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一散

TAI Y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博濟》卷一

熱性指數

31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2.0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6%
胃經 20%
腎經 13%
脾經 13%
心經 13%
膀胱經 13%
肺經
胃經
腎經
脾經
心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太一散中包含附子,其主要原因在於:

  1. 溫陽散寒: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能溫陽補火,散寒止痛。太一散主要用於治療陽虛寒症,如脾腎陽虛、寒濕凝滯等,附子可溫補脾腎之陽,驅散寒邪,達到溫陽散寒的效果。
  2. 回陽救逆:附子具有回陽救逆之功效,對於陽氣衰微、脈微欲絕等危重症,附子可以起到回陽固脫的作用。太一散中加入附子,可以增強其回陽救逆的功效,更好地治療危重症。

太一散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太一散中包含多種藥材,性味各不相同,甘草可起到緩解藥性、協調各藥材作用的功效,避免藥性過於偏激,使藥效更平和、穏定。
  2. 增強療效: 甘草本身也具有清熱解毒、潤肺止咳、緩解疼痛等功效。在太一散中,甘草不僅能調和藥性,還能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太一散中加入石葦,主要基於其清熱利濕、止咳化痰的功效。

石葦性寒,味甘,入肺、膀胱經。其清熱利濕的作用可有效緩解濕熱所致的咳嗽、痰多、胸悶等症狀。而其止咳化痰的功效則能進一步消除呼吸道炎症,促進痰液排出,改善呼吸道功能。

因此,太一散中加入石葦,可起到清熱利濕、止咳化痰的雙重作用,對於濕熱咳嗽、痰多、胸悶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太一散中使用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功效。太一散常用於治療熱病、高熱、神昏譫語等症,石膏可有效降低體溫,緩解熱病症狀。
  2. 解毒消腫: 石膏亦具有解毒消腫之效,能清解熱毒、消散腫脹。太一散若涉及熱毒攻心、咽喉腫痛等症狀,石膏可發揮其清熱解毒作用,緩解相關病症。

總而言之,石膏在太一散中扮演著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的重要角色,使其能有效治療熱病、熱毒等相關病症。

太一散中加入滑石,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利濕: 滑石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排石之效。太一散主治濕熱蘊結,小便不利等症,滑石有助於清熱利濕,促進尿液排出,緩解症狀。
  2. 利水消腫: 滑石能利水消腫,對於因濕熱導致的腹脹、水腫等症,滑石能協助利水消腫,減輕症狀。

總而言之,滑石在太一散中發揮清熱利濕、利水消腫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濕熱蘊結、小便不利等症狀。

主治功效


太一散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古文記載,太一散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 傷寒頭痛: 這是太一散最主要的功效,多部醫書均有記載,如《聖濟總錄》、《博濟方》。
  • 中風癱瘓、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等中風相關症狀: 《聖濟總錄》詳細描述了太一散對於中風後遺症的治療,包括語言障礙、肢體麻木、行動不便等。
  • 卒中惡風、客忤、屍注、鬼氣、邪魘、屍厥、暴亡不省人事等急症: 《聖濟總錄》記載了太一散可用於治療多種急症,特別強調了對於突然昏迷不省人事的急救作用。
  • 驚悸狂言、夜臥不安: 《聖濟總錄》指出太一散亦可治療精神情志方面的問題。
  • 周身麻痹、皮膚不知痛癢、四肢不舉、身重如石、腰膝強硬、筋脈拘攣瘛瘲、不能行步等症狀: 這些症狀多見於中風後遺症或風濕痺痛,《聖濟總錄》認為太一散可以緩解這些症狀。
  • 胎驚: 《幼幼新書》中記載了太一散可用於治療胎驚,且病後亦可常服。
  • 胎癇: 《御藥院方》提到太一散可治療胎癇,並建議病後亦宜常服。
  • 陽明經虛,風邪客入導致的口眼喎斜、麻木不仁、驚風癇窒、手足搐搦、不省人事等症狀: 《御藥院方》專門列出了太一散的另一種配方,用於治療陽明經虛,風邪入侵所致的病症。

