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犀歸湯的組成中包含犀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解毒: 犀角性寒,味苦,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古人認為其對熱毒、瘟疫、瘡瘍等症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二、鎮驚安神: 犀角亦有鎮驚安神之效,可用於治療熱病神昏、驚癇抽搐等症。
然而,由於犀牛是瀕危動物,現今犀角已被禁止使用,需用其他藥物替代,以確保藥效及生物多樣性。
犀歸湯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如下:
- 瀉熱通便,清熱解毒: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功效。犀歸湯主治熱毒熾盛、血分瘀阻所致的癰疽瘡瘍、發熱、便祕等症狀,大黃可以清熱解毒,瀉火通便,幫助患者排毒消腫,緩解病情。
- 引導藥物下行,直達病所:犀歸湯中含有犀角、牛黃等貴重藥材,藥性較烈,大黃可以引導藥物下行,直達病所,提高藥效。同時,大黃的瀉下作用可以促進藥物代謝,減少藥物積累的風險。
犀歸湯中包含牡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犀歸湯主治血熱妄行,瘀阻經絡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牡丹皮可以有效清熱涼血,抑制血熱妄行,同時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瘀阻經絡。
- 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 犀歸湯中包含犀角、地黃、當歸等藥物,共同發揮清熱涼血、滋陰養血、活血化瘀的功效。牡丹皮與這些藥物配合使用,可以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例如,牡丹皮可以緩解犀角的寒性,促進其清熱涼血的作用;與地黃、當歸等藥物配合,可以更好地滋陰養血,促進血液循環。
犀歸湯中加入薏苡仁,主要有兩大原因:
- 利水滲濕: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可協助清除體內濕熱,改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與犀角、地黃等清熱涼血藥物相輔相成,達到清熱利濕的效果。
- 健脾止瀉:薏苡仁亦具健脾止瀉之效,能改善脾胃功能,有助於消化吸收,對於因濕熱導致的腹瀉或消化不良也有緩解作用,進一步促進身體恢復。
犀歸湯中加入芒硝,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瀉火通便: 芒硝性寒鹹,入大腸經,具有瀉火通便之效。犀歸湯中常因熱毒壅盛,導致便祕,芒硝可清熱瀉火,通利大便,使熱毒得以排出,改善症狀。
- 軟堅散結: 芒硝亦有軟堅散結之功。犀歸湯所治之病症,多伴有腫痛、硬結,芒硝能軟化堅硬之物,使腫塊消散,促進病症痊癒。
犀歸湯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血活血: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功效。犀歸湯的主要功效為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而當歸的補血活血作用能增強藥效,使血行通暢,更有效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2. 滋陰潤燥: 犀歸湯常用於治療血瘀所致的疼痛,而瘀血的形成往往伴隨血虛、陰虛。當歸具有滋陰潤燥之功,能滋養血液,改善血虛狀態,同時也起到潤燥止痛的作用,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犀歸湯方劑中加入金銀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解毒:金銀花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涼散風熱的功效,可有效抑制因外感風熱、濕熱所導致的發熱、口渴、咽痛等症狀,與犀角、生地黃等藥物共同作用,增強清熱解毒之效。
- 消腫止痛:金銀花亦具有消腫止痛之效,可緩解因熱毒壅滯所致的紅腫疼痛,與犀角、牛膝等藥物配合,能更有效地消腫止痛,改善局部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犀歸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犀歸湯主治「腸癰腹濡,內隱隱(疒丂)痛,大小便秘澀」,此證屬中醫「腸癰」範疇,即現代所指闌尾炎或腸道化膿性炎症。其病機關鍵為濕熱蘊結腸腑,氣血壅滯,久則化熱成毒,腐肉釀膿。
- 腹濡隱痛:濕熱瘀阻腸絡,氣血不通,故腹痛綿綿而按之濡軟(非實滿),此為膿未成或膿已成但未潰之象。
- 二便秘澀:濕熱下迫大腸,腑氣不通,故大便難;熱傷津液,氣化不利,則小便短澀。
此方針對「濕熱瘀毒」之證,治以清熱解毒、活血排膿、通腑泄濁為法。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清熱涼血解毒
- 犀角(鎊末):苦鹹寒,專入血分,清熱涼血解毒,善解腸腑血分熱毒,為治癰瘍熱毒重證要藥。
- 金銀花:甘寒,清熱解毒,透散腸癰熱毒,與犀角協同遏制熱毒蔓延。
臣藥:活血散瘀、瀉熱通便
- 牡丹皮:辛苦微寒,涼血散瘀,清除腸絡瘀熱,防熱毒壅滯成膿。
- 大黃(酒炒):瀉下攻積,酒製後兼活血,通腑泄熱以「釜底抽薪」,導腸癰熱毒從大便出。
- 芒消:鹹寒軟堅,助大黃瀉熱通便,使腸道積滯速去。
佐藥:排膿消癰、養血和營
- 薏苡仁:甘淡微寒,利濕排膿,健脾扶正,防苦寒傷胃,為治腸癰膿已成之要藥。
- 冬瓜仁:甘寒清熱消癰,滌痰排膿,協薏苡仁化腸中濕濁膿穢。
- 梅仁:酸平,活血消腫,潤腸通便,助大黃、芒消緩下而不傷陰。
- 當歸:甘辛溫,養血活血,既能防犀角、大黃等寒涼太過而凝血,亦能促進潰後瘡口癒合。
治療原理
- 清解與通下並行:犀角、金銀花直折熱毒,大黃、芒消通腑瀉熱,體現「六腑以通為用」之理,使毒邪有出路。
- 活血與排膿兼顧:牡丹皮、梅仁活血散瘀,薏苡仁、冬瓜仁排膿消癰,針對腸癰瘀熱互結之病機。
- 攻邪不忘護正:當歸養血,薏苡仁健脾,防峻下傷正,適合腸癰未潰或已潰而正氣未虛者。
配伍特點
- 寒溫並用:犀角、大黃等涼血瀉熱,配伍當歸溫潤養血,避免寒凝血瘀。
- 動靜結合:芒消、大黃走而不守,迅急通下;當歸、薏苡仁守而不走,緩和藥性。
此方結構嚴謹,針對腸癰「濕、熱、瘀、毒」四大病理因素,層次分明,堪為治療腸癰初起或膿未成之代表方劑。
傳統服藥法
犀角(鎊末)1錢(煎好後入),大黃(酒炒)1錢2分,牡丹皮2錢,梅仁(去皮尖)2錢,冬瓜仁2錢,薏苡仁5錢,芒消7分,當歸5錢,金銀花1兩。
上(口父)咀,作一劑。水煎,空心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犀歸湯, 出處:《洞天奧旨》卷十五。 組成:犀角(鎊末)1錢(煎好後入),大黃(酒炒)1錢2分,牡丹皮2錢,梅仁(去皮尖)2錢,冬瓜仁2錢,薏苡仁5錢,芒消7分,當歸5錢,金銀花1兩。 主治:腸癰腹濡,內隱隱(疒丂)痛,大小便秘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