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毒湯
XIE DU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瘍科選粹》卷四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瀉毒湯中包含青皮,主要是因為青皮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消食化滯的功效。
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其疏肝理氣的作用可以幫助肝氣疏泄,解除肝鬱氣滯,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同時,青皮還可以消食化滯,幫助脾胃消化,促進腸胃蠕動,有利於排泄毒素。
因此,在瀉毒湯中加入青皮,可以起到疏肝理氣、消食化滯,幫助排毒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瀉毒湯方中包含白芷,其原因主要有二:
- 解毒散邪: 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解毒散邪、通竅止痛之功。其芳香之氣可引藥力上達頭面,並能清熱解毒,散瘀消腫,對於外感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 通鼻竅: 白芷能通鼻竅,開宣肺氣,對於因邪毒阻滯鼻竅引起的鼻塞不通、嗅覺失靈等症狀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因此,白芷在瀉毒湯中,既能解毒散邪,又能通鼻竅,可謂是治療外感風寒濕邪之重要藥物。
瀉毒湯中加入柴胡,主要是利用其疏肝解鬱、清熱解毒的功效。
柴胡味苦性微寒,歸肝膽經,可疏肝解鬱,調節氣機,解除肝鬱氣滯所致的發熱、頭痛、胸脅脹痛等症狀。同時,柴胡還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清除體內積聚的熱毒,改善因熱毒所引起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
因此,在瀉毒湯中加入柴胡,可以起到疏肝解鬱、清熱解毒,並協調其他藥物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瀉毒湯中使用赤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 赤芍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效。瀉毒湯主治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癰疽疔瘡、丹毒等症,赤芍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使熱毒消散,血熱下降。
- 活血化瘀: 赤芍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有利於消散瘀血,加速傷口癒合。瀉毒湯中因熱毒壅盛,易導致局部瘀血,赤芍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促進炎症消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利於藥物滲透和吸收。
瀉毒湯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驅蟲止瀉: 檳榔性溫,味苦澀,入脾、胃經,具有驅蟲、消積、止瀉的功效。對於因蟲積、食滯導致的腹痛、泄瀉,檳榔能有效驅除腸道寄生蟲,並促進消化,緩解腹瀉症狀。
- 消食導滯: 檳榔能促進胃腸蠕動,幫助食物消化吸收,對於飲食不節、積食停滯所致的腹脹、便祕等症狀,檳榔能起到消食導滯的作用,幫助改善消化功能。
瀉毒湯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解毒消腫: 芒硝性寒,味鹹,入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熱毒壅盛、內外熱結所致的癰疽腫毒、腸胃熱症等,可有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 引導藥力下行: 芒硝具有引藥下行的作用,可將其他藥物的藥力引導至下焦,使藥效更有效地發揮作用。同時,芒硝本身也能直接作用於腸道,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於排毒瀉下。
總而言之,芒硝在瀉毒湯中發揮著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和引藥下行的作用,是該方劑的重要組成部分。
瀉毒湯中加入烏藥,主要是因為烏藥具有 行氣止痛、溫脾止瀉 的功效。
烏藥味辛、性溫,入脾、胃經,能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對於寒邪凝滯、氣機阻滯所致的腹痛、腹脹、嘔吐、腹瀉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在瀉毒湯中,烏藥的作用主要是 溫脾止瀉、助藥力,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清熱解毒、瀉火止痢的功效。
「瀉毒湯」中加入木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 木瓜性涼,味甘,歸脾、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因熱毒所致的瘡瘍腫毒、濕熱下注等症狀,木瓜能有效清熱解毒,促進傷口癒合。
2. 消腫止痛: 木瓜含有豐富的蛋白酶,具有消腫止痛的作用。對於因熱毒導致的疼痛,木瓜能有效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幫助患者恢復健康。
因此,在「瀉毒湯」中加入木瓜,可以發揮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進一步提升方劑的療效。
瀉毒湯中加入大黃,主要是因為大黃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 瀉熱解毒:大黃味苦寒,入胃、大腸經,能清熱瀉火、解毒消腫。對於熱毒壅盛、腸胃積滯所致的各種症狀,例如發熱、腹痛、便祕、口臭等,大黃都能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 瀉下通便:大黃具有通便作用,能促進腸道蠕動,排除體內毒素。在瀉毒湯中,大黃可以幫助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促進毒素排出體外。
因此,大黃在瀉毒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既能清熱解毒,又能通便排毒,是治療熱毒壅盛、腸胃積滯的重要藥物。
