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香散

楓香散

FENG XIA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惠》卷六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偏寒 (0.8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8%
脾經 16%
肝經 13%
胃經 13%
心經 11%
膀胱經 9%
腎經 7%
膽經 5%
大腸經 3%
肺經
脾經
肝經
胃經
心經
膀胱經
腎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楓香散中加入川貝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化痰: 楓香散主要功效為清熱解毒,而川貝母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之效。與方中其他藥物配合,可更有效地清熱解毒,並緩解因熱毒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狀。
  2. 潤肺止咳: 川貝母能潤肺止咳,與方中其他潤肺止咳藥物如桑白皮、杏仁等相輔相成,加強潤肺止咳功效,使藥效更顯著。

楓香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是基於其調和藥性、緩解副作用的作用。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緩和藥性、調和諸藥的功效。楓香散中多含有辛溫燥烈之品,容易耗傷津液,而甘草則能補脾益氣,生津潤燥,起到緩解藥物燥烈之性的作用。

此外,甘草還能調和諸藥,使藥性協調,發揮更好的療效。因此,甘草在楓香散中起到重要的輔佐作用,有助於提高藥效,減少副作用。

楓香散中加入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平肝熄風: 天麻性平味甘,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止痙定痛的功效。楓香散主治風寒濕邪所致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天麻可有效緩解風邪上擾所致的頭風痛、眩暈等症狀。
  2. 祛風止痛: 天麻還具有祛風止痛的作用。楓香散中加入天麻,可加強其祛風止痛的功效,有效緩解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

因此,楓香散中加入天麻,可起到平肝熄風、祛風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改善風寒濕邪所致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

楓香散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 楓香散主治風寒濕痹,而防風性溫,善於祛風解表,散寒止痛。其辛溫之性可助楓香散溫經散寒,驅散外邪,達到疏風解表之效。
  2. 止痛止癢: 防風具止痛止癢之效,可緩解風寒濕邪所致的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皮膚瘙癢等症狀,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整體的療效。

總體而言,防風在楓香散中起到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增強方劑的療效。

楓香散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肺散寒,通鼻竅:細辛性溫,味辛,歸肺、脾經,具有溫肺散寒、通鼻竅的功效。楓香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束肺,鼻塞流涕等症,細辛可溫散寒邪,通利鼻竅,使鼻通氣暢。
  2. 助藥力,增強療效:細辛性溫,可助其他藥物發揮作用,增強療效。楓香散中包含一些寒涼藥物,如薄荷、荊芥等,細辛的溫性可中和寒涼之性,避免寒涼之氣傷及脾胃,同時也能更好地發揮藥效。

楓香散中加入蔓荊子,主要基於其 疏風清熱,通竅止痛 的功效。

蔓荊子性味辛溫,入肝、肺經,擅長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對於因風熱上擾導致的頭痛、眩暈、鼻塞、目赤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楓香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加入蔓荊子,一方面可以 緩解風熱上擾的頭部不適,另一方面也 有助於散風解表,促進邪氣外散,達到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療效果。

楓香散中加入菊花,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

菊花性涼,味甘苦,入肺、肝經。其清熱解毒之力,可有效清除體內熱毒,並疏散風熱,消腫止痛。楓香散多用於治療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目赤腫痛等症,菊花可輔助藥物清熱解毒,消散風熱,緩解症狀,起到協同作用。

楓香散中包含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散寒,止痛止癢: 楓香散主治風寒濕邪所致的皮膚瘙癢、風疹、濕疹等症。羌活性溫,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止癢之效,可有效驅散寒濕,緩解皮膚瘙癢,改善風疹、濕疹等症狀。
  2. 疏通經絡,活血化瘀: 楓香散中還含有其他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的藥材,如當歸、赤芍等。羌活具有疏通經絡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進一步消散風寒濕邪,加速皮膚病症的康復。

