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升降湯

附子升降湯

FU ZI SHENG JIA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9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4.8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肺經 13%
胃經 13%
肝經 11%
心經 9%
腎經 9%
大腸經 6%
膀胱經 2%
小腸經 2%
膽經 1%
三焦經 1%
脾經
肺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腎經
大腸經
膀胱經
小腸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附子升降湯中包含附子,乃因其溫陽散寒之功效。附子為烏頭的根部,性溫,味辛、甘,入心、腎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補心陽、散寒止痛之效。

此方常用於治療陽氣不足、寒凝血瘀所致的疾病,例如心陽虛衰、四肢厥冷、面色蒼白、神疲乏力、心悸氣短、腰膝冷痛等。附子在方中起到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奏升陽溫陽、通經活血之效。

附子升降湯中包含天南星,主要原因如下:

  1. 相反相成: 附子性熱,善於回陽救逆,但容易燥烈傷陰。天南星性寒,善於化痰散結,且能解附子之毒,起到相反相成之效。
  2. 引藥下行: 天南星能引附子之熱力向下,並使痰濁下降,達到溫陽散寒、化痰止咳的效果。

因此,天南星在附子升降湯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既能解毒,又能引藥下行,協同附子發揮療效。

附子升降湯中加入橘紅,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行氣化痰,降逆止嘔:橘紅味辛性溫,入肺經,具有行氣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附子升降湯主治胸悶氣逆,嘔吐痰多,而橘紅可以疏散肺氣,化解痰濁,使氣機下降,達到止嘔的效果。
  2. 助附子溫陽化寒:橘紅雖性溫,但與附子相比,溫陽之力較弱,但其行氣化痰的功效,有助於附子溫陽化寒的作用更好地發揮。兩者相輔相成,共奏溫陽化寒、行氣止嘔之效。

附子升降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附子辛熱,性峻猛,容易傷陰耗氣,而甘草味甘性平,能緩解附子的燥烈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藥物過於猛烈而傷及正氣。
  2. 增強藥效: 甘草能調和脾胃,增強藥物吸收利用,並能輔助附子溫陽補氣,提升藥效。同時,甘草還能解毒,減輕附子可能帶來的毒副作用,確保藥物安全有效。

附子升降湯中加入肉桂,主要原因有二:

  1. 溫陽助陽,引火歸源: 附子溫陽助陽,但陽氣易上浮,容易導致頭目昏眩。肉桂性熱,能引火歸源,使附子之陽氣下降,溫煦脾腎,避免頭目昏眩。
  2. 溫經散寒,協調陰陽: 肉桂溫經散寒,能協同附子溫陽化寒,使寒邪散去,陰陽平衡,達到治療寒凝氣滯,脾腎陽虛之目的。

肉桂的加入,不僅增強了附子溫陽的效果,更使之陰陽調和,發揮更佳的治療效果。

附子升降湯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溫中散寒,降逆止嘔: 附子溫陽,吳茱萸辛溫,兩者合用,可溫中散寒,降逆止嘔。對於寒邪犯胃,脾胃虛寒,氣逆嘔吐等症,可起到溫陽扶正,降逆止嘔的作用。
  2. 協調陰陽,升降平衡: 附子性熱,升陽,吳茱萸性溫,降逆,兩者相配,可協調陰陽,升降平衡。對於脾胃虛寒,氣機升降失調的患者,可起到溫陽扶正,和中降逆,調理脾胃的作用。

附子升降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益氣,助附子升陽: 附子性溫熱,善於回陽救逆,但容易耗傷脾氣。白朮味甘性溫,能健脾益氣,補中益氣,可補脾氣以助附子升陽,避免附子過於燥烈傷脾。
  2. 燥濕利水,佐附子溫陽: 白朮具有燥濕利水之功,能協助附子溫陽化水,對於寒濕凝滯、脾陽不振引起的肢冷、腹痛、水腫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附子升降湯中加入白芍,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緩解附子毒性:附子性熱,有毒,易傷陰耗津。白芍性寒,味酸,能斂陰止汗,緩解附子燥熱之性,保護脾胃,避免其過於傷陰。
  2. 調和營衛:附子溫陽化氣,升發陽氣,白芍養血柔肝,滋陰降火,二者相配,可使陽氣得陰氣滋潤,陰氣得陽氣溫煦,營衛調和,氣血流通。

附子升降湯中加入半夏,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作用:

