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化丹

NEI HUA D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1%
脾經 17%
心經 17%
腎經 13%
胃經 12%
肝經 8%
大腸經 4%
膀胱經 3%
肺經
脾經
心經
腎經
胃經
肝經
大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內化丹中加入金銀花,主要考量其清熱解毒、抗菌消炎的功效。

金銀花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散風熱的功效,對外感風熱、咽喉腫痛、濕熱瘡瘍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內化丹多用於治療濕熱內蘊、脾胃濕熱、脘腹脹痛、口苦口粘、大便不暢等症。金銀花可清熱解毒,瀉火解毒,並能改善濕熱所致的脾胃不適,有助於改善患者的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內化丹方劑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當歸性溫,味甘辛,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內化丹常用於治療血虛、血瘀、經期不調等症,而當歸恰能補益氣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虛症狀,並促進瘀血消散,調和氣血。
  2. 調和藥性:內化丹方劑中常包含多種藥材,而當歸性溫和,能夠調和諸藥,避免藥性過於偏激,使其更易於被人體吸收利用,提升藥效,同時降低副作用。

內化丹方中包含車前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消腫: 車前子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內化丹常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症,而車前子能幫助利尿排泄,減輕水腫症狀。
  2. 清熱解毒: 車前子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所致的各種病症。內化丹中常配伍其他清熱解毒的藥物,車前子可以協同作用,增強清熱解毒效果。

內化丹方劑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解毒、緩和藥性之功效。內化丹方劑中可能含有性烈、毒性較強的藥材,甘草可起到調和這些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峻猛,減輕副作用的作用。
  2. 增強藥效: 甘草可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使其更有效地發揮作用。例如,甘草與黃芪配合,可增強補氣健脾的作用;與桂枝配合,可增強溫經散寒的作用。

內化丹方劑中包含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內化丹多用於治療脾虛濕困、心神不寧等症狀,茯苓可健脾化濕,改善脾胃運化功能,使水濕代謝正常,從而達到改善心神不安的效果。
  2. 利水消腫:茯苓亦具利水消腫之效,可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有利於排除積聚於體內的濕氣,減輕水腫。內化丹若有水濕停滯的情況,茯苓可幫助利水消腫,改善症狀。

內化丹方劑中包含薏苡仁,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利水滲濕: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入脾、肺經,具利水滲濕之效。內化丹常用於治療濕熱內蘊、水腫等症,薏苡仁有助於排除體內濕氣,減輕水腫,促進體液循環。
  2. 健脾止瀉:薏苡仁亦有健脾止瀉之效,可改善脾胃虛弱、腹瀉等症狀。內化丹若兼具脾胃虛弱症狀,則薏苡仁可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

主治功效


內化丹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綜合各醫家之論述,內化丹主要針對 小腸癰 而設。其特徵為:

  • 疼痛部位: 痛在左腹部,與一般食積燥屎的時痛時止不同,此痛持續而固定。
  • 體徵: 患者足部難以伸屈,腹部按之則痛不可忍。
  • 病機: 認為是癰腫生於小腸之外,與腸內癰腫有所不同。腸外之癰腫因無出路,故不宜破潰,為危重之證。

治療原理

內化丹的治療原理,體現於其組方藥物的協同作用,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 清熱解毒,消癰散結:
    • 金銀花: 作為方中主藥,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能有效清除體內熱毒,消散癰腫,是治療癰腫的要藥。
  2. 利水滲濕,消腫止痛:
    • 車前子: 具有利水通淋、清熱明目的作用,可以導水下行,排除體內濕濁,減輕水腫,緩解因癰腫引起的疼痛。
    • 茯苓、薏仁: 二藥均有健脾利濕之效,可以加強車前子之利水作用,從根本上解決濕邪積聚的問題。薏仁還兼具清熱排膿之效,有助於癰腫的消退。
  3. 活血化瘀,調和氣血:
    • 當歸: 部分醫家在內化丹中加入當歸,認為癰腫雖由熱毒引起,但病久容易導致氣血瘀滯。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可以改善局部血循環,促進癰腫消散,防止癰腫痊癒後遺留瘀血。
  4. 調和諸藥,緩解藥性:
    • 甘草: 作為使藥,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的作用,可以減輕其他藥物的副作用,並能清熱解毒。

理論分析

  • 邪毒與瘀滯: 古代醫家認為,小腸癰的發生與熱毒侵襲有關,毒邪積聚導致局部氣血瘀滯,形成癰腫。內化丹以金銀花為君,清除熱毒;以車前子、茯苓、薏仁利水滲濕,排除濕濁;部分方劑配以當歸活血化瘀,針對病機進行治療。
  • 補瀉兼施: 內化丹並非單純的攻邪之劑,它在清熱解毒、利水滲濕的同時,部分醫家會配伍補血之藥,考慮到攻邪易傷正氣。正如《辨證錄》所言,“癰破利水則毒隨水出,易於祛除;癰未破,不補血以利水,則水泄而血虛,難於消化”,體現了補瀉兼施的治療原則,以保證治療效果的同時,減少對機體的損耗。
  • 內消為上: 古代醫家強調,腸外之癰腫不宜破潰,因其無出路,故主張以藥物促使癰腫內消。《石室祕錄》中提到,用藥後可見“流黃水,如金汁者數碗”,即是藥物起效,將體內濕毒從小便排出。

總結

內化丹以清熱解毒為核心,配以利水滲濕、活血化瘀之品,攻補兼施,旨在清除體內毒邪,消散癰腫,改善局部微循環,促使癰腫內消,從根本上解決小腸癰的問題。其組方思路體現了古代醫家對癰腫病機的深刻理解,以及辨證論治的精髓。

傳統服藥法


金銀花4兩,當歸2兩,車前子5錢,生甘草3錢,茯苓1兩,薏苡1兩。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內化丹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胃部不適等症狀。因此,在服用內化丹之前,患者應該先諮詢醫生的意見。

相同名稱方劑


內化丹, 出處:《辨證錄》卷十三。 組成:金銀花4兩,當歸2兩,車前子5錢,生甘草3錢,茯苓1兩,薏苡1兩。 主治:小腸生癰,痛在左腹,其足不屈,按之痛不可忍,爲癰生於腸外。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