楓香散中使用升麻,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1. 疏散風熱,清熱解毒:楓香散主要用於治療風熱感冒、咳嗽、咽喉腫痛等症。升麻性味辛涼,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之效,可有效宣散外邪,清熱解毒,緩解感冒引起的症狀。
  2. 升陽舉陷,利氣行水:升麻還具有升陽舉陷的作用,可提振氣機,利氣行水,幫助體內濕熱之氣散發,進一步緩解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等症狀,並有助於促進痰液排出。

楓香散中使用藁本,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散寒,止痛止癢: 楓香散主治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瘙癢、風疹、瘡瘍等症。藁本性溫,具有疏風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可以驅散風寒濕邪,緩解皮膚瘙癢和疼痛。
  2. 活血通絡,消腫止痛: 楓香散中,藁本還可以活血通絡,消腫止痛,配合其他藥材,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營養,有助於消腫止痛,促進皮膚病的癒合。

楓香散中加入白癬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止癢:白癬皮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祛風止癢之效。楓香散主治風濕痺痛、皮膚瘙癢,白癬皮的加入可增強方劑的祛風止癢作用,緩解瘙癢症狀,改善風濕痺痛。
  2. 殺蟲止癢:白癬皮亦有殺蟲止癢之效,對於因蟲咬或其他因素導致的皮膚瘙癢,白癬皮的加入可有效殺滅蟲體,消除瘙癢感,促進皮膚病的康復。

總之,白癬皮在楓香散中起到了祛風止癢、殺蟲止癢的功效,使方劑的療效更顯著。

楓香散中加入荷葉,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清熱利濕: 荷葉性寒,味甘,入肺、脾經,具有清熱解暑、利濕消腫之功效。楓香散用於治療風熱感冒、濕熱內蘊等病症,荷葉可清熱解毒,利濕消腫,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2. 宣散風熱: 荷葉還能宣散風熱,對於風熱感冒所引起的頭痛、發熱、鼻塞、流涕等症狀有緩解作用。楓香散中加入荷葉,可以促進散風熱,加快病程恢復。

楓香散中加入紫菀,主要考量其以下兩個功效:

  1. 潤肺止咳: 紫菀味辛、甘,性溫,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化痰、宣肺等功效,能有效緩解因肺燥引起的咳嗽、咳痰、痰粘難咯等症狀。楓香散多用於治療風寒咳嗽,而紫菀有助於緩解肺氣不暢,促進痰液排出,提高止咳效果。
  2. 散寒止痛: 紫菀具有散寒止痛的功效,可以緩解因寒邪侵襲而引起的胸痛、腹痛等症狀。楓香散中加入紫菀,可以增強其散寒止痛的效果,幫助患者更快地恢復健康。

楓香散中加入石膏,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 楓香散主治風熱感冒、咳嗽痰黃、咽喉腫痛等症狀,而石膏性寒,具有清熱瀉火、止渴生津的功效,能有效降低體內熱度,緩解咽喉腫痛及咳嗽等症狀。

2. 燥濕解毒: 石膏還具有燥濕解毒的功效,能有效清除體內濕熱,促進體液代謝,對於濕熱蘊結導致的咳嗽痰黃、口苦口渴等症狀亦有良好療效。

綜上所述,石膏在楓香散中起到清熱瀉火、燥濕解毒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有效緩解風熱感冒引起的各種症狀。

楓香散中包含枳實,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行氣消積:枳實味苦酸,性寒,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之效。其能促進胃腸蠕動,有助於消食積滯,改善食慾不振、脘腹脹滿等症狀,與方中其他藥物配合,有助於疏肝理氣,改善胸悶氣滯。
  2. 降氣止嘔:枳實具有降氣止嘔的作用,可以緩解因脾胃氣逆引起的嘔吐、反胃等症狀,對於因食積、痰熱等因素導致的嘔吐,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楓香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楓香散主治「肺臟風毒壅滯」,表現於皮膚及面部生皶疱(紅色丘疹或膿疱)、狀如麻豆(大小不一的疹粒)、伴隨劇癢,搔抓後局部赤痛,甚至破潰成瘡。此證屬中醫「肺風」或「風熱瘡瘍」範疇,古代醫家認為肺主皮毛,肺臟風熱毒邪外壅,鬱滯肌表,導致氣血不暢,發為癢疹、瘡瘍。