  1. 降逆止嘔: 半夏味辛,性微溫,入脾、胃經。其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可以抑制胃氣上逆,緩解嘔吐、噁心等症狀。附子升降湯的組成中,附子溫陽助陽,容易導致氣上逆,而半夏可以起到平衡作用,避免藥物過於燥熱而傷陰。
  2. 燥濕化痰: 半夏除了降逆止嘔外,還具備燥濕化痰的功效。附子升降湯治療的是寒邪客於脾胃,導致的脾胃虛寒、寒凝氣滯、水濕停滯等症狀。半夏可以幫助祛除體內濕氣,化解痰飲,進一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

附子升降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佐助附子溫陽: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附子性熱,燥性較強,容易傷及脾胃,而茯苓可以健脾益氣,緩解附子燥熱對脾胃的損傷,避免藥物副作用。同時,茯苓利水滲濕,可助附子溫陽化氣,促進水液代謝,達到溫陽利水之功。
  2. 配合升降,協調藥性:附子升降湯以附子溫陽化氣,升提陽氣為主,而茯苓則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可協調附子之升,避免其過於燥熱上行,起到升降平衡的作用。同時,茯苓也能配合桂枝、白芍等藥物,共同起到調節氣血、疏通經絡的作用。

附子升降湯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降逆止嘔: 木香性辛溫,能行氣止痛,降逆止嘔。附子升降湯治寒邪客胃、脾胃虛寒之症,常伴有嘔吐症狀。木香加入可有效緩解嘔吐,使寒邪下行,恢復脾胃功能。
  2. 理氣和中: 木香具理氣和中之功,可促進腸胃蠕動,消除腹脹,解除胃脘不適。附子升降湯中附子溫陽散寒,木香理氣和中,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改善脾胃虛寒導致的消化不良。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附子升降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寒痰咳嗽」,屬中醫「陰寒痰濕壅肺」之證。咳嗽痰多、色白清稀、遇寒加重,伴畏寒肢冷、胸膈滿悶、舌淡苔白滑等寒象,皆為其適應症狀。方名「升降」二字,點出調暢氣機、溫化痰濕的核心作用。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溫陽散寒為本

    • 君藥:生附子(大辛大熱)直入少陰,溫腎陽以散肺寒,助氣化而消痰飲;配伍肉桂(溫命門火)、吳茱萸(暖肝胃),形成「三陰並溫」之勢,從根源解決寒痰生成。
    • 臣藥:炒白朮、茯苓健脾滲濕,切斷「痰濕化生之源」;半夏、天南星(經薑湯炮製減毒)燥濕化痰,專攻已生之痰。
  2. 升降氣機為用

    • 升清:炙甘草配白芍,酸甘化陰以制附子燥烈,兼緩攣急而助肺氣宣發;木香(行三焦氣滯)、橘紅(理肺脾之氣)協同推動氣機上行。
    • 降濁:半夏、吳茱萸降胃逆,南星祛頑痰下行,使痰濕從二便而解,完成「溫中寓降」之法。
  3. 標本兼治設計
    全方以「薑製南星、半夏」化痰治標,「附子、朮、苓」溫陽治本,佐以「木香、橘紅」調氣樞紐,契合《內經》「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原則。煎服法中「生薑五片」既增效君臣藥溫散,又中和毒性,為畫龍點睛之筆。

推論擴展功效
除寒痰咳嗽外,此方結構對「寒濕痹痛」(關節冷痛)、「陰盛眩暈」(痰濕上蒙清竅)等病機相近者,或可透過加減發揮作用,符合「異病同治」中醫思維。其組方邏輯展現宋代以後「溫陽化飲」學派對仲景思想的延展。

傳統服藥法


附子(生,去皮臍)1兩半,天南星(湯洗7次)1兩半,橘紅1兩半,甘草(炙)1兩半,肉桂(不見火)1兩半,吳茱萸1兩半(湯洗7次,炒),白朮(炒)3兩,白芍藥3兩,半夏(湯洗7次)3兩,白茯苓(去皮)3兩,木香1錢(不見火)。
上(口父)咀。每服4錢,水1蓋半,加生薑5片,煎至7分,去滓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熱燥烈之性,陰虛火旺、肺燥咳嗽者慎用。

相關疾病


咳血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咳嗽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附子升降湯,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二引陸仲安方。 組成:附子(生,去皮臍)1兩半,天南星(湯洗7次)1兩半,橘紅1兩半,甘草(炙)1兩半,肉桂(不見火)1兩半,吳茱萸1兩半(湯洗7次,炒),白朮(炒)3兩,白芍藥3兩,半夏(湯洗7次)3兩,白茯苓(去皮)3兩,木香1錢(不見火)。 主治:寒痰咳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