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導氣抑留湯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 香附性辛、苦、溫,歸肝、脾經,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導氣抑留湯主要用於治療氣滯血瘀所致的胸悶、腹痛、嘔吐等症狀,香附可疏通肝氣,緩解胸腹脹滿,並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止痛的效果。
- 調和脾胃,理氣消積: 香附亦有健脾和胃、理氣消積的作用。導氣抑留湯中可能含有其他燥性藥物,香附可起到緩和藥性、調和脾胃的作用,避免藥物對脾胃造成過度刺激,並促進消化,使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導氣抑留湯中加入胡蘿蔔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行氣止痛:胡蘿蔔子性溫,味辛,具有行氣止痛之效。對於因氣滯血瘀而引起的腹痛、胸悶、心絞痛等症狀,能起到舒緩作用。
- 利水消腫:胡蘿蔔子亦有利水消腫的功效,能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緩解水腫。對於因水濕停滯而導致的腹脹、小便不利等症狀,能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因此,導氣抑留湯中加入胡蘿蔔子,旨在通過其行氣止痛、利水消腫的功效,達到治療氣滯血瘀、水濕停滯等病症的目的。
導氣抑留湯中加入烏藥,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行氣止痛:烏藥味辛、溫,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痛的功效。對於氣滯血瘀導致的胸腹脹痛、胃脘疼痛等症狀,烏藥能有效緩解。
2. 溫脾暖胃:烏藥性溫,可溫脾暖胃,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寒所致的消化不良、腹痛、腹瀉等症狀。
因此,導氣抑留湯加入烏藥,旨在通過行氣止痛和溫脾暖胃的作用,改善氣滯血瘀、脾胃虛寒等病症,達到治療目的。
導氣抑留湯中包含輕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消積導滯:輕粉性寒,具有清熱瀉火、消積導滯的功效。對於因熱毒蘊結、氣機阻滯所致的胸悶氣短、腹脹便祕等症狀,輕粉可起到疏通氣機、清熱解毒的作用。
- 活血化瘀,散結止痛:輕粉還有活血化瘀、散結止痛的功效。對於因血瘀氣滯所致的疼痛、腫塊等症狀,輕粉可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
然而,輕粉屬劇毒藥物,使用需謹慎,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不可自行使用。
導氣抑留湯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行氣止痛: 厚朴味辛性溫,具有行氣消積、止痛化痰的功效。對於氣機鬱滯、胸悶腹痛、噯氣吞酸等症狀,厚朴可通過行氣消積,疏通氣機,緩解疼痛。
- 降逆止嘔: 厚朴入脾胃經,可降逆止嘔,對於胃氣上逆、噁心嘔吐等症狀,厚朴能起到抑製嘔吐的作用。
因此,導氣抑留湯中加入厚朴,旨在行氣止痛、降逆止嘔,達到緩解氣機鬱滯、胸悶腹痛、噯氣吞酸等症狀的目的。
「導氣抑留湯」方劑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宣肺止咳:桔梗味辛性平,具有宣肺、利咽、化痰止咳之功效。其能開宣肺氣,使肺氣通暢,有助於緩解氣機鬱滯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配合方劑中的其他藥材,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 利氣通絡:桔梗還具有利氣通絡之效,能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胸悶、氣短等症狀,配合方劑中的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疏通經絡、導氣止咳的作用。
導氣抑留湯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通絡止痛:羌活性溫,味辛,歸膀胱經,具有疏散風寒、通絡止痛之效。方中以羌活配伍其他藥物,可有效驅散體內寒邪,疏通經絡,緩解因風寒侵襲所致的疼痛。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羌活與方中其他藥物如防風、獨活等,共同作用,可發揮協同作用,提升整體療效。例如,羌活與防風合用,可更有效地疏散風寒,緩解肢體疼痛。
導氣抑留湯中加入防風,主要考慮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解表散寒,疏風止痛: 防風性味辛溫,入肺、膀胱經,具有解表散寒、疏風止痛的功效。此方以導氣抑留為治,即以疏通經絡、化解氣滯為目的,而防風可助其散寒解表,解除寒邪阻滯經絡之弊,促進氣血運行。
2. 驅散寒邪,止咳化痰: 方中以導氣抑留為治,常伴有咳嗽、痰多等症狀。防風可驅散寒邪,止咳化痰,配合其他藥物,可更有效地緩解患者的呼吸道症狀,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導氣抑留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降逆止嘔: 半夏味辛性溫,具有降逆止嘔之功效。對於因痰氣上逆、脾胃不和而導致的嘔吐、噁心,半夏能有效抑制,使氣機下降,達到止嘔的效果。
- 化痰止咳: 半夏性燥,善於化痰止咳。導氣抑留湯中若有痰濁阻滯,半夏可將其化解,使氣道通暢,達到止咳平喘的效果。
綜上所述,半夏在導氣抑留湯中的加入,既能止嘔,又能化痰,有效地解決了因氣機逆亂、痰濁阻滯而引起的病症。
導氣抑留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 利水滲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之功效。導氣抑留湯的主要功效為化痰止咳、利水消腫,茯苓可以幫助排除體內積聚的水濕,改善呼吸道痰液的積聚,有助於止咳化痰。
二、 健脾益氣: 茯苓能健脾益氣,改善脾胃功能。導氣抑留湯常用於痰濕咳嗽,脾虛濕盛的情況,茯苓可以改善脾胃運化,促進水濕代謝,增強機體抵抗力,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治療效果。
導氣抑留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百藥之功效。方中其他藥材可能偏寒涼或燥熱,甘草能調和其性,避免藥性過於偏激,使藥物更平和地發揮作用。
- 緩解副作用: 甘草能緩解其他藥材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如緩解苦寒藥材的寒性,減輕燥熱藥材的燥烈之氣,使藥物更安全有效地應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導氣抑留湯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瘰疬先從右起」,屬中醫外科病證。瘰疬多因氣滯痰凝、肝鬱化火或風熱毒邪結於頸項所致,尤其「先從右起」提示病機與肺氣失宣、肝氣鬱結相關(中醫理論「左肝右肺」之說,右側病變常與肺氣壅滯有關)。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以行氣解鬱為主,兼顧化痰散結、疏風通絡,推測其作用機制如下:
調暢氣機,疏肝理肺
- 香附子、烏藥:疏肝解鬱,理氣止痛,針對氣滯之本。
- 厚朴、蘇子、蘿蔔子(萊菔子):降氣化痰,消積導滯,助肺氣宣降,化解痰氣互結。
- 桔梗:宣肺利咽,載藥上行,開提肺氣以通絡。
化痰散結,祛濕通絡
- 半夏、茯苓:燥濕化痰,健脾滲濕,斷痰濁生成之源。
- 羌活、防風:祛風勝濕,疏通經絡,助氣血流通,散結消腫。
調和緩急,兼顧標本
- 甘草:調和諸藥,緩急和中,防行氣藥過燥。
綜論
此方以「導氣」(疏導氣機)為核心,氣行則痰消,絡通則結散。瘰疬初起多屬實證,方中未用峻烈攻伐之品,而是通過調氣、化痰、祛風的協同作用,化解瘰疬形成的「氣滯-痰凝-絡阻」病理鏈條,尤適合右側發病、肺氣鬱閉明顯者。推測其適應症應見頸側結塊、按之柔韌、伴胸悶脅脹、舌苔薄膩等氣鬱痰阻之象。
傳統服藥法
香附子、蘿蔔子、烏藥、蘇子、厚朴、桔梗、羌活、防風、半夏(制)、茯苓、甘草各等分。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疏風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瘰癧先從右起的症狀。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胃腸道不適。
- 本方有出汗、口乾、便秘等副作用,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同名稱方劑
導氣抑留湯, 出處:《簡明醫彀》卷八。 組成:香附子、蘿蔔子、烏藥、蘇子、厚朴、桔梗、羌活、防風、半夏(制)、茯苓、甘草各等分。 主治:瘰癧先從右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