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調胃散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燥濕健脾:蒼朮味辛、性溫,入脾經,具有燥濕健脾、祛風止痛的功效。調胃散旨在治療脾胃濕熱導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蒼朮可通過燥濕健脾,幫助脾胃運化,改善消化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 行氣止痛:蒼朮還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當脾胃濕熱導致氣機阻滯,出現胃脘疼痛時,蒼朮可通過行氣止痛,緩解疼痛,改善患者症狀。
調胃散中加入厚朴,主要源於其以下兩項藥理作用:
- 行氣消脹: 厚朴味辛、性溫,具有行氣消滯、散結消脹的功效。調胃散常用於治療脾胃氣滯、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而厚朴能幫助緩解這些症狀,促進胃腸蠕動,利於消化吸收。
- 燥濕化痰: 厚朴還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痰濕阻滯所致的胸悶、咳嗽、痰多等症狀。調胃散中加入厚朴,不僅有助於消化,還能輔助緩解因痰溼引起的胃部不適。
厚朴在調胃散中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可發揮協同作用,更好地調理脾胃,改善消化功能。
調胃散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 理氣健脾:陳皮性溫,味辛,具有理氣健脾之效。其揮發油能促進胃腸蠕動,增加胃液分泌,有助於消化不良、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的改善。
- 燥濕化痰:陳皮性燥,能燥濕化痰。對於因脾虛濕困、痰濕阻滯而引起的胃脘脹滿、噁心嘔吐等症狀,陳皮可有效緩解。
因此,調胃散中加入陳皮,能協同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達到調和胃氣、改善消化功能的目的。
調胃散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益胃: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調胃散旨在調理脾胃,茯苓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水液代謝,有助於改善胃腸不適,達到調胃的效果。
- 化濕止瀉:茯苓能利水滲濕,對於脾胃濕氣過重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腹瀉等症狀,具有一定的緩解作用。調胃散中加入茯苓,可協助其他藥材共同化解濕邪,達到止瀉的效果。
調胃散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 溫胃止嘔: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止嘔逆,對於寒邪客胃引起的胃寒嘔吐、腹痛、食慾不振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二、 行氣止痛:丁香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可溫通氣滯,緩解胃腸脹氣、腹痛等症狀。
因此,調胃散中加入丁香,有助於溫胃散寒,行氣止痛,緩解胃寒、胃氣不暢等症狀,起到調和胃氣的作用。
調胃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緩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胃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過於猛烈的作用。調胃散中常含其他藥物,如陳皮、半夏等,甘草可減輕這些藥物的刺激性,避免對胃腸造成過大的負擔。
- 增強功效: 甘草本身也具備健脾和胃、益氣止咳的功效,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可以更有效地達到調和脾胃、消除胃痛、增進食慾等目的。
調胃散中加入白朮,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健脾益氣: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則運化失常,胃氣不足,易導致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狀。白朮能補益脾胃之氣,增強其運化功能,改善脾胃虛弱所致的消化不良。
