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逼瘟丹中包含蒼朮,主要是由於蒼朮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 燥濕化濕: 逼瘟丹為治療瘟疫之方,瘟疫常由濕邪所致。蒼朮味辛性溫,善於燥濕化濕,可祛除體內濕邪,避免瘟疫的發生和發展。
- 升陽散寒: 蒼朮亦具升陽散寒之效,可振奮陽氣,驅散寒邪。瘟疫常伴有寒邪侵襲,蒼朮可提升正氣,抵禦寒邪,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病邪的清除。
因此,蒼朮在逼瘟丹中起到了燥濕化濕、升陽散寒的雙重作用,對於治療瘟疫具有重要意義。
逼瘟丹中使用茅香,主要是由於其具有以下功效:
- 芳香化濕,行氣止痛: 茅香氣味辛溫,入脾胃經,能有效驅散濕邪,行氣活血,緩解因濕濁阻滯引起的胸悶、腹痛、嘔吐等症狀,與逼瘟丹中驅除瘟疫、止痛的功效相契合。
- 解毒消腫: 茅香具有較好的解毒消腫功效,能有效緩解因瘟疫侵襲引起的毒熱內盛,導致的紅腫、疼痛等症狀,與逼瘟丹中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相輔相成。
因此,茅香的加入不僅能增強逼瘟丹的驅邪止痛功效,同時也能起到解毒消腫的作用,進一步提升其治療瘟疫的療效。
逼瘟丹中包含藿香,乃因其具備以下兩項功效,有助於驅除瘟疫:
- 芳香化濕,解暑闢穢: 藿香氣味芳香,能辛溫散寒,化解暑濕之邪,並能闢除穢氣,防止外邪入侵。瘟疫常因暑濕疫毒流行而起,藿香可有效抵禦此類病邪,防止染病。
- 解表透邪,宣肺解表: 藿香亦具解表透邪之效,能宣通肺氣,疏散風寒,並可解表退熱,對於因瘟疫導致的發熱、咳嗽、胸悶等症狀,具有較佳的緩解作用。
逼瘟丹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疏肝理氣:香附味辛、苦,性平,入肝、脾經。其具備疏肝解鬱、理氣止痛之功效。逼瘟丹多用於治療外感熱病,病邪易犯肝經,導致肝氣鬱滯,氣機不暢,香附可疏肝理氣,使氣機通暢,有助於驅散病邪,緩解病症。
二、調和脾胃:香附亦可健脾和胃,促進脾胃運化。外感熱病常伴隨脾胃功能失調,香附可調節脾胃功能,增強機體抗病能力,有助於疾病的康復。
逼瘟丹中加入山奈,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溫中止嘔:山奈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的效果。逼瘟丹方劑針對的是外感風寒導致的瘟疫,常伴隨嘔吐等症狀,山奈能溫和脾胃,緩解嘔吐不適。
- 芳香闢穢:山奈氣味芳香,具有一定的芳香闢穢作用,能有效地抑制病邪的入侵,起到預防瘟疫的作用。
因此,逼瘟丹中加入山奈,既能溫中止嘔,又能芳香闢穢,有助於治療瘟疫。
逼瘟丹中加入川芎,主要有兩大原因:
- 疏散風熱,清熱解毒: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膽經,具有疏散風熱、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在逼瘟丹中,川芎能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疏散體內因邪毒入侵而引起的風熱,減輕發熱、頭痛、咽痛等症狀,並促進體內毒素排出。
-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川芎不僅能清熱解毒,還能活血化瘀,通絡止痛。逼瘟丹常用於治療外感熱病,容易導致氣血瘀滯,引發疼痛。川芎可以幫助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緩解疼痛,輔助其他藥材治療疾病。
逼瘟丹中加入藁本,主要原因如下:
- 解表散寒: 藁本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解表散寒之功,可祛除外感風寒,對於因風寒之邪侵襲而引發的瘟疫,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 疏風通絡: 藁本亦具疏風通絡之效,可解除風寒之邪對經絡的阻滯,促進氣血運行,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此外,藁本還具有一定的止痛、止咳作用,可緩解瘟疫過程中出現的頭痛、咳嗽等症狀。因此,逼瘟丹中加入藁本,可起到解表散寒、疏風通絡、止痛止咳等多重作用,對於治療瘟疫具有重要意義。
