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脾養血湯

BU PI YANG XUE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點點經》卷三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1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心經 22%
脾經 17%
肺經 16%
腎經 5%
胃經 4%
膽經 3%
心包經 3%
膀胱經 2%
肝經
心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胃經
膽經
心包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23

方劑組成解釋

補脾養血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調經: 當歸為補血要藥,能補血活血,調經止痛,尤其適用於脾虛血虧、月經不調、痛經等症,與方劑中補脾養血的功效相符。
  2. 活血化瘀: 當歸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脾胃功能,有助於脾氣健運,更好地吸收營養,促進血液生成,達到補脾養血之效。

補脾養血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 川芎具有行氣活血、祛風止痛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脾胃虛弱所導致的氣血運行不暢,進而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
  2. 輔助補益,提高藥效: 川芎辛溫性散,可以輔助補益藥物,促進藥效吸收,提高補脾養血的效果。同時,川芎還有疏散風寒、止痛的作用,可緩解因脾胃虛弱引起的頭暈、頭痛等症狀。

總之,川芎的加入,既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脾胃運化,又能輔助補益,提高藥效,使補脾養血湯的療效更加全面。

補脾養血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養血柔肝: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止痛緩急之功效。白芍能滋養肝血,緩解肝氣鬱結,從而改善脾胃氣血運行不暢,進而達到補脾養血的目的。
  2. 緩解脾虛症狀:白芍亦能收斂脾氣,有助於緩解脾虛所致的食慾不振、腹瀉等症狀。與其他補氣、健脾藥物配合,能更好地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氣血生化,達到補脾養血之效。

補脾養血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助運脾陽: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利水之效。脾主運化,若脾虛濕困,則影響氣血生化,導致氣血不足。茯苓可健脾利濕,使脾陽運化功能恢復,有助於氣血生成。
  2. 寧心安神,協調心脾:茯苓還具有一定的寧心安神作用,可緩解脾虛所致的失眠、心悸等症狀。心脾相表裡,脾虛影響心神,茯苓可協調心脾,使心神安定,進一步促進氣血生化。

綜上所述,茯苓在補脾養血湯中,既可健脾利濕,助運脾陽,又可寧心安神,協調心脾,是方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補脾養血湯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其健脾燥濕之功效。

蒼朮味辛、苦,性溫,歸脾、胃經。其具有燥濕健脾、祛風止痛、解毒消腫的功效。在補脾養血湯中,蒼朮主要作用在於燥濕健脾,配合其他藥材共同改善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的症狀。

蒼朮的燥濕作用,可以幫助脾胃運化水濕,減少水濕對脾胃的影響,有助於脾胃功能的恢復。其健脾作用,則可以促進脾胃的運化功能,使脾胃更好地吸收營養,補充氣血。

補脾養血湯中加入荊芥,看似與補脾養血的主旨不符,實則有其巧妙之處。

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具有解表散風、透疹止癢之功效。在補脾養血湯中加入荊芥,主要作用在於:

  1. 祛除外邪,促進氣血流通:補脾養血時,若體內尚有外邪留滯,會阻礙氣血運行,影響補益效果。荊芥能疏散風邪,使氣血通暢,為補脾養血創造良好的基礎。
  2. 緩解脾虛濕困:脾虛濕困常伴隨脘腹脹滿、頭重肢倦等症狀。荊芥辛溫之性,能化解濕氣,改善脾胃運化功能,輔助補脾養血。

因此,補脾養血湯中加入荊芥,並非單純補益,而是結合臨牀實際,兼顧祛邪與扶正,以達到更好的療效。

補脾養血湯中加入防風,主要是因為防風具有疏散風邪、止痛止癢的功效,在補益脾胃、養血的同時,還能起到祛風散寒的作用。

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的人容易受到風寒侵襲,導致身體不適。防風能夠驅散體內寒邪,緩解因風寒引起的疼痛、瘙癢等症狀,配合其他藥材,更好地發揮補脾養血的功效,使身體恢復健康狀態。

補脾養血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其涼血滋陰的功效。

生地黃味甘性寒,入心、肝、腎經。其能清熱涼血,滋陰潤燥,對於脾虛血虧、陰虛火旺、熱病傷津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脾虛血虧會導致面色蒼白、乏力、食慾不振等症狀,生地黃滋陰養血,能改善這些症狀。同時,生地黃還能清熱涼血,防止陰虛火旺引起的燥熱、口乾、便祕等問題,進而達到補脾養血的功效。

