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灸膏

代灸膏

DAI JIU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2.7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肝經 19%
肺經 18%
胃經 15%
心經 10%
腎經 8%
心包經 3%
膀胱經 3%
脾經
肝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心包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代灸膏是一種結合傳統中醫理念和現代製藥技術的藥物,其中天南星作為其重要成分之一,有其獨特的療效。天南星性溫、味辛,具有祛風化痰、散寒止痛的特點,廣泛應用於風濕痹痛、咳嗽痰多等症狀。其活性成分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進而達到消炎止痛的效果。

在代灸膏中,天南星的加入不僅增強了藥物的整體功效,還能夠提升膏藥的滲透性,使其更好地被皮膚吸收。這對於緩解肌肉疲勞、減輕關節疼痛有著顯著的效果。此外,天南星也能夠調和其他成分的效果,形成協同增強的作用。因此,代灸膏中包含天南星,充分體現了中醫藥對於調理人體健康的綜合思維,並為臨牀應用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

代灸膏中含有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消痰止嘔: 半夏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代灸膏多用於治療痰濕阻滯、氣逆上衝引起的咳嗽、嘔吐等症狀。半夏的加入可以有效化解痰濕,降逆止嘔,幫助患者恢復正常呼吸和消化功能。
  2. 止痛消腫: 半夏還具有止痛消腫的功效。代灸膏多用於治療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等症狀,半夏的加入可以緩解疼痛,消散腫脹,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幫助患者恢復健康。

代灸膏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炎止痛: 白芷性溫,味辛,具有解毒消腫、止痛生肌之效。其揮髮油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炎症消退,緩解疼痛。對於因外傷、感染等引起的局部疼痛,白芷能發揮良好的止痛效果。
  2. 活血化瘀: 白芷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有助於消散瘀血,促進傷口癒合。對於因外傷導致的瘀血腫痛,白芷能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

「代灸膏」中含有「烏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1. 溫經散寒、止痛消腫: 烏頭性熱,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消腫的功效。在「代灸膏」中,烏頭可以溫通經絡,驅散寒邪,並減輕局部疼痛和腫脹,達到類似灸法的治療效果。
  2. 引藥入經、增強療效: 烏頭藥性較強,可以作為「引經藥」,引導其他藥物深入經絡,增強其藥效。同時,烏頭亦可起到「助陽」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治療陽氣虛衰、寒凝血瘀等疾病。

代灸膏中加入花椒,主要基於其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

花椒性溫,味辛,入腎、脾經,具有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燥濕殺蟲之效。在代灸膏中,花椒主要起到溫經散寒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增強藥效,促進血液循環,達到溫通經絡、緩解疼痛的效果。此外,花椒還有一定的祛風止痛作用,可以緩解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因此,花椒在代灸膏中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有助於提高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代灸膏中加入白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止血生肌: 白芨性寒,味苦甘,入肺、肝經,具有止血生肌的功效。代灸膏用於治療燙傷、燒傷等外傷,白芨可有效止血,促進創面癒合,減少感染。
  2. 消腫止痛: 白芨亦具消腫止痛之效,可減輕燙傷、燒傷造成的局部紅腫、疼痛,加速創面修復。

代灸膏中使用馬藺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腫止痛: 馬藺子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其藥性與其他藥材搭配,可有效緩解因外傷、炎症等引起的腫痛,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2. 活血化瘀: 馬藺子入肝經,具有一定活血化瘀的作用。在代灸膏中,馬藺子與其他活血化瘀藥材協同作用,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

總體而言,馬藺子在代灸膏中發揮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於治療外傷、炎症等病症。

代灸膏中加入乳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乳香性溫,入血分,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瘀血阻滯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狀,乳香能有效改善。代灸膏中加入乳香,能增強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效果,使其更能有效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病症。
  2. 促進組織修復: 乳香還具有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營養供應的作用。對於傷口、潰瘍等病症,乳香能促進組織修復,加快癒合。代灸膏中加入乳香,能促進組織修復,加快傷口癒合,加速病症的康復。

代灸膏中加入沒藥,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活血化瘀: 沒藥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對於因寒凝血瘀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能起到較好的緩解作用。
  2. 生肌斂瘡: 沒藥具有生肌斂瘡的功效,能促進傷口癒合,對於外傷、燙傷等引起的皮膚損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代灸膏中加入沒藥,能有效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局部組織修復,並減輕疼痛,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代灸膏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述主治「腳氣腫痛,不可忍者」,並可延伸用於腰痛(貼於腰上)。腳氣於中醫範疇屬「濕腳氣」或「寒濕腳氣」,多因風寒濕邪下注,氣血壅滯所致,症見下肢腫脹、疼痛難行。代灸膏以溫敷外貼取代艾灸,利用藥物溫通之力,達到散寒除濕、活血消腫之效,故稱「一敷勝百壯」,喻其溫煦效果堪比艾灸百壯。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溫陽散寒為核心

    • 大附子(炮)、桂(肉桂或桂枝):附子大辛大熱,通行十二經,散逐深層寒濕;桂助附子溫通經脈,二者合為方中君藥,針對寒濕凝滯之本。
    • 吳茱萸、蛇床子:吳茱萸暖肝腎、散寒止痛,蛇床子燥濕祛風,協同強化溫散下焦寒濕之效,針對腳氣腫痛之標。
  2. 行氣活血以除滯

    • 木香:辛香走竄,理氣行滯,助氣血流通,消散濕濁停聚。
    • 馬藺子:古籍載其「利濕熱、消腫痛」,輔助祛濕並緩解局部腫痛。
  3. 外敷劑型之巧思

    • 白麵、生薑汁:麵粉為基質緩釋藥性,生薑汁辛溫發散,助藥透皮吸收。貼於臍下(關元、氣海穴)或腰部,就近溫補腎陽、驅散下焦寒濕,符合「病在下者取之上」的敷貼思路。

總治機:透過溫陽藥羣協同,直祛寒濕之邪,佐以行氣藥疏通經絡,使氣血暢行而腫痛自消。外敷法避開內服附子之險,卻仍發揮其逐寒效能,體現中醫「內病外治」之智慧。

傳統服藥法


大附子(炮)、木香、吳茱萸(炒)、馬藺子、桂、蛇床子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用藥半匙,白麵半匙,以生薑汁同煎成膏,以方圓3寸紙花子上攤。
貼在臍下,油紙隔之,綿衣裹。自晚至明,一敷勝百壯。如腰痛,腰上貼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使用代灸膏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相關疾病


坐骨神經痛前列腺炎腳氣病五十肩慢性肝硬化類風濕性關節炎慢性腎衰竭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腎絲球腎炎下肢水腫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代灸膏, 出處:《普濟方》卷二五○。 組成:木香、附子、吳茱萸、蛇床子、馬藺花各等分。 主治:腎氣。

代灸膏, 出處:《禦藥院方》卷八。 組成:大附子(炮)、木香、吳茱萸(炒)、馬藺子、桂、蛇床子各等分。 主治:風濕痹,腰痛。

代灸膏, 出處:《普濟方》卷二四三。 組成:南星1兩,半夏1兩,白芷1兩,川烏1兩,川椒1兩,白及1兩,馬藺子1兩,乳香3錢,沒藥3錢(另研)。 主治:腳氣腫痛,不可忍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