逼瘟丹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解表:細辛味辛性溫,入肺經,具有宣肺解表之功效。逼瘟丹旨在治療溫熱病初起,邪氣犯肺,症見發熱、咳嗽、頭痛等。細辛可辛散肺氣,驅散外邪,達到解表退熱之效。
2. 開竅醒神:細辛氣味芳香,能通竅醒神,並能配合其他藥物,增強解表之力,加速驅散邪氣,恢復神志。逼瘟丹中常加入其他解表藥物,細辛則能起到輔助作用,提高療效。
逼瘟丹方劑中包含白芷,主要是利用其解毒散寒和通竅止痛的功效。
白芷具有解毒散寒之功,可以有效抵禦外邪入侵,尤其是風寒之邪,有助於驅散體內的邪氣,減輕發熱、咳嗽等症狀。同時,白芷也能通鼻竅,對於因風邪侵襲導致的鼻塞、流涕等症狀有緩解作用。
此外,白芷還有通竅止痛的功效,可以疏通經絡,緩解因風邪或寒邪入侵導致的頭疼、牙痛等症狀。因此,白芷在逼瘟丹方劑中可以起到多重功效,有助於治療外感風寒所致的各種病症。
逼瘟丹中加入甘松,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解毒闢穢:甘鬆氣味辛香,性溫,入肺經,具有解毒闢穢之功。古代醫家認爲瘟疫多由瘴氣、疫癘之邪所致,甘松可散寒解毒,驅散疫癘之氣,預防瘟疫發生或減輕病情。
2. 芳香開竅:甘鬆氣味辛香,可行氣通竅,芳香闢穢,能開通人體氣機,使之通暢,利於人體抵抗外邪入侵。
逼瘟丹中使用防風,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解表止痛: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的功效。逼瘟丹的主要功效為解表散寒,驅除外邪,防風可協助藥物疏解表邪,減輕發熱、頭痛、惡寒等症狀,同時也能止痛,緩解風寒侵襲所致的疼痛。
- 引藥入肺,助藥力達表: 防風具有引藥入肺,助藥力達表的功效。逼瘟丹中的其他藥材如柴胡、羌活等,以疏解表邪為主,防風可助這些藥材深入肺經,發揮更好的解表作用,使藥力更有效地達至肌表,更快地驅散風寒。
逼瘟丹方中加入遠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開竅醒神,解毒散結: 遠志味苦辛,性溫,歸心、肺、腎經,具有開竅醒神、解毒散結之功效。逼瘟丹用於治療瘟疫,常伴有神昏譫語、痰涎壅盛等症,遠志可通過開竅醒神,使患者恢復意識,並解毒散結,消除體內病邪。
- 增強藥物協同作用: 遠志與方中其他藥物如黃芩、柴胡等共同作用,可增強解毒抗瘟疫功效,提高治療效果。例如,遠志與黃芩、柴胡共同作用,可增強清熱解毒、疏風散寒之效,更有效地對抗瘟疫病邪。
逼瘟丹中加入檀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解毒闢穢: 檀香性辛、微寒,具有解毒、闢穢之效。瘟疫多由外邪侵襲所致,檀香可清熱解毒,驅除病邪,阻遏瘟疫蔓延。
2. 芳香化濕: 檀香氣味芳香,能行氣解鬱,化濕止嘔。瘟疫患者常伴有濕邪困阻,檀香可通過芳香之氣,疏通經絡,化解濕邪,改善症狀。
因此,逼瘟丹中加入檀香,可起到解毒闢穢、芳香化濕的雙重功效,有助於抵抗瘟疫,緩解病症。
逼瘟丹中加入沉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解鬱,闢穢解毒: 沉香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行氣解鬱、溫中散寒、降逆止嘔、闢穢解毒之功效。對於瘟疫流行時,患者常伴有胸悶氣滯、脘腹脹滿、嘔吐泄瀉等症狀,沉香能有效疏通氣機,化解鬱結,並通過闢穢解毒,增強機體抗病能力。
- 溫陽補氣,扶正祛邪: 沉香還有溫陽補氣之效,可提升機體陽氣,增強正氣,抵禦外邪侵襲。對於體虛易感人羣,沉香能增強其抵抗力,預防瘟疫發生。
綜上所述,沉香在逼瘟丹方中,發揮了行氣解鬱、闢穢解毒、溫陽補氣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瘟疫,提高機體抵抗力。
