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活散火湯

羌活散火湯

QIANG HUO SAN HUO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4.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6%
脾經 20%
心經 14%
腎經 13%
胃經 9%
肝經 6%
膀胱經 5%
心包經 3%
肺經
脾經
心經
腎經
胃經
肝經
膀胱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羌活散火湯中包含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散風邪,清熱解表: 羌活性溫,味辛,歸膀胱、肝經,具有祛風散寒、解表止痛的功效。方中加入羌活,可疏散外感風邪,同時清熱解表,對於因風熱侵襲而引起的發熱、頭痛、鼻塞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2. 升散頭面,通絡止痛: 羌活具有升散頭面,通絡止痛的功效。方中利用羌活的升散之性,可將頭面部鬱積的風邪、熱邪向上疏散,並通暢經絡,緩解頭面部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羌活散火湯中加入防風,主要考量以下兩個原因:

  1. 疏散風熱,兼解表: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祛風解表、散寒止痛的功效。羌活散火湯主要用於治療風熱上擾之症,如頭痛、鼻塞、發熱等。防風能疏散風熱,並解表散邪,協同羌活等藥物共同清熱解表。
  2. 調和藥性,防止燥烈: 羌活性偏燥烈,容易耗傷津液。防風能調和藥性,減輕羌活的燥烈之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熱,保護患者的津液。同時,防風還能緩解羌活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如口乾、鼻燥等。

總之,防風在羌活散火湯中起到疏散風熱、解表散邪,並調和藥性、防止燥烈的重要作用,使得方劑療效更佳,副作用更小。

羌活散火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利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方中羌活、柴胡等藥性偏燥,容易傷津耗氣,茯苓可以清熱利濕,滋養脾胃,防止燥邪傷陰。
  2. 健脾和胃: 茯苓能健脾和胃,幫助消化吸收,促進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利用,增強藥效。同時,茯苓還能緩解因熱邪傷脾所致的胃脘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使藥物更易被機體吸收利用。

羌活散火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扶正,增強抵抗力: 人參性溫,味甘,具有補氣益血、健脾益肺、安神益智之效。散火湯多用於外感熱病,耗氣傷津,人參能補益元氣,提升患者的抵抗力,幫助機體恢復正氣,更有效地抵抗病邪。
  2. 扶正祛邪,緩解熱毒: 羌活散火湯以清熱解毒為主,人參的補氣作用可以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防止藥物過於寒涼,損傷正氣,導致病情反覆。同時,人參也可緩解熱毒對人體的損傷,保護臟腑功能。

羌活散火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1. 調和藥性: 羌活性溫,具有散風寒、止痛的功效。甘草性甘,味平,具有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的作用。加入甘草,可以緩解羌活的燥烈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減少副作用。
  2.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和中緩急的作用。與羌活搭配,可以增強羌活的散寒止痛功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羌活散火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半夏性微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羌活散火湯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熱,夾濕入絡,症見發熱頭痛、鼻塞流涕、咳嗽痰多等。半夏可燥濕化痰,使濕邪散去,痰液易於咳出,有助於緩解風熱夾濕的症狀。
  2. 和解脾胃:半夏可降逆止嘔,和解脾胃。風熱外感可導致脾胃不和,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半夏的降逆止嘔作用可以緩解這些症狀,同時也能促進脾胃運化,增強抵抗力,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羌活散火湯中加入補骨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助陽,引火歸源:補骨脂性溫,味辛,入腎經,具有溫腎壯陽、散寒止痛之效。羌活散火湯以羌活、柴胡等藥清熱解表,若陽氣不足,則易傷陰耗氣,導致病程遷延。補骨脂溫腎助陽,可引火歸源,促進陽氣生髮,配合清熱藥,達到散寒解表、溫陽補腎的雙重效果。
  2. 溫陽化濕,促進療效:補骨脂除溫腎助陽外,亦具燥濕止癢之效。羌活散火湯常用於治療風寒濕痹、外感風寒等症,患者常伴有濕邪困阻、氣血運行不暢等情況。補骨脂溫陽化濕,可促進氣血流通,加速藥效發揮,更有利於疾病的痊癒。