補脾養血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滋陰:熟地黃性溫,味甘苦,歸腎、肝經。其具有補血滋陰、益精填髓的功效,能有效改善血虛所致的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心悸失眠等症狀。
  2. 養脾益氣:熟地黃入脾經,可通過滋陰生津的方式間接補脾益氣。脾胃虛弱者常伴有氣血不足,熟地黃可幫助脾胃恢復運化功能,促進氣血生成。

因此,熟地黃在補脾養血湯中,既可補血滋陰,又能養脾益氣,起到雙重作用,對於血虛兼脾虛者具有良好的療效。

「補脾養血湯」中加入牛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消食,益氣生津:牛蒡性涼,味甘,入肺、脾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利尿通便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牛蒡能健脾消食,增進食慾,促進脾胃運化。
  2. 活血化瘀,潤燥止渴:牛蒡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如菊糖、蛋白質、維生素等,具有活血化瘀、潤燥止渴、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氣血不足、面色蒼白、口乾舌燥等症狀,牛蒡能補益氣血,滋潤肌膚,改善體質。

因此,在補脾養血湯中加入牛蒡,可以起到健脾益氣、活血化瘀的作用,進一步提升方劑的療效。

補脾養血湯中加入紅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 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脾虛則氣血不足,容易導致血瘀,而紅花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血流通暢,有助於補益脾氣,改善氣血不足。

2. 溫陽散寒: 紅花亦有溫陽散寒的作用,對於脾陽不足、寒凝血瘀引起的痛經、月經不調等症狀,能起到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效果。

總而言之,補脾養血湯加入紅花,主要是為了活血化瘀、溫陽散寒,以達到補脾養血、改善氣血不足的目的。

補脾養血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增強藥效的作用。補脾養血湯中往往包含多種藥材,性味各異,甘草可以起到中和各藥材的偏性,避免藥性過於偏激,使藥效更加溫和、協調。

2. 補中益氣: 甘草具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胃的功效,可以增強脾胃功能,有助於吸收和利用藥效,進一步提升補脾養血的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補脾養血湯 」


中藥方劑組成: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
  • 白芍: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
  •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 蒼朮:燥濕健脾、芳香化濕、散風寒、健脾胃、補腎、溫裡溫中、清肝明目、利水滲濕。
  • 荊芥: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
  • 防風: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
  • 生地黃: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
  • 熟地黃:補血、滋陰、益精、補腎、滋補養生。
  • 牛蒡:散風熱、宣肺通鼻、清熱解毒、止咳平喘。
  • 紅花:調經和通經、活血化瘀、通經絡以及清熱涼血。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主治功效:

脾臟虛弱血氣過熱,會導致皮膚瘙癢,全身出現類似被蟲咬的紅點,或麻木腫脹。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
  • 蒼朮:具有燥濕健脾、芳香化濕、散風寒、健脾胃、補腎、溫裡溫中、清肝明目、利水滲濕等功效。
  •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 防風: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 茯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 紅花:具有調經和通經、活血化瘀、通經絡以及清熱涼血等功效。
  • 荊芥: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等功效。
  • 生地黃: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
  • 熟地黃:具有補血、滋陰、益精、補腎、滋補養生等功效。
  • 牛蒡:具有散風熱、宣肺通鼻、清熱解毒、止咳平喘等功效。

總結:

中藥方劑「 補脾養血湯 」是一種類似中成藥的中醫方劑,具有補脾養血、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等功效,用於治療脾臟虛弱血氣過熱、皮膚瘙癢、全身出現類似被蟲咬的紅點或麻木腫脹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當歸2錢,川芎1錢半,白芍1錢半,茯苓1錢半,蒼朮1錢,荊芥1錢,防風1錢,生地1錢,熟地1錢,牛子(炒)1錢,紅花5分,甘草4分。
薑、棗為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疥癬麻痺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

相同名稱方劑


補脾養血湯, 出處:《點點經》卷三。 組成:當歸2錢,川芎1錢半,白芍1錢半,茯苓1錢半,蒼朮1錢,荊芥1錢,防風1錢,生地1錢,熟地1錢,牛子(炒)1錢,紅花5分,甘草4分。 主治:脾虛血熱,疥癬疼癢,通身紅點如蟲齧咬,或麻木腫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