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海金沙散中包含海金沙,這主要基於海金沙藥性與本方主治疾病的契合。海金沙味甘、苦,性寒,入肝、膀胱經。其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止痛、解毒消腫等功效。臨牀常用於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尿路感染、尿道炎、膀胱炎、腎炎等,以及小便不利、尿痛、尿血等症。
海金沙散為治療濕熱下注之證的常用方劑,其組成藥物均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止痛的功效。其中,海金沙作為主藥,其清熱利濕、通淋止痛的藥性與本方主治疾病的病機相符,故而成為方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海金沙散中加入鬱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解毒,涼血止痛:鬱金性味苦寒,入肝膽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痛之效。海金沙散主治濕熱下注所致的尿路感染、淋證等,而鬱金的清熱解毒功效可以幫助清除濕熱,涼血止痛功效則能緩解疼痛不適。
二、活血化瘀,通利水道:鬱金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退。海金沙散中加入鬱金,可以加強其利尿通淋的效果,促進濕熱排出,達到治療的目的。
海金沙散中加入滑石,主要是利用其 清熱利濕 和 通淋止痛 的功效。
滑石 性寒,味甘淡,入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止痛、化石排石的作用。對於海金沙散所治的熱淋、石淋、血淋等症,滑石能清熱利濕,促進尿液排出,緩解尿路炎症,並能通淋止痛,減輕患者的疼痛感。
此外,滑石還具有 滑利 的作用,能夠幫助其他藥材更有效地發揮作用,使藥物更容易進入膀胱,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海金沙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調和藥性: 海金沙味苦性寒,具有清熱利溼、通淋止痛的功效。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緩和藥性、調和脾胃、解毒的作用。加入甘草可以中和海金沙的寒性,避免其傷脾胃,使藥性更溫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 增強功效: 甘草能增強海金沙利水消腫的作用,並能緩解其苦寒之性帶來的腹痛等副作用,提高藥效的安全性,使治療更有效。
主治功效
海金沙散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海金沙散,一方多見於古代治療淋證、水腫等疾病的醫籍中,主治下焦濕熱,氣化不利,小便不利等症。其組成為:海金沙、鬱金、滑石、甘草。
根據多部古籍記載,海金沙散的主治功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利尿通淋,清熱祛濕: 方中以海金沙為君藥,其性味甘寒,入膀胱、小腸經,擅長清熱利濕,通淋止痛,是治療各種淋證的要藥。《保嬰撮要》明確指出本方“治下焦濕熱,不施化而小便不利”。《奇效良方》、《仁術便覽》則指出本方可治“小便淋瀝,及下焦濕熱,氣不施化,或五種淋疾,癃閉不通”。臣以滑石利水通淋,清熱解暑;佐以鬱金行氣活血,清心解毒,有助於氣機的暢通,使濕熱之邪能順利排出;使以甘草調和諸藥,並能清熱解毒。四藥合用,共奏利尿通淋、清熱祛濕之功,使濕熱得清,氣化得行,則小便自利。
針對不同類型淋證的應用:
- 膏淋:《本草綱目》記載:“膏淋如油:海金沙、滑石各一兩,甘草梢二錢半。為末。每服二錢,麥門冬煎湯服,日二次。(《仁存方》)”。《類證治裁》亦指出“膏淋乃精溺並出,精塞溺隧,故小便澀痛。初用海金沙散、加茯苓”。說明海金沙散是治療膏淋的基礎方。
- 血淋:《本草綱目》中提到“血淋痛澀,但利水道,則清濁自分:海金沙末,新汲水或砂糖水服一錢。(《普濟方》)”。提示海金沙散亦可用於血淋的治療。
- 氣淋:《聖濟總錄》中有“治氣淋結澀不快,海金沙散方”,並附有藥物組成,與本方略有差異,但仍以海金沙為主藥。
- 砂石淋:《聖濟總錄》中有多個治療“砂石淋”的方劑,其中“治砂石淋澀,疼痛不可忍,海金沙散方”、“治砂石淋,海金沙散方”均以海金沙為主藥,配伍略有不同。
- 熱淋:《類證治裁》提到“有熱淋莖中痛者,導赤散加滑石、燈芯”,此處雖未直接提及海金沙散,但方中滑石與海金沙均為清熱利濕之品,且本方主治即為下焦濕熱,故可推測海金沙散亦可用於熱淋。
治療脾濕腫滿:《本草綱目》引“脾濕腫滿,腹脹如鼓,喘不得臥:海金沙散:用海金沙三錢,白朮四兩,甘草半兩,黑牽牛頭末一兩半。為末。”以及“又東垣治脾濕太過,通身浮腫,喘不得臥,腹如鼓,海金沙散,亦以牽牛為君。” 說明海金沙散在經過適當配伍後,亦可用於治療脾濕導致的水腫。
從古文記載分析,海金沙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下焦濕熱,氣化不利”的病機: 多部文獻均提到了“下焦濕熱”、“氣不施化”等病機,說明本方所治之小便不利主要是由於濕熱蘊結下焦,影響膀胱氣化功能所致。
“利小便即所以實大便”: 中醫認為,濕邪的排除途徑主要有兩個,一是通過小便排出,二是以通過大便排出。當濕邪較重時,單純利小便可能不足以祛除濕邪,此時需要配合通利大便的藥物,如《本草綱目》中提到的海金沙散配伍黑牽牛,以加強祛濕的力度。
“治病求本”: 海金沙散以清熱利濕為主要治法,針對的是“下焦濕熱”這一病機,體現了中醫“治病求本”的治療原則。
總結:
海金沙散是一個以利尿通淋、清熱祛濕為主要功效的方劑,適用於治療下焦濕熱,氣化不利,小便不利,以及各種淋證,如膏淋、血淋、氣淋、砂石淋、熱淋等。其治療原理基於中醫的“下焦濕熱,氣化不利”、“利小便即所以實大便”、“治病求本”等理論,通過清熱利濕、通利小便,達到祛除濕熱、恢復氣化的目的。本方用藥精簡,針對性強,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特色。
傳統服藥法
海金沙1兩,蠟茶半兩。
上為細末。
每服3錢,煎生薑、甘草湯調下,未通再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海金沙散, 出處:《得效》卷八。 組成:海金沙1兩,滑石末1兩,甘草末1分。 主治:膏淋。
海金沙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八。 組成:海金沙1分,滑石(碎)1分,膩粉1錢匕。 主治:沙石淋。
海金沙散, 出處:《保嬰撮要》卷十五。 組成:海金沙、鬱金、滑石、甘草各等分。 主治:下焦濕熱,不施化而小便不利。
海金沙散, 出處:《回春》卷四。 組成:當歸(酒洗)、大黃(酒浸)、川牛膝(酒洗)、木香、雄黃、海金沙各等大。 主治:五淋。
海金沙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四。 組成:澤瀉5錢,滑石(研,水飛)5錢,豬苓5錢,海金沙(研)5錢,石韋1錢,淨肉桂1錢(去皮),白朮3錢,甘草3錢,赤茯苓3錢,芍藥3錢。 主治:五淋澀痛。
海金沙散, 出處:《便覽》卷二。 組成:海金沙1錢,白朮1錢,蒼朮8分,厚朴1錢,陳皮8分,澤瀉7分,豬苓7分,茯苓皮1錢,五加皮5分,生薑皮5分,大腹皮5分,商陸7分,甘草皮5分。 主治:水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