逼瘟丹中加入降真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驅邪解毒: 降真香氣味芳香,性溫,具有散寒解毒、止咳化痰、活血止痛的功效。其能驅散外邪,解除瘟毒,並可緩解因瘟疫引起的發熱、咳嗽、胸悶等症狀。
2. 溫通氣血: 降真香能溫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驅散體內寒邪,提升人體抵抗力。對於因寒邪入侵而導致的瘟疫,降真香能起到溫陽解表、扶正祛邪的作用。
因此,逼瘟丹中加入降真香,旨在驅除瘟毒,溫通氣血,增強人體抵抗力,達到治療瘟疫的目的。
逼瘟丹中加入樟腦,主要原因有二:
- 闢穢解毒:樟腦具有辛溫芳香之性,能闢穢解毒,驅除外邪。古人認為瘟疫乃是由穢氣所致,而樟腦的辛香之氣能驅散穢氣,起到預防和治療瘟疫的作用。
- 開竅醒神:樟腦能開竅醒神,對於瘟疫所致的昏迷、神志不清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逼瘟丹中加入乳香,主要是基於其 化瘀止痛、活血消腫 的功效。乳香性溫,味辛,歸心、肝經,能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有助於驅散體內瘀血,減輕炎症反應。
瘟疫多由外邪入侵,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凝滯於內,形成瘀血。乳香可化解瘀血,改善血液循環,有助於抵抗瘟疫的侵襲。此外,乳香還能消腫止痛,緩解瘟疫引起的疼痛症狀,促進患者康復。
逼瘟丹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瘟疫和一些急性傳染病。其中包含的硃砂(閃鋅礦)主要成分是硫化汞,具有毒性,歷史上常用作藥物以發揮解毒、抗菌效果。
硃砂在逼瘟丹中的使用,可以歸因於其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能夠幫助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從而減輕由瘟疫引起的症狀。此外,硃砂被認為具有安神鎮痛的效果,能夠幫助患者緩解因病而造成的不適感。然而,需注意的是,由於硃砂本身具備一定的毒性,使用 dosis 藥方中需非常謹慎。
總而言之,硃砂在逼瘟丹中的使用主要是基於其解毒與抗菌的特性,雖然在歷史上廣泛應用,但現代醫學中已經對其安全性提出了挑戰,需要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合理使用。
逼瘟丹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芒硝性寒,味苦鹹,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的功效。瘟疫多屬熱毒熾盛,芒硝能清解熱毒,並將毒邪從體內排出,起到「逼出瘟毒」的作用。
- 瀉下導滯: 芒硝有通便的作用,可將積滯於腸道的熱毒排出,減輕腸胃負擔,有利於機體恢復。此外,芒硝也可促進汗液分泌,使體內毒素隨汗液排出,達到解毒排毒的效果。
因此,芒硝在逼瘟丹中起著清熱解毒、瀉下導滯的重要作用,有助於抵抗瘟疫的侵襲。
逼瘟丹中包含安息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解毒散結:安息香性溫,味辛,具有解毒散結、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清除體內毒素,並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驅散瘟疫之邪。
- 闢穢止癢:安息香具備芳香闢穢之效,能有效抑制病菌滋生,並緩解瘟疫引起的皮膚瘙癢等症狀,起到保護人體的作用。
逼瘟丹中包含鬼箭羽,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鬼箭羽味苦寒,性善於清熱解毒,可有效抑制瘟疫病毒的繁殖,減輕感染症狀,防止病情惡化。
- 疏散風熱:鬼箭羽還能疏散風熱,對於瘟疫引起的發熱、頭痛、咽痛等症狀有明顯療效。
逼瘟丹的組成中加入鬼箭羽,充分利用了其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等功效,有效對抗瘟疫,提高患者的康復率。