羌活散火湯中加入枸杞子,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滋陰補腎,平衡藥性:

羌活散風寒,功效偏於燥熱,容易耗傷陰津。枸杞子性味甘平,入肝腎經,能滋陰補腎,清熱明目,與羌活相配,可以平衡藥性,避免燥熱傷陰。

二、緩解藥物副作用:

羌活散火湯中可能含有其他較燥熱的藥物,例如羌活、防風等,容易出現口乾舌燥、頭暈目眩等副作用。枸杞子可以滋陰潤燥,緩解這些副作用,使藥效更加溫和。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羌活散火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下焦無陽,陰火上衝,滿頭腫痛」。依醫案所述,患者因過服寒涼石膏,損傷下焦陽氣(左尺脈澀),導致虛火浮越(右關細洪),陰火沿經上衝頭面,引發滿頭腫痛、齒齦浮腫,且症狀於夜間陽氣弱時加劇,天明陽氣生發後稍減。故治法以「溫下焦、引火歸元」為主,佐以疏風清熱、健脾化痰。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溫補下焦,引火下行

    • 破故紙(補骨脂):辛溫入腎,補命門火,助陽納氣,針對下焦無陽之根本。
    • 枸杞子:滋補腎陰,與補骨脂共奏陰中求陽之效,使虛火潛藏。
  2. 祛風清熱,通絡止痛

    • 羌活(酒炒):辛溫升散,酒炒增強上行之力,善祛頭面風濕熱邪,宣通經絡滯氣。
    • 防風:風藥潤劑,協同羌活疏散頭面風邪,助火鬱發之。
    • 酒芩、酒連:以酒製引藥上行,清上焦浮熱,抑陰火之沖逆。
  3. 健脾化痰,扶正固本

    • 人參、白茯苓、甘草:益氣健脾,土旺則能製水,防陰火復熾;茯苓兼化痰濕,斷痰熱上擾之路。
    • 半夏:燥濕化痰,降逆和胃,防痰火互結。

三、整體方義
此方以「溫下清上」為核心,補骨脂、枸杞子補益下元,使陽氣歸宅;羌、防風藥升散,合芩、連清熱,形成「火鬱發之」之勢;參、苓、草健脾杜絕生痰之源。全方使下焦陽氣復位,陰火自降,頭面腫痛隨之而解。

四、醫案驗證
患者服藥後脈象由細澀轉粗大,顯示陽氣漸復、氣血得通;八劑後痛止,終以膿出癒,證實「陽氣至恙所」之推斷,符合「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之理。

傳統服藥法


羌活(酒炒)5分,防風3分,酒連1分,酒芩2分,白茯苓1錢,人參2錢,甘草5分,半夏1錢,破故紙1錢,枸杞子1錢。
滿頭腫痛:一貴介,年三旬,先因齒痛,用石膏三錢煎服,頃即滿頭皆腫痛,牙根上齶腫勢尤甚,俟天明稍退,蓋得陽氣故也。診之,右關細洪,左關澀,左尺亦澀。余謂:順納氣下達,方得脈和,定方名羌活散火湯。二劑,細澀脈即粗大,是陽氣下行矣,頭痛稍止。服之八劑,頭痛全止,齒根腫猶未退,脈則益和。余曰:將愈矣,此陽氣已至恙所。果四五日出膿少許而瘳。

相同名稱方劑


羌活散火湯, 出處:《慎柔五書》卷五。 組成:羌活(酒炒)5分,防風3分,酒連1分,酒芩2分,白茯苓1錢,人參2錢,甘草5分,半夏1錢,破故紙1錢,枸杞子1錢。 主治:下焦無陽,陰火上衝,滿頭腫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