瀉毒湯中包含連翹,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連翹性寒,味苦,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瀉毒湯多用於治療熱毒壅盛、邪毒熾盛所致的疾病,如瘡瘍腫毒、咽喉腫痛等。連翹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有效清除體內熱毒,減輕炎症反應。
- 疏散風熱:連翹還有疏散風熱的作用,對於風熱感冒、風熱咳嗽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瀉毒湯中加入連翹,除了清熱解毒外,還能起到疏散風熱的作用,有利於促進體內毒素排出,緩解患者的不適。
瀉毒湯中加入瓜蔞,主要是利用其清熱瀉火、利濕解毒的功效。瓜蔞味苦性寒,入肺、胃經,善於清泄肺熱,並能利濕通淋,對於熱毒壅肺、濕熱蘊蒸所致的發熱、咳嗽、痰黃、口渴、小便不利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此外,瓜蔞還具有解毒消腫的作用,對於因熱毒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皮膚紅腫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因此,在瀉毒湯中加入瓜蔞,可以加強其清熱解毒、利濕通淋的功效,有助於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疾病。
瀉毒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是基於其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以達到以下目的:
- 清熱解毒: 生地黃性寒,能清熱解毒,與其他藥材配合,可有效清除體內熱毒,達到瀉毒的目的。
- 滋陰養血: 生地黃能滋陰養血,緩解因熱毒攻伐所致的陰虛血燥,使機體恢復平衡,促進病症的康復。
因此,生地黃在瀉毒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滋陰養血,協同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瀉毒湯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黃芩味苦寒,入肺、心、膽、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的功效。對於熱毒蘊結所致的發熱、口渴、煩躁、便祕等症狀,黃芩能有效清熱解毒,使邪熱消散。
- 解毒止瀉:黃芩還具有解毒止瀉的作用。對於濕熱內蘊導致的腹痛、腹瀉、痢疾等症狀,黃芩能清熱燥濕,止瀉止痛。
因此,瀉毒湯中加入黃芩,有助於清熱解毒,瀉火止瀉,達到治療熱毒蘊結所致的疾病目的。
瀉毒湯中加入三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破血行瘀: 三稜性溫,味苦辛,入肝脾經,具有破血行瘀、消腫止痛的功效。瀉毒湯常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血瘀凝滯所致的瘡瘍腫痛、發熱惡寒等症,三稜能破除瘀血,促進血液循環,使毒邪得以排出,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
- 消積化滯: 三稜亦具消積化滯的功效,能幫助消化,促進腸胃蠕動,對於因積食內停而導致的熱毒壅盛亦有一定的治療作用。瀉毒湯中加入三稜,可增強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並促進藥物吸收,提高療效。
瀉毒湯中加入蓬莪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消積化滯:蓬莪朮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消食積、化痰飲、行氣止痛的功效。瀉毒湯多用於治療熱毒蘊結、腸胃不暢、腹痛腹脹等症,蓬莪朮有助於消解積滯,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毒素排出。
- 行氣活血:蓬莪朮能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對於因熱毒壅滯導致的氣血流通不暢、疼痛難忍等症,有一定的緩解作用。瀉毒湯中常配伍其他活血化瘀藥物,蓬莪朮的加入可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療效。
瀉毒湯中含有犀角,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 犀角性寒,味苦鹹,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可有效清除體內熱毒,治療熱毒熾盛、神昏譫語、發熱神昏等症。
- 鎮驚安神: 犀角具有鎮驚安神之功效,可用於治療熱病神昏、驚癇抽搐等症。
然而,現今犀角已被列為瀕危物種,禁止使用。因此,現代中醫多以其他藥物替代犀角,例如水牛角、羚羊角等,達到相似的療效。
瀉毒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瀉毒湯多以苦寒藥物為主,甘草性甘平,能調和藥性,緩解苦寒藥物的寒涼之性,避免藥物過於峻猛,損傷正氣。
- 增強藥效: 甘草有解毒、抗炎的作用,能增強其他藥物的解毒效果,同時還能保護脾胃,避免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
甘草在瀉毒湯中起到重要的調和和增效作用,使其藥效更全面,更安全有效。
瀉毒湯中加入皁刺,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解毒: 皁刺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其可有效清除體內熱毒,對於因熱毒引起的瘡瘍腫毒、發熱疼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活血化瘀: 皁刺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消除瘀血,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在瀉毒湯中加入皁刺,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綜合作用,對於治療熱毒引起的瘡瘍腫毒、發熱疼痛等疾病具有重要意義。
主治功效
傳統服藥法
青皮、白芷、柴胡、赤芍藥、檳榔、樸消、烏藥、木瓜、大黃、連翹、瓜蔞、生地黃、黃芩、三稜、蓬朮、犀角、甘草節、皂角刺各等分。
水三盞,煎一大碗,飢時服。以瀉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瀉毒湯有清熱解毒、通便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服用瀉毒湯後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瀉毒湯, 出處:《瘍科選粹》卷四。 組成:青皮、白芷、柴胡、赤芍藥、檳榔、朴消、烏藥、木瓜、大黃、連翹、瓜蔞、生地黃、黃芩、三棱、蓬朮、犀角、甘草節、皂角刺各等分。 主治:便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