本方外用,以清熱解毒、散風止癢、斂瘡生肌為主要方向,針對風熱夾毒侵襲肌膚之證。


組成藥物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1. 楓香脂(白膠香)

    • 性味辛、苦,平,歸肺、脾經。
    • 傳統功效:活血解毒、生肌止癢、散風燥濕。
    • 在本方作用:
      • 辛散風邪,苦燥濕毒,直達肌表以疏泄壅滯之風熱。
      • 其斂瘡特性可促進破潰瘡面癒合,減少滲出。
  2. 大黃

    • 性味苦寒,歸胃、大腸、肝經。
    • 傳統功效:瀉火涼血、逐瘀通經、解毒消腫。
    • 在本方外用作用:
      • 清解血分熱毒,抑製皮膚赤腫熱痛。
      • 藉其瀉下之性(外用時轉為清熱散結),疏通局部氣血壅滯。
  3. 輕粉(氯化亞汞)

    • 性味辛寒,有毒,歸大腸、小腸經。
    • 傳統功效:攻毒杀虫、斂瘡止癢。
    • 在本方作用:
      • 以毒攻毒,殺滅皮膚寄生蟲或微生物(古代對「風毒」的廣義理解)。
      • 寒性協同大黃清熱,辛味助楓香脂散風透邪。

方劑配伍原理

  1. 清熱與散風並行

    • 大黃清血分熱毒,輕粉清表淺濕毒,楓香脂疏風透邪,三者分層化解「風毒壅滯」病機。
  2. 解毒與斂瘡兼顧

    • 大黃、輕粉抗菌消炎(現代視角),楓香脂促進瘡面修復,適合已破潰之瘡瘍。
  3. 調劑選擇

    • 以生油(如麻油)調和,既能潤澤皮膚(緩解乾癢),又可作為賦形劑助藥性滲透。

此方體現了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思維,雖為外用劑,但組方邏輯仍遵循「清熱解毒、祛風止癢」的內治法則,針對肺熱風毒外發之證。


現代潛在應用推論(基於傳統機理)

若以現代病症比擬,本方或可用於:

  • 輕度毛囊炎、痤瘡(風熱型)。
  • 濕疹或接觸性皮炎伴隨感染傾向者。
  • 皮膚搔癢症屬熱毒蘊結者。

(注:此推論基於古籍功效描述,非臨床應用建議。)

傳統服藥法


楓香脂、大黃、輕粉各等分。
上為細末。
生油調稀,搽患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疏風散寒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肺臟風毒壅滯,導致皮膚及面上出現皶皰、麻豆等症狀。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胃腸道不適。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老年人以及有其他疾病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本方。

相同名稱方劑


楓香散, 出處:《禦藥院方》卷八。 組成:楓香脂、大黃、輕粉各等分。 主治:諸風毒瘡,發癢,白屑起。

楓香散, 出處:《聖惠》卷六。 組成:楓香半兩,景天花半兩,薺苨半兩,貝母(煨令微黃)半兩,甘草(炙微赤,銼)半兩,天麻半兩,防風(去蘆頭)半兩,細辛半兩,蔓荊子半兩,甘菊花半兩,羌活半兩,川升麻半兩,藁本半兩,白鮮皮半兩,荷葉半兩,紫菀(洗去苗土)半兩,石膏(細研)半兩,枳實(麸炒,炙微黃)半兩。 主治:肺臟風毒壅滯,皮膚及面上皶皰,或如麻豆,苦癢,搔之即赤痛,或破爲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