2. 燥濕止瀉:白朮具有燥濕利水之功,可用於治療脾虛濕困所致的腹瀉、水腫等症狀。調胃散中加入白朮,有助於燥濕止瀉,改善脾胃濕困所致的消化不良和腹瀉。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調胃散》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調胃散》主治「胃熱助手少陽火入于手太陰肺,故紅點如斑,出于皮毛間者」。此描述指向中醫「火熱上犯肺衛」之病機:
- 胃熱兼少陽火逆:足陽明胃經鬱熱,助少陽三焦相火上擾(少陽為樞,火郁可上犯)。
- 肺衛受灼:手太陰肺主皮毛,火熱循經上灼肺絡,致皮膚現紅斑(類近代「發斑」或「血熱疹」範疇)。
- 核心病位:病標在肺,病本在胃與少陽氣機失調,屬「中焦失和,火熱上炎」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以「和胃降氣、辛開苦泄」為法,兼顧少陽樞機與肺衛宣肅:
藿香(君藥)
- 辛溫芳香,化中焦濕濁,醒脾開胃。
- 傳統用於「辟穢止嘔」,此處取其「升清降濁」之力,紓解胃熱上衝之勢。
厚朴(臣藥)
- 薑製後苦辛溫燥,行氣寬中,直折胃腑濕熱。
- 合藿香形成「辛開苦降」組合,調暢中焦氣機,斷火熱之源。
半夏曲(臣藥)
- 生薑製後化痰降逆,和胃消痞。
- 針對胃熱生痰、痰火互結上犯之病勢,導痰濕下行。
陳皮(佐藥)
- 去白留理氣之效,協厚朴、半夏曲加強行氣化痰,助肺胃氣機通降。
炙甘草(使藥)
- 甘緩和中,調和諸藥辛燥之性,兼護肺胃之陰。
生薑(引藥)
- 煎服時加薑片,既可溫中止嘔,又能辛散外達,助肺衛透邪。
方劑配伍特點
- 標本兼治:藿香、厚朴、半夏曲直入中焦,清化濕熱痰濁以治本;陳皮、生薑兼顧肺衛宣發以治標。
- 氣機調節:全方側重「降胃氣、透肺熱」,使少陽火熱不致上逆犯肺,契合「胃降則肺安」之理。
- 劑型轉換:散劑速效於清熱化濕,丸劑(調胃丸)緩圖脾胃調和,體現「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思維。
延伸推論
此方可能適用於因飲食積滯、脾胃濕熱誘發的皮膚紅疹(如蕁麻疹、濕疹等屬「肺胃熱盛」者),或伴見脘痞嘔惡、舌苔厚膩等症。然須結合脈證,辨明濕熱與火熱之比重,靈活加減。
傳統服藥法
藿香2兩,甘草(炙)2兩,陳皮(去白)2兩,半夏曲(每1兩用生薑3兩半)2兩,厚朴(每1兩用薑1兩拌制)2兩。
上同為細末。
每服2分,水1盞,入生薑2片,同煎至7分,和滓溫服,不拘時候。
本方為細末,生薑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名「調胃丸」。每服五十丸,食前生薑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調胃散, 出處:《傷寒标本》卷下。 組成:水銀、舶上硫黃。 主治:傷寒嘔吐,四肢厥逆清冷。
調胃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八。 組成:紫背荷葉(焙)半兩,黃耆(銼)1分。 主治:吐血不止。
調胃散, 出處:《古今醫鑑》卷六。 組成:蒼朮、白朮、茯苓、白芍藥、桔梗、紫蘇、檳榔、陳皮、甘草。 主治:脹滿。
調胃散, 出處:《痘科類編釋意》卷四。 組成:蒼朮(米泔浸去粗皮)8錢,厚朴(薑汁炒)5錢,陳皮5錢,茯苓2錢,丁香2錢,甘草2錢,白朮2錢。 主治:胃熱助手少陽火入於手太陰肺,故紅點如斑,出於皮毛間者。
調胃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六。 組成:人參(去蘆)、陳皮(去白)、白朮、蒼朮、白茯苓(去皮)、桔梗(炒)、縮砂仁、厚朴(薑制)、肉豆蔻、扁豆(薑炒)、薏苡仁(炒)、山藥、石蓮肉(去心)、粉草各等分。 主治:小兒冷痢。
調胃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五。 組成:大黃(銼,炒)1兩,當歸(切,焙)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桃仁(去皮尖雙仁,麸炒)1兩,生乾地黃(焙)1兩,菖蒲(銼)1兩,鱉甲(醋炙,去裙襕)1兩,柴胡(去苗)1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透)3分,秦艽(去苗土)3分,黃連(去須)3分,桂(去粗皮)半兩,吳茱萸(湯洗去涎,焙乾炒)半兩。 主治:産後大便秘澀不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