治療原理分析:

從藥物組成來看,太一散可以分為兩個版本:

版本一:

包含附子、甘草、石葦、生石膏、滑石粉。

  • 附子溫陽散寒,甘草調和諸藥,針對傷寒之邪。
  • 石葦利尿通淋,生石膏清熱瀉火,滑石粉清熱利濕,針對傷寒引起的熱症、頭痛等。
  • 此方主要針對傷寒頭痛,通過溫陽散寒、清熱利濕的雙重作用,達到解表袪邪、緩解頭痛的目的。

版本二:

《御藥院方》所載的太一散則包含了獨活、續斷、杜仲、肉桂、牛膝、黑附子、白茯苓、人參、防風、白芍藥、當歸、川芎、熟乾地黃、秦艽、甘草、細辛等十六味藥物。

  • 此方以補益肝腎、強筋壯骨、活血通絡為主。
  • 獨活、續斷、杜仲、牛膝、黑附子等藥物具有補益肝腎、強筋壯骨的功效。
  • 人參、白茯苓、甘草補氣健脾。
  • 當歸、川芎、熟地黃養血活血。
  • 秦艽、防風、細辛袪風除濕。
  • 肉桂溫經通絡。
  • 此方更加側重於治療中風後遺症以及風濕痺痛等慢性疾病,通過補益氣血、強筋壯骨、活血通絡的作用,促進肢體功能的恢復。

綜合來看:

太一散的治療原理,根據不同的版本,涵蓋了溫陽散寒、清熱利濕、補益肝腎、強筋壯骨、活血通絡等多個方面。其主治功效也涵蓋了從急性傷寒頭痛慢性中風後遺症的廣泛病症。可以說,太一散是一個具有較強適應性和靈活性的方劑,在古代醫學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版本的太一散在藥物組成和功效上存在較大差異,使用時需要根據具體病情和體質進行辨證論治。

傳統服藥法


川芎、石膏、藜蘆、甘草(生)各等分。
發散風壅,上清頭目。
上為細末。
每服少許,鼻內搐之。微嚏為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發汗解表、清熱利濕的功效,因此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及正氣。

相關疾病


頭痛貝爾氏癱瘓癲癇麻痺原發性高血壓四肢麻痺癱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顏面神經麻痺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太一散, 出處:《普濟方》卷四十五。 組成:川芎、石膏、藜蘆、甘草(生)各等分。 主治:發散風壅,上清頭目。主治:偏正頭疼。

太一散, 出處:《博濟》卷一。 組成:大附子1兩(炮,去皮臍),甘草半兩(生),石韋半兩(去毛),石膏2兩,滑石2兩。 主治:傷寒頭痛。

太一散, 出處:《直指小兒》卷一。 組成:天漿子(去殼,微炒)2錢,南星2錢,白附子(各微炮)2錢,天麻2錢,防風2錢,茯苓2錢,全蠍1錢,朱砂1錢,麝少許。 主治:胎驚。

太一散, 出處:《禦藥院方》卷一。 組成:獨活(去蘆頭)1兩半,續斷1兩,杜仲(炒去絲)1兩,肉桂(去皮)1兩,牛膝(酒浸1宿)1兩,黑附子(炮,去皮臍)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人參(去蘆頭)1兩,防風(去蘆頭)1兩,白芍藥1兩,當歸(去蘆頭)1兩,川芎1兩半,熟乾地黃1兩半,秦艽(去蘆頭土)1兩半,甘草(銼,炒)1兩半,細辛(去苗葉土頭節)1兩。 主治:陽明經虛,風邪客入,令人口眼喎斜,麻木不仁;及驚風癇窒,手足搐搦,不省人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