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順氣湯中包含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行氣止痛: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順氣湯用於治療氣滯血瘀引起的胸腹疼痛,木香能疏通氣機,緩解疼痛,改善腸胃功能,促進消化。
- 理氣解鬱: 木香還有理氣解鬱的功效,能疏肝解鬱,調暢氣機,緩解因氣鬱引起的胸悶、心煩等症狀。順氣湯中加入木香,不僅能緩解疼痛,還能改善情緒,提高療效。
順氣湯中包含烏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 烏藥味辛、溫,性行散,能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痛的功效。順氣湯常用於治療胸腹脹痛、氣滯血瘀、食積不消等症狀,而烏藥正是通過行氣止痛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作用,緩解患者的不適。
- 溫中散寒: 烏藥同時具有溫中散寒的功效,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狀也有治療效果。順氣湯中常會加入其他溫中散寒的藥材,與烏藥共同發揮溫中散寒的作用,從根本上解決患者的病症。
順氣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副作用的作用。順氣湯中常配伍多種藥材,甘草能協調各藥性,使藥效發揮得更全面,避免藥性相剋,提高藥效。
- 益氣健脾: 甘草能補脾益氣,緩解氣虛所致的胸悶氣短、消化不良等症狀。順氣湯主要用於治療氣滯引起的症狀,而氣虛常伴隨氣滯,甘草可兼顧補氣,使療效更完整。
順氣湯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消脹:枳殼味苦、辛,性寒,歸脾、胃經,具有行氣消脹、破氣消積之功效。順氣湯常用於治療胸悶氣滯、腹脹滿悶等症狀,枳殼的加入可以幫助疏通氣機,消解脹滿,使氣機運行通暢。
- 降逆止嘔:枳殼還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對於因氣機逆亂導致的嘔吐、噁心等症狀,枳殼可以通過行氣降逆,緩解嘔吐,使氣機恢復正常。
因此,順氣湯中加入枳殼,可有效地起到行氣消脹、降逆止嘔的作用,有助於緩解氣機阻滯導致的相關症狀。
順氣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是為了緩解氣滯引起的疼痛及不適。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的功效,可以調節肝氣、疏肝理氣,緩解氣滯導致的胸悶、腹痛、脅肋疼痛等症狀。
此外,白芍還可以滋陰養血,與方中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調和氣血、順氣止痛的功效。
順氣湯中加入車前子,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利水滲濕: 車前子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功效。順氣湯常用於治療肺氣不宣、痰溼阻滯等症,而車前子可幫助利水消腫,減少痰溼的生成,促進肺氣宣降。
- 清熱解毒: 車前子亦可清熱解毒,對於因熱毒引起的肺氣不宣、咳嗽痰多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順氣湯中加入車前子,有利於利水滲濕、清熱解毒,促進肺氣宣降,達到治療肺氣不宣、痰溼阻滯等症的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順氣湯」,其主要成分包括木香、烏藥、甘草、枳殼、白芍、車前子等,主治功效為痢疾,一種中醫古代記載的疾病,症狀包括腹瀉、裡急後重、大便膿血、發熱、腹痛等。在中醫理論中,痢疾是由於外感濕熱、飲食不潔、情志鬱結等因素引起的。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其平肝息風功能可治療肝陰不足、肝氣不舒或肝陽偏亢引起的頭痛、眩暈、抽搐等症狀;補血養肝功效可調節肝臟功能,增強其解毒和代謝能力,達到養肝之效;健脾胃功效可治療脾胃虛弱、腹痛泄瀉、陰血不足等症。
車前子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清肺化痰、降氣止咳、補血養肝、清肝明目、瀉下等功效。車前子性寒涼,味甘。具有:利水滲濕、清熱瀉火、止咳化痰、降氣、補血養肝、清肝明目、瀉下等功效。
木香性溫、味辛,歸脾、胃、大腸經,具有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等功效。木香主要用於治療胸腹脹滿、嘔吐腹瀉、腹脹滿痛、脾胃不和、氣滯血瘀、濕熱瀉痢、裡急後重、脾虛食少、消化不良、風寒咳嗽、哮喘、情志不舒、鬱鬱寡歡等證狀。
烏藥性溫、味辛、苦,入脾胃、腎經,具有理氣行氣、補陽、行氣止痛、散寒止咳、消腫散結、祛痰等功效。可調理七情鬱結、氣血凝停、霍亂吐瀉、痰食稽留、寒凝氣滯的小腸疝氣、少腹引控睾丸而痛、偏墜腫痛、痛經、寒邪侵犯肺臟、肺氣失宣、乳腺炎、瘰癘等證。
枳殼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它能理氣寬中,行滯消脹,主治胸脅氣滯、脹滿疼痛、食積不化;其性寒,故不適用於脾胃虛寒、腹瀉洩瀉者。枳殼也能止咳化痰,主治咳嗽痰多、喘息氣促;消食化積,主治食積不消、腹脹腹痛;降氣,主治胃氣上逆、嘔吐呃逆。此外,枳殼還具有破氣、行氣、消痞、散結、除痰、止痛、緩瀉等功效。在臨牀上,枳殼常與其他中藥配伍使用,以增強療效。
在中醫理論中,痢疾是由於外感濕熱、飲食不潔、情志鬱結等因素引起的。治療痢疾的中醫方法包括:辨證論治、藥物治療、針灸治療、推拿治療、飲食調理等。中藥方劑「順氣湯」就是其中一種常用的治療方法。
傳統服藥法
蘇葉1錢,半夏1錢,甘草1錢,桔梗1錢,百部5分。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順氣湯, 出處:《濟生》卷二注文引《衛生家寶》。 組成:柿蒂1兩,丁香1兩。 主治:胃寒胸滿,咳逆不止。
順氣湯, 出處:《醫學集成》卷三。 組成:當歸、杜仲、香附、沉香、茴香、元胡、肉桂、生薑。 主治:氣滯腰痛,循環痛脹。
順氣湯, 出處:《石室秘錄》卷一。 組成:蘇葉1錢,半夏1錢,甘草1錢,桔梗1錢,百部5分。 主治:胸膈不利,氣不順。
順氣湯, 出處:《辨證錄》卷七。 組成:廣木香3錢,烏藥1錢,甘草1錢,枳殼1錢,白芍5錢,炒梔子3錢,車前子3錢。 主治:痢疾。
順氣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三。 組成:白朮2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人參1兩,甘草(微炙)3分。 主治:胃中不和,氣逆乾嘔,飲食不下。
順氣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六。 組成: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白朮1兩,半夏(湯洗7遍,焙)1兩,乾薑(炮)半兩,柴胡(去苗)半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足陽明胃瘧,支滿腹大;胃氣虛冷,腹脅脹滿,痰逆,不思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