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橘皮湯

葛根橘皮湯

GE GEN JU P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偏寒 (0.8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8%
脾經 16%
胃經 16%
心經 12%
膀胱經 8%
大腸經 8%
腎經 4%
肝經 4%
膽經 4%
肺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腎經
肝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葛根橘皮湯中加入葛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解表止渴:葛根性涼,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解肌退熱、生津止渴之功效。可有效緩解因風熱外襲導致的發熱、口渴、頭痛、咽喉腫痛等症狀。
  2. 升陽解肌,利水消腫:葛根具有升陽解肌、利水消腫的作用,可促進體液循環,緩解肢體麻木、水腫等症狀。與橘皮搭配使用,更能增強其利水消腫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因風熱所致的肌肉疼痛、關節腫痛等症狀。

葛根橘皮湯中加入橘皮,主要原因如下:

  1. 疏肝理氣,和胃降逆: 橘皮味辛、苦,性溫,歸脾、肺經,具有疏肝理氣、和胃降逆的作用。葛根具有解肌退熱、生津止渴的功效,但其偏寒性,容易引起脾胃不和,加入橘皮可溫脾胃,促進消化吸收,避免葛根寒涼性過強對脾胃的影響。
  2. 增強解表功效: 葛根善解肌發表,但其清熱解表的功效較單一。橘皮有助於疏散風邪,配合葛根,可增強解表功效,使治療效果更佳。

在中藥方劑[葛根橘皮湯]中,杏仁的應用是因其具有潤肺止咳、平喘的功效。杏仁可以幫助改善咳嗽、氣喘等問題,對於治療肺熱引起的咳喘有一定效果。此外,杏仁還能潤腸通便,改善便秘。

在中藥方劑[葛根橘皮湯]中,麻黃被選用主要是因為其具有解表散寒、宣肺平喘的功效。麻黃可以幫助發汗解表,對於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頭痛、咳嗽等問題有效。此外,麻黃還能幫助平喘,改善氣喘。

葛根橘皮湯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生津止渴: 葛根橘皮湯主治外感風熱、咳嗽氣喘、口渴咽乾等症。知母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的功效,能有效緩解熱邪壅肺、津液虧虛所致的症狀,與葛根、橘皮等藥材相輔相成,增強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的效果。
  2. 配伍相宜,協同作用: 知母與葛根橘皮湯中的其他藥材,如葛根、橘皮等,在藥性上相輔相成,互相協調。知母清熱瀉火,可以降低葛根的升散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偏燥,同時也抑制橘皮的燥性,避免傷陰耗津。

在中藥方劑[葛根橘皮湯]中,黃芩的應用是因其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痢的功效。黃芩可以幫助清除體內熱毒,對於治療口腔潰瘍、便血等問題有效。此外,黃芩還能調節腸胃功能,改善消化不良。

葛根橘皮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葛根性涼,橘皮性辛溫,甘草性甘平,加入甘草可以調和葛根和橘皮的藥性,使其寒熱適中,避免藥性過於偏激,更易於人體吸收。
  2. 增強藥效: 甘草有調和脾胃、緩解藥物毒性、提高藥物療效的作用。在葛根橘皮湯中,甘草可以幫助葛根降壓利水,同時緩解橘皮辛溫對胃部的刺激,提升藥效並降低副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葛根橘皮湯》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兩類外感熱病演變之證候:

  1. 冬溫伏邪,春寒所遏,夏熱引發

    • 病因:冬感溫邪未即發,春遇寒邪鬱遏,至夏因熱引動而發病。
    • 症狀:肌膚斑疹如錦紋、壯熱咳嗽、心悶、嘔吐清涎(寒熱交雜之象)。
  2. 外感時氣初期(2-3日)

    • 症狀:頭痛、壯熱惡寒(表邪未解,裏熱初生)。

此證屬「表寒裏熱」或「伏邪外發」之病機,既有外寒束表,又有鬱熱內擾,涉及肺胃氣逆(咳嘔)、熱毒外透(斑疹)。


二、方劑組成與邏輯解析

(1)藥物配伍

  1. 葛根(2兩)

    • 解肌退熱:透發鬱於肌表之邪,治壯熱頭痛。
    • 升清止利:若兼泄瀉可兼顧,此證雖未言下利,但嘔吐清汁或與胃氣上逆相關。
  2. 麻黃(2兩,去節)

    • 發汗解表:散春寒外束之邪,與葛根協力開腠理。
    • 宣肺平喘:配合杏仁止咳降逆。
  3. 杏仁(2兩,去皮尖)

    • 降氣止咳:針對咳嗽、嘔悶,理肺胃氣機。
  4. 橘皮(2兩)

    • 理氣和胃:化濕止嘔,治嘔吐清汁、心悶。
  5. 知母(2兩) + 黃芩(2兩)

    • 清熱瀉火:知母滋陰清肺胃熱,黃芩苦寒清上焦熱,合治裏熱壯熱、斑疹。
  6. 炙甘草(2兩)

    • 調和諸藥,緩麻黃、葛根之峻,護胃氣。

(2)組方邏輯

  • 表裏雙解
    麻黃、葛根解表散寒透熱;知母、黃芩清裏瀉火,針對外寒裏熱之矛盾病機。
  • 肺胃同調
    杏仁、橘皮宣降肺胃之氣,止咳止嘔;葛根升清,防邪內陷。
  • 透邪解毒
    葛根配黃芩,透表熱兼清裏毒,適合斑疹隱現之熱毒外發證。

(3)推論功效

  • 主治方向:外寒鬱閉熱毒(初起惡寒壯熱,或伏邪化熱發斑)。
  • 次要應用:表證未解兼肺胃熱咳嘔(如時氣初起類似風熱感冒)。

此方結合辛涼透表、苦寒清裏、理氣和中之法,體現中醫「分消走泄」思路,適用於寒熱錯雜、表裏同病之候。

傳統服藥法


葛根2兩,橘皮2兩,杏仁2兩(去尖皮),麻黃2兩(去節),知母2兩,黃芩2兩,甘草2兩(炙)。
上切。
以水7升,煮取3升,分3次溫服。嘔悶吐當先定,便且消息。
葛根散(《聖惠》卷十五)、葛根湯(《聖濟總錄》卷二十二)、葛根陳皮湯(《永類鈐方》卷八)。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宜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服用。
  2. 本方有发汗解表的作用,服用后可能会出现出汗、头晕、恶心等症状,如果出现不适,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3. 本方不适用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体弱者。
  4. 本方不宜与其他解表药物同时服用。

相關疾病


咳血頭痛腮腺炎原發性高血壓麻疹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嘔吐咳嗽怕冷

相同名稱方劑


葛根橘皮湯, 出處:《外台》卷四引《小品方》。 組成:葛根2兩,橘皮2兩,杏仁2兩(去尖皮),麻黃2兩(去節),知母2兩,黃芩2兩,甘草2兩(炙)。 主治:冬溫未即病,至春被積寒所折,不得發,至夏得熱,其春寒解,冬溫毒始發出肌中,斑爛隱疹如錦紋,壯熱而咳,心悶,嘔但吐清汁。時氣2-3日不解,頭痛,壯熱惡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