逼瘟丹中加入大皁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解毒消腫:大皁角性寒,味苦,入脾、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可有效清除體內熱毒,抑制瘟疫毒素的蔓延,並消散因感染引起的腫脹。
- 通腑排毒:大皁角能促進腸道蠕動,增加排泄,將體內的病邪毒素及時排出體外,減少毒素在體內積聚,從而達到抗瘟防病的目的。
總而言之,大皁角在逼瘟丹中扮演著清熱解毒、消腫散結、通腑排毒的重要角色,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逼瘟丹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述「瘟疫」,為古代用於防治疫病(傳染性熱病)的芳香辟穢方劑。中醫理論中,瘟疫多因「穢濁疫癘之氣」從口鼻侵入,導致氣血逆亂、熱毒內蘊。逼瘟丹以大量香燥藥材組成,核心目的在於「芳香化濁、避穢解毒、祛邪扶正」,透過焚燒或佩掛等方式,以藥氣驅除環境與人體之瘴癘邪氣,屬「外治法」範疇。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分析
(1)主藥群:芳香化濁、驅邪避穢
- 廣陵零香、小陵零香、茅香、藿香、檀香、沈香、降真香、安息香:此類香藥辛溫走竄,氣味濃烈,能「通竅透邪」,自古被認為可驅散瘴氣、殺蟲除穢。
- 蒼朮、山奈、細辛、白芷、防風、藁本:具辛溫解表、燥濕健脾之效,既可祛風寒濕邪,又能強化香藥的辟穢功能。
- 樟腦、皂角:辛烈有毒,殺蟲攻毒,外用可破壞疫氣傳播媒介(如蟲蟻)。
(2)輔藥群:行氣活血、解毒鎮驚
- 香附、川芎、甘松:理氣解鬱,調和氣血,避免疫邪內陷氣機。
- 乳香、辰砂、焰硝(火硝):活血散瘀、清熱解毒(焰硝兼可瀉熱),並借其礦物性質沉降藥力。
- 鬼箭草:傳統民俗中用以「驅鬼避邪」,可能取其活血祛風、散瘀消腫之效。
- 黃丹(鉛丹)為衣:古代用其防腐殺蟲,但今知其毒性已少用。
(3)特殊配伍:
- 遠志:乍看與瘟疫無關,然其「化痰開竅」之性,可助香藥通達心竅,預防邪蒙清竅。
- 多種香藥協同:透過複方疊加,增強揮發性成分的擴散作用,形成「氣場屏障」以隔絕疫氣。
2. 治療原理推論
- 芳香避穢:疫癘之氣多從口鼻而入,方中香藥的揮發油成分(如蒼朮的蒼朮酮、藿香的百秋李醇)可能抑制病原微生物,或刺激黏膜免疫反應。
- 氣血雙調:疫病易導致氣滯血瘀,香附、川芎等理氣活血,避免邪氣內結。
- 環境消毒:古代以焚燒或佩掛此方,利用煙燻效應淨化空氣,部分成分(如樟腦、皂角)具殺蟲驅蚊效果,切斷疫病傳播途徑。
三、綜論
此方體現古人「治未病」思想,側重外治避疫,其邏輯在於:
- 以氣治氣:疫為「不正之氣」,故用芳香正氣克制。
- 多層次防禦:解表、化濕、行氣、解毒並施,阻斷病邪深入。
- 順應民俗:部分藥物(如鬼箭草)反映巫醫文化,兼具心理安撫作用。
現代觀點或可解讀為:通過揮發性成分調節呼吸道微環境、抑制病原體活性,然其具體機轉需進一步科學驗證。
傳統服藥法
廣陵零香8兩,小陵零香8兩,蒼朮8兩,茅香8兩,藿香8兩,香附子4兩,山奈子4兩,川芎4兩,藁本4兩,細辛2兩,白芷2兩,甘松2兩,防風2兩,遠志2兩,檀香1兩,沈昏1兩,降真香1兩,樟腦1兩,乳香1兩,辰砂1兩,焰消1兩,安息香1兩,鬼箭草1兩,大皂角24個。
上為細末,水和為丸,任意大小,黃丹為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辛溫燥烈,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逼瘟丹, 出處:《青囊秘傳》。 組成:生蒼朮6兩,大黃4兩,白芷4兩,青蒿4兩,紅棗(焙乾)6兩。 主治:時邪。
逼瘟丹, 出處:《魯府禁方》卷一。 組成:廣陵零香8兩,小陵零香8兩,蒼朮8兩,茅香8兩,藿香8兩,香附子4兩,山奈子4兩,川芎4兩,藁本4兩,細辛2兩,白芷2兩,甘松2兩,防風2兩,遠志2兩,檀香1兩,沉香1兩,降真香1兩,樟腦1兩,乳香1兩,辰砂1兩,焰消1兩,安息香1兩,鬼箭草1兩,大皂角24個。 主治:瘟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