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肝白茯苓散

BU GAN BAI FU LI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惠》卷三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4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8%
脾經 17%
肝經 16%
腎經 12%
肺經 10%
胃經 7%
大腸經 7%
膀胱經 5%
膽經 3%
心包經 1%
心經
脾經
肝經
腎經
肺經
胃經
大腸經
膀胱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補肝白茯苓散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有二:

一、健脾利濕,寧心安神: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心、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的功效。方劑中以茯苓配合其他藥材,能有效改善脾胃運化失常導致的肝氣鬱結、心神不安等症狀。

二、利水滲濕,通竅利竅:茯苓具有利水滲濕、通竅利竅的功效,能協助排除體內濕氣,改善肝臟的氣血循環,有助於肝臟功能的恢復。

補肝白茯苓散方劑中加入防風,主要原因有二:

  1. 疏散風邪,止癢止痛: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祛風解表、止癢止痛之功效。白茯苓散以補肝為主,而肝主風,易受風邪侵襲。防風的加入可疏散風邪,防止風邪內侵,進一步達到補肝的效果。同時,防風對於風邪引起的皮膚瘙癢、疼痛也有緩解作用,能改善相關症狀。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防風性溫,可調和白茯苓散中其他藥物的寒涼之性,避免寒涼過甚,損傷陽氣。同時,防風的祛風作用可配合白茯苓、茯苓等藥材的健脾益氣、利水滲濕之功效,共同增強補肝健脾、祛風止癢的療效。

補肝白茯苓散中加入柏子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養心肝,安神定志: 柏子仁性味甘平,入心、肝經,具有養心安神、滋陰潤燥之效。對於肝血不足,心神不安,失眠多夢,心悸健忘等症狀,柏子仁能有效緩解,與方中白茯苓、甘草等藥物共同發揮補肝安神作用。
  2. 潤腸通便,輔助補肝: 柏子仁還具有一定的潤腸通便功效,可改善因肝氣鬱結導致的便祕。肝與脾胃相表裡,肝氣疏泄,脾胃運化才能正常,通便則有利於脾胃運化,進而促進肝血生成,輔助補肝作用。

補肝白茯苓散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 細辛味辛性溫,能溫經散寒,對於因寒邪入侵而導致的肝氣鬱滯、脾胃虛寒等症狀,具有很好的調理作用。茯苓偏於利水滲濕,加入細辛可增強其溫陽散寒之效,更能有效改善肝脾功能。
  2. 開通經絡: 細辛入肺經,能通鼻竅、開經絡,有利於促進氣血運行,疏通肝經氣滯,達到補肝的目的。

因此,細辛在補肝白茯苓散中起到溫陽散寒、開通經絡的作用,與其他藥材配合,能更全面地調理肝脾功能。

補肝白茯苓散中加入當歸,主要是基於其補血滋陰的功效。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養血、活血止痛、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等功效。對於肝血不足導致的頭暈目眩、面色蒼白、月經不調、腰膝酸軟等症狀,當歸可以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

此外,當歸還能滋陰潤燥,與白茯苓的利水滲濕功效相輔相成,有助於改善肝腎陰虛所致的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狀。因此,在補肝白茯苓散中加入當歸,可以更全面地達到補肝益腎、滋陰養血的效果

「補肝白茯苓散」中加入「檳榔」,看似與補肝功效無關,實則別有深意。檳榔味苦性溫,入脾胃經,能行氣消積,降逆止嘔,主要作用在於化解茯苓等藥材的寒涼之性,避免其過於滋膩,影響肝氣的疏泄功能。同時,檳榔也能幫助脾胃運化水濕,改善肝脾濕熱,從而達到補肝益腎的效果。因此,檳榔的加入既能調和藥性,又能增強療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

補肝白茯苓散中加入白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燥濕: 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茯苓偏於利水滲濕,而白朮則能加強脾胃運化,使水濕更好地排出體外,達到補肝利水、健脾祛濕的效果。
  2. 扶正固本: 白朮能補氣益脾,增強機體抵抗力,從而促進肝臟功能恢復。肝與脾胃相表裡,脾胃健運則肝氣得以調達,有助於肝病的康復。

補肝白茯苓散方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行氣活血,疏肝解鬱: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能改善肝氣鬱結、血脈不暢等症狀,有助於疏通肝經氣血,緩解肝臟的壓力,使肝功能恢復正常。
  2. 配合茯苓健脾利濕: 川芎與茯苓相配,能促進脾胃運化,利濕健脾,達到整體調和肝脾的功能,使肝臟得到更好的滋養,並促進濕氣的排出,改善肝氣鬱結所致的濕阻脾胃等症狀。

