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腸敗毒至聖丹

JIU CHANG BAI DU ZHI SHENG D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5

熱/寒比例

(0.36)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大腸經 14%
心經 13%
胃經 13%
肝經 13%
腎經 13%
脾經 12%
肺經
大腸經
心經
胃經
肝經
腎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救腸敗毒至聖丹」方劑中包含金銀花,乃因其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與方劑主治之腸胃熱毒、濕熱下痢等症狀相契合。

金銀花性寒,味甘,入肺、胃經,能清熱解毒、涼散風熱。其對腸道熱毒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可有效抑制腸道菌羣失衡,緩解發熱、腹痛、腹瀉等症狀。同時,金銀花亦能清利濕熱,有助於排除腸道積熱,恢復腸胃功能。故金銀花為「救腸敗毒至聖丹」中不可或缺的藥材,其清熱解毒之效,助力方劑達到清熱解毒、止瀉止痛之目的。

「救腸敗毒至聖丹」中包含當歸,主要原因如下:

  1. 補血活血,調和氣血: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其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方劑中加入當歸,可以補益氣血,改善腸胃血液循環,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於排毒通便,緩解腸道炎症。
  2. 補益脾胃,促進消化:當歸能補益脾胃,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幫助消化吸收,改善腸道菌羣平衡,有助於修復腸道黏膜,提高腸道免疫力,減少毒素入侵。

此外,當歸還具有養血安神的作用,可以緩解因腸道疾病引起的失眠、心煩等症狀,使治療效果更加全面。

救腸敗毒至聖丹中包含地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止血: 地榆性寒,味苦澀,入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生肌的功效。方劑中因腸胃熱毒所致的出血,地榆可以有效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緩解症狀。
  2. 收斂止瀉: 地榆亦具收斂作用,可固澀腸道,減少腸液分泌,有助於止瀉。方劑中因熱毒傷腸所致的腹瀉,地榆可以收斂腸道,減少排泄,輔助止瀉。

因此,地榆在救腸敗毒至聖丹中發揮著清熱涼血止血、收斂止瀉的重要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救腸敗毒至聖丹」中包含薏苡仁,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利濕:薏苡仁性涼,味甘淡,具有清熱利濕、健脾滲濕的功效,有助於去除腸道濕熱,改善腸胃功能。
  2. 解毒排膿:薏苡仁能解毒排膿,對於因濕熱、毒素積聚引發的腸道炎症,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因此,「救腸敗毒至聖丹」中加入薏苡仁,有助於清熱利濕、解毒排膿,達到治療腸道疾病的效果。

主治功效


救腸敗毒至聖丹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救腸敗毒至聖丹主要用於治療腸癰。腸癰屬於一種腸道的癰疽疾病,症狀可能包含疼痛、腫脹等,嚴重時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治療原理分析:

古文記載「蓋癰生胸腹之內,無不生於火與邪」,指出腸癰的發生與體內「火邪」有關。因此,治療腸癰的關鍵在於清熱解毒、消散癰腫。救腸敗毒至聖丹的藥物組成正符合此治療原則:

  • 金銀花: 為君藥,用量最大(八兩)。古文強調「金銀花敗毒而又不傷氣,去火而又能補陰」,說明其既能有效清除體內的火熱毒邪,又不會過度耗損人體的正氣。這正是該方以金銀花為君的重要原因。
  • 當歸: 為臣藥,用量也較大(三兩)。當歸具有補血活血的功效,可以促進腸道的血液循環,加速炎症的消散,並有助於修復受損的組織。
  • 地榆: 具有涼血止血、收斂止瀉的作用。可以幫助控制腸癰可能引起的出血症狀,並減輕炎症反應。
  • 薏苡仁: 具有利水滲濕、健脾除痹的功效。可以幫助排出體內多餘的水濕,減輕腸道的腫脹,並促進脾胃運化功能,增強機體抵抗力。

古文強調「腸癰必須內消,而火邪甚急而甚大,非杯水可救,必須大劑始效」,說明腸癰病情急迫,需要大劑量的藥物才能迅速控制病情。救腸敗毒至聖丹正是採用大劑量的金銀花、當歸等藥物,以達到快速清熱解毒、消散癰腫的目的。

此外,古文也指出「散邪之藥俱耗真陰,多用重用皆能取敗。惟金銀花敗毒而又不傷氣,去火而又能補陰,故必須此品為君」,說明雖然大劑量的藥物可以有效治療腸癰,但過多使用清熱解毒藥物也可能損傷人體的正氣。因此,該方選擇金銀花作為君藥,正是因為它既能清熱解毒,又能兼顧正氣,避免過度耗傷陰液。

總結:

救腸敗毒至聖丹以金銀花為君,重在清熱解毒、消散癰腫;輔以當歸活血化瘀、地榆涼血止血、薏苡仁利水滲濕,共同起到治療腸癰的作用。該方劑的特點是大劑量用藥,以迅速控制病情,並以金銀花兼顧正氣,避免過度耗傷陰液。

傳統服藥法


金銀花9錢(煎水2碗),當歸半兩,地榆7錢,薏仁5錢。上用水15碗,煎2碗,分作2服,上午1服,臨睡1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寒涼,體虛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救腸敗毒至聖丹, 出處:《石室秘錄》卷四。 組成:金銀花9錢(煎水2碗),當歸半兩,地榆7錢,薏仁5錢。 主治:腸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