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小無比散中加入滑石,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清熱利濕: 滑石性寒滑,入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止痛的功效,對於小兒暑熱、濕熱蘊積所致的小便不利、尿頻、尿痛等症狀,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 利尿排石: 滑石可以促進尿液排出,並有助於排出體內的結石。對於小兒因濕熱、寒凝等原因導致的尿路結石,滑石也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總之,滑石在小無比散中起著清熱利濕、利尿排石的作用,對於治療小兒相關疾病具有重要意義。
小無比散中含有石膏,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表: 石膏性寒,入肺經,具有清熱解表、瀉火止渴的功效。小無比散用於治療風熱感冒,症狀包括發熱、頭痛、咽喉腫痛、口渴等。石膏可有效清解表熱,緩解這些症狀。
- 涼血止血: 石膏亦具有涼血止血的作用。小無比散若用於治療熱病、外傷出血,石膏可以清熱涼血,止血消腫。
總之,石膏在小無比散中發揮清熱解表、涼血止血的作用,有助於治療風熱感冒及其他熱性病症。
小無比散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 調和藥性: 甘草性味甘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峻猛之功效。小無比散多用辛溫燥烈之藥,甘草可使其藥性趨於平和,避免藥物對身體造成過度刺激,減輕副作用。
- 增強療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如其能提高人參、黃芪等補氣藥的補益作用,並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增強藥物整體療效。
小無比散中加入寒水石,主要是針對其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
寒水石性寒,味甘、鹹,入肺、胃經。其清熱瀉火之力,能降肺熱,止咳化痰,並可清胃熱,解暑熱。同時,寒水石亦具涼血止血之效,可治療熱毒血熱所致的吐血、衄血、尿血等症狀。
因此,在小無比散中加入寒水石,不僅有助於清熱解毒,更能有效地緩解熱邪引起的出血症狀,達到清熱涼血、止血止咳的功效。
小無比散中加入鬱金,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行氣解鬱:鬱金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膽經。具有行氣解鬱、破瘀止痛之效。方中加入鬱金,可疏肝解鬱,行氣止痛,改善胸悶、脅肋脹痛等症狀,有助於緩解因氣滯血瘀導致的疼痛不適。
- 活血化瘀:鬱金亦具活血化瘀之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有助於消腫止痛。小無比散中加入鬱金,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進一步減輕疼痛。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小無比散」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根據多部古籍記載,小無比散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症狀:
- 痘疹壯熱口渴:痘疹發熱期,高熱、口渴、煩躁不安。
- 小便短澀:小便量少、顏色深黃、排尿不暢。
- 大便秘結:大便乾硬、排便困難。
- 口氣熱:口中氣味熱臭。
- 煩躁不寧:情緒煩躁、難以安靜。
- 痘疹焦紫或紅斑:痘疹顏色深紫或出現紅色斑點,顯示熱毒深重。
- 痘後餘熱:痘疹恢復期仍有餘熱未清。
- 疹子喘急:麻疹、風疹等出疹性疾病伴有咳嗽、氣喘、呼吸急促。
治療原理
小無比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清熱解毒、利水滲濕」法則。
清熱解毒:
- 石膏、寒水石:為方中主要清熱藥物。石膏辛甘大寒,能清熱瀉火、除煩止渴,對於壯熱、口渴等症狀有良好效果。寒水石性味與石膏相近,也能清熱瀉火,並能燥濕。
- 鬱金:辛、苦、寒,雖主要功效為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但在本方中與石膏、寒水石同用,可增強清解熱毒的作用,特別是對於痘疹焦紫、紅斑等熱毒壅盛的症狀。
- 甘草:甘、平,能調和諸藥,並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在本方中還可緩解石膏、寒水石的寒涼之性,防止過度寒涼傷及脾胃。
利水滲濕:
- 滑石:甘、淡、寒,能利尿通淋、清熱解暑,可以幫助將體內的熱毒通過小便排出體外,從而減輕壯熱、口渴、小便短澀等症狀。
綜合分析
小無比散以清熱瀉火、利水滲濕為主要治療手段,針對痘疹、疹子等疾病的熱毒壅盛證,尤其是高熱、煩渴、便秘、尿赤、疹色深紫等症狀。方中石膏、寒水石強力清解熱毒,滑石利水滲濕,引熱毒從小便而出,鬱金輔助清解,並能活血化瘀,防止熱毒瘀滯,甘草調和諸藥並緩解寒涼。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利水滲濕之功,使熱毒得清,水濕得利,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古籍中還提到可以根據具體病情加減用藥:
- 熱證加紫草湯:紫草性味甘、寒,能清熱涼血、解毒透疹,加強清熱解毒的作用。
- 熱甚加犀角:犀角(現已禁用,可用水牛角代替)大寒,能清熱涼血、解毒定驚,用於熱毒熾盛、熱入營血的危重症狀。
- 兼喘急用大小無比散:大無比散較小無比散清熱解毒之力更強,用於熱毒更甚的情況。
- 疹子未出盡合用黃連解毒湯、柴胡橘皮湯、胡荽酒等:根據不同症狀,合用其他方劑以增強療效,如黃連解毒湯清熱解毒,柴胡橘皮湯疏肝理氣、和解表裡,胡荽酒辛溫透疹,可幫助疹子透發。
總之,小無比散是治療痘疹、疹子等熱毒壅盛證的有效方劑,其配伍精當,療效確切,在古代醫學典籍中被廣泛應用,並通過加減變化,靈活應用於不同的病情。
傳統服藥法
桂府滑石(飛過)6兩,石膏(飛過)1兩,粉草5錢,寒水石5錢,鬱金(蟬肚小者,甘草湯煮乾,為末)7錢。
熱甚不解者,井水磨犀角汁調下;若紅紫頂陷不起,加穿山甲末1分,麝香半分,紫草煎湯,加酒12匙調下即起。
上俱制淨末,和勻。
每五歲者,服2錢,大人再加,冬月燈心湯調下,夏月井水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小無比散, 出處:《痘科類編釋意》卷三。 組成:朱砂1錢,片腦5分,麝香5分,牛黃5分。 主治:痘毒不能發舒於外,遂至衝逆咽喉,卒然腫痛,呼吸不能,飲食難入,或至啞瘡。
小無比散, 出處:《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組成:桂府滑石(飛過)6兩,石膏(飛過)1兩,粉草5錢,寒水石5錢,鬱金(蟬肚小者,甘草湯煮乾,爲末)7錢。 主治:痘,壯熱口渴,小水澀,大便秘,口氣熱,煩躁不寧,或焦紫,或紅斑,自發熱至起壯時有熱者;痘後餘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