%
肝經 10%
大腸經 6%
心經 5%
腎經 5%
脾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大腸經
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調胃散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燥濕健脾:蒼朮味辛、性溫,入脾經,具有燥濕健脾、祛風止痛的功效。調胃散旨在治療脾胃濕熱導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蒼朮可通過燥濕健脾,幫助脾胃運化,改善消化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2. 行氣止痛:蒼朮還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當脾胃濕熱導致氣機阻滯,出現胃脘疼痛時,蒼朮可通過行氣止痛,緩解疼痛,改善患者症狀。

調胃散中加入厚朴,主要源於其以下兩項藥理作用:

  1. 行氣消脹: 厚朴味辛、性溫,具有行氣消滯、散結消脹的功效。調胃散常用於治療脾胃氣滯、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而厚朴能幫助緩解這些症狀,促進胃腸蠕動,利於消化吸收。
  2. 燥濕化痰: 厚朴還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痰濕阻滯所致的胸悶、咳嗽、痰多等症狀。調胃散中加入厚朴,不僅有助於消化,還能輔助緩解因痰溼引起的胃部不適。

厚朴在調胃散中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可發揮協同作用,更好地調理脾胃,改善消化功能。

調胃散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1. 理氣健脾:陳皮性溫,味辛,具有理氣健脾之效。其揮發油能促進胃腸蠕動,增加胃液分泌,有助於消化不良、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的改善。
  2. 燥濕化痰:陳皮性燥,能燥濕化痰。對於因脾虛濕困、痰濕阻滯而引起的胃脘脹滿、噁心嘔吐等症狀,陳皮可有效緩解。

因此,調胃散中加入陳皮,能協同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達到調和胃氣、改善消化功能的目的。

調胃散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益胃: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調胃散旨在調理脾胃,茯苓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水液代謝,有助於改善胃腸不適,達到調胃的效果。
  2. 化濕止瀉:茯苓能利水滲濕,對於脾胃濕氣過重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腹瀉等症狀,具有一定的緩解作用。調胃散中加入茯苓,可協助其他藥材共同化解濕邪,達到止瀉的效果。

調胃散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 溫胃止嘔: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止嘔逆,對於寒邪客胃引起的胃寒嘔吐、腹痛、食慾不振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二、 行氣止痛:丁香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可溫通氣滯,緩解胃腸脹氣、腹痛等症狀。

因此,調胃散中加入丁香,有助於溫胃散寒,行氣止痛,緩解胃寒、胃氣不暢等症狀,起到調和胃氣的作用。

調胃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緩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胃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過於猛烈的作用。調胃散中常含其他藥物,如陳皮、半夏等,甘草可減輕這些藥物的刺激性,避免對胃腸造成過大的負擔。
  2. 增強功效: 甘草本身也具備健脾和胃、益氣止咳的功效,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可以更有效地達到調和脾胃、消除胃痛、增進食慾等目的。

調胃散中加入白朮,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健脾益氣: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則運化失常,胃氣不足,易導致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狀。白朮能補益脾胃之氣,增強其運化功能,改善脾胃虛弱所致的消化不良。

2. 燥濕止瀉:白朮具有燥濕利水之功,可用於治療脾虛濕困所致的腹瀉、水腫等症狀。調胃散中加入白朮,有助於燥濕止瀉,改善脾胃濕困所致的消化不良和腹瀉。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調胃散」組成介紹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甘草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白朮可以補氣健脾、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具有多種藥用價值,常用於治療脾虛氣弱、食慾不振、肢體乏力、水腫、黃疸、自汗、盜汗、口渴、口乾舌燥、安胎、食少、腹脹、泄瀉、風濕疼痛、關節炎等症狀。

蒼朮具有燥濕健脾、芳香化濕、散風寒、健脾胃、補腎、溫裡溫中、清肝明目、利水滲濕等功效。在傳統中醫中,蒼朮常與厚朴、陳皮等配伍,用於治療脾運不健所致的脘腹痞脹、食慾不振、泄瀉痢疾等症。此外,蒼朮還可外用,驅除穢惡之氣,治療皮膚瘡瘍。

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理氣行氣方面,陳皮能行氣、燥濕、化痰,常用於濕阻氣滯痰凝所致之肺失宣肅、脾失健運之證。止咳化痰方面,陳皮能溫化寒痰,宣肺止咳,常用於濕痰咳嗽,寒痰咳嗽等。健脾胃方面,陳皮能行氣止痛、健脾和中,常用於脾胃氣滯證。消食化積方面,陳皮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和排除腸內積氣,常用於食積、消化不良等。燥濕方面,陳皮能燥濕化痰,理氣健脾,常用於胸中痰飲、脘痞腹脹、脾虛食少、嘔吐泄瀉等。活絡止痛方面,陳皮能活絡止痛,常用於脾胃氣滯較甚,脘腹脹痛較劇者。

丁香具有溫裡溫中、降逆止嘔、健脾胃、溫肺止咳、解毒消腫的功效。它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胃寒引起的嘔吐、腹瀉、腹痛等症狀。丁香能抑制胃酸分泌,緩解胃酸過多引起的胃痛、胃脹等症狀。它還能增進胃液分泌,促進胃腸蠕動,促進消化,止嘔效果顯著。丁香能溫暖肺部,化痰止咳,緩解咳嗽、氣喘等症狀。丁香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瘡瘍腫毒等症狀。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茯苓可以促進小便的生成和排出,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適用於水腫、尿路感染、膀胱炎、腎炎等症。茯苓還可以祛風除濕,適用於風濕痹痛、關節炎、水腫等症。茯苓還可以安胎,適用於孕婦水腫、先兆流產等症。茯苓還可以健脾胃,適用於脾虛諸證,虛弱、食少納呆、倦怠乏力等症。茯苓還可以補血,適用於氣血兩虛、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茯苓還可以安神,適用於失眠、多夢等症。

厚朴具有溫裡溫中、降氣、健脾胃、燥濕、驅蟲殺蟲等功效。厚朴性溫,辛散苦燥,有助於祛除體內濕氣,緩解腸胃脹氣、腹瀉等症狀。厚朴能降氣緩脹,增排氣排空,緩解脹氣、食慾不振。厚朴能夠增強胃腸的蠕動和分泌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厚朴含有揮發油及厚朴甲醚、乙醚等成分,具有一定的殺蟲驅蟲作用。

調胃散的組成和功效

中藥方劑「調胃散」由蒼朮、厚朴、陳皮、茯苓、丁香、甘草、白朮等成分組成,具有健脾和胃、理氣化痰、燥濕化痰的功效。主治胃部有熱,少陽之火侵入手太陰肺經,所以紅點像斑點一樣,出現在皮膚和毛髮之間。

傳統服藥法


藿香2兩,甘草(炙)2兩,陳皮(去白)2兩,半夏曲(每1兩用生薑3兩半)2兩,厚朴(每1兩用薑1兩拌制)2兩。
上同為細末。
每服2分,水1盞,入生薑2片,同煎至7分,和滓溫服,不拘時候。
本方為細末,生薑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名「調胃丸」。每服五十丸,食前生薑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大便秘結瘧疾百日咳心肌梗塞低血壓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嘔吐胃腸出血暴食症大腸激擾綜合症咳嗽腹瀉手腳冰冷

相同名稱方劑


調胃散, 出處:《傷寒标本》卷下。 組成:水銀、舶上硫黃。 主治:傷寒嘔吐,四肢厥逆清冷。

調胃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八。 組成:紫背荷葉(焙)半兩,黃耆(銼)1分。 主治:吐血不止。

調胃散, 出處:《古今醫鑑》卷六。 組成:蒼朮、白朮、茯苓、白芍藥、桔梗、紫蘇、檳榔、陳皮、甘草。 主治:脹滿。

調胃散, 出處:《痘科類編釋意》卷四。 組成:蒼朮(米泔浸去粗皮)8錢,厚朴(薑汁炒)5錢,陳皮5錢,茯苓2錢,丁香2錢,甘草2錢,白朮2錢。 主治:胃熱助手少陽火入於手太陰肺,故紅點如斑,出於皮毛間者。

調胃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六。 組成:人參(去蘆)、陳皮(去白)、白朮、蒼朮、白茯苓(去皮)、桔梗(炒)、縮砂仁、厚朴(薑制)、肉豆蔻、扁豆(薑炒)、薏苡仁(炒)、山藥、石蓮肉(去心)、粉草各等分。 主治:小兒冷痢。

調胃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五。 組成:大黃(銼,炒)1兩,當歸(切,焙)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桃仁(去皮尖雙仁,麸炒)1兩,生乾地黃(焙)1兩,菖蒲(銼)1兩,鱉甲(醋炙,去裙襕)1兩,柴胡(去苗)1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透)3分,秦艽(去苗土)3分,黃連(去須)3分,桂(去粗皮)半兩,吳茱萸(湯洗去涎,焙乾炒)半兩。 主治:産後大便秘澀不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