總之,川芎的加入,在補肝白茯苓散中扮演著行氣活血、疏肝解鬱的角色,與茯苓共同發揮健脾利濕的功效,達到補肝健脾,舒肝理氣的綜合作用。

補肝白茯苓散為一傳統中醫方劑,其主要目的在於調理肝氣、利水除濕。在該方劑的組成中,包含了桂枝這一成分。桂枝性溫味辛甘,歸心、肺、膀胱經,在中醫學中被認為具有發汗解表、溫通經絡、助陽化氣的功效。將桂枝應用於補肝白茯苓散中,主要是取其溫通與助陽的作用,能夠輔助其他藥材如白茯苓等更好地發揮利水滲濕的功能。

此外,桂枝還能調和藥物之間的性質,使整個方劑的療效更加協調。對於因肝氣鬱結所導致的情緒波動、胸脹不適等症狀,桂枝亦能發揮疏肝解鬱的效果。綜合來看,桂枝在補肝白茯苓散中的使用,不僅有助於改善水濕內停的問題,也能夠兼顧到調節情緒與舒緩肝氣鬱結的目的,從而達到全面調養肝臟健康的作用。

補肝白茯苓散方中包含附子,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溫陽補腎,助茯苓健脾利濕:茯苓性味甘淡平,善於利水滲濕,但其功效偏於利水滲濕,而附子性溫熱,入腎經,可溫陽補腎,並助茯苓健脾利濕。

二、扶正祛邪,避免寒濕內侵:肝腎同源,肝虛則腎氣不足,容易導致寒濕內侵。附子溫陽補腎,可溫煦脾腎,驅散寒濕,防止寒濕傷及肝腎,更有效地起到補肝健脾的作用。

因此,附子在補肝白茯苓散中起到溫陽補腎、助茯苓健脾利濕以及扶正祛邪的作用,使方劑功效更為全面。

補肝白茯苓散中加入枳殼,主要是為了理氣健脾,消食化積

枳殼味苦、辛,性微寒,歸脾、胃經。其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寬胸散結等功效。茯苓偏於健脾利濕,而枳殼則可幫助脾胃運化,促進水液代謝,防止濕邪停滯。

因此,補肝白茯苓散中加入枳殼,可以有效地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水液運化,進而達到補肝健脾的目的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補肝白茯苓散

補肝白茯苓散是中醫常用的一種方劑,具有補肝養血、健脾益氣、疏肝理氣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肝臟和心臟疼痛。

方劑組成:

  • 桂枝: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等功效。
  •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 柏子仁:具有安神鎮靜、止血、固澀固表、生津止渴、潤燥滑腸、補氣補陰等功效。
  • 檳榔:性苦能破滯,辛能散邪,具有驅蟲殺蟲、降氣除煩、消食化積、利水消腫等功效。
  •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 防風:性溫,微苦,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 附子:辛、甘,大熱,有毒,入肺、腎經,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
  • 細辛:具有辛溫散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開竅、止咳化痰、活絡止痛的功效。
  • 枳殼: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主治功效:

補肝白茯苓散具有補肝養血、健脾益氣、疏肝理氣的功效,主治肝臟和心臟疼痛。

臨牀應用:

補肝白茯苓散臨牀上常被用來治療肝臟和心臟疼痛,如肝炎、肝硬化、冠心病、心絞痛等。

使用禁忌:

補肝白茯苓散含有附子,有毒,因此不適合孕婦、兒童和哺乳期婦女使用。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羣也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注意事項:

  • 本方中含有附子,有毒,應嚴格按照醫囑服用,不可自行加減藥量。
  • 本方中含有當歸,孕婦應慎用。
  • 服用本方期間應忌食辛辣、油膩、生冷的食物。
  • 服用本方期間應避免飲酒。
  • 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總結:

補肝白茯苓散是一種補肝養血、健脾益氣、疏肝理氣的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肝臟和心臟疼痛。臨牀上常被用來治療肝炎、肝硬化、冠心病、心絞痛等疾病。在使用本方時應注意,有毒,應嚴格按照醫囑服用,不可自行加減藥量。

傳統服藥法


白茯苓3分,防風3分(去蘆頭),柏子仁3分,細辛3分,當歸半兩(銼,微炒),檳榔半兩,白朮3分,芎藭3分,桂心半兩,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枳殼3分(去瓤,麩炒微黃)。上為細末。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大棗3枚,同煎至6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補肝益心、化痰散結的功效,適合於肝心痛的患者使用。但本方含有附子,有溫陽散寒、補火助陽的功效,因此孕婦、陰虛火旺、心陽偏亢者慎用。

相關疾病


心臟病心臟痛心絞痛胃及十二指腸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風濕性心臟病

相同名稱方劑


補肝白茯苓散, 出處:《聖惠》卷三。 組成:白茯苓3分,防風3分(去蘆頭),柏子仁3分,細辛3分,當歸半兩(銼,微炒),檳榔半兩,白朮3分,川芎3分,桂心半兩,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枳殼3分(去瓤,麸炒微黃)